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川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骤停
  • 1篇心搏
  • 1篇心搏骤停
  • 1篇心肺
  • 1篇心肺复苏
  • 1篇心肌
  • 1篇心肌酶
  • 1篇心肌缺血
  • 1篇心肌缺血再灌
  • 1篇心肌缺血再灌...
  • 1篇心肌缺血再灌...
  • 1篇心室
  • 1篇心室纤颤
  • 1篇心脏
  • 1篇心脏骤
  • 1篇心脏骤停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形成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因子

机构

  • 4篇武汉大学

作者

  • 4篇余追
  • 4篇何川
  • 2篇姚兰
  • 1篇魏捷
  • 1篇李银萍
  • 1篇侯果

传媒

  • 2篇微循环学杂志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心脏骤停后脑复苏部分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7年
心脏骤停(CA)是常见急危重症之一,随着心肺复苏(CPR)技术的普及,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已大为提高,脑复苏成为CPR的终极目标。目前,用于评估脑复苏的指标很多,包括血流动力学指标、脑水肿指标、脑损伤标志物和炎性指标等,尽管其应用研究不断丰富和深入,但尚无确定的遴选标准和统一的应用规范。本文综述相关文献,优选部分指标,介绍其研究动态和进展,为临床脑复苏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
何川余追
关键词:心脏骤停脑复苏评价指标
心搏骤停动物模型及评价被引量:5
2016年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指心脏机械功能(搏血功能)突然停止,并伴自主呼吸消失和意识丧失的临床急症。针对CA的救治措施称为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如果抢救不及时,最终导致猝死(sudden death)。在抢救CA过程中,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只是初级目标,CPCR的终极目标是良好的器官功能,尤其是良好的神经系统功能结局。
余追何川魏捷
关键词:心搏骤停心肺复苏窒息心室纤颤氯化钾失血
小剂量内毒素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观察小剂量内毒素(LPS)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大鼠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IRI组、内毒素各剂量(0.1mg/kg,0.5mg/kg,1mg/kg)预处理组(LPS组),每组各6只;IRI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30min、再灌注4h的方法制备心肌IRI模型;LPS各剂量组分别于术前24h腹腔注射LPS 0.1mg/kg、0.5mg/kg、1mg/kg,其余处理同IRI组;Sham组只穿线不结扎。各组分别于再灌注4h结束后下腔静脉采血并摘取心脏,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心肌酶(LDH、AST)含量,ELISA检测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IRI组大鼠血清LDH、AST、IL-1β和IL-10明显升高(P<0.01),LPS各剂量组血清LDH、AST和IL-1β均较IRI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而LPS各剂量组间LDH、AST和IL-1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I组、LPS 0.1mg/kg组、LPS 1mg/kg组IL-10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LPS 0.5mg/kg组IL-10含量较IRI组和LPS 0.1mg/kg组升高(P<0.05或P<0.01)。结论:小剂量LPS预处理对心肌IRI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促进抗炎因子IL-10及抑制促炎因子IL-1β的表达有关,且该保护作用不呈剂量依赖性。
何川李银萍姚兰廉应涛徐松陆礼萍余追
关键词:内毒素预处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酶炎症因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变化及在抗凝治疗中的价值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在重症监护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意义及对抗凝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该院2017年1-5月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大于1周的危重患者60例,其中确诊有下肢DVT的14例患者纳入血栓组;无下肢DVT的4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所有患者在怀疑有血栓形成时检测血浆TAT、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对有下肢DVT患者进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并于治疗后第2天检测血浆TAT、D-D、FDP水平。结果血栓组患者血浆中TAT、D-D、FD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间T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2)。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发现,血浆中TAT、D-D、FDP水平诊断下肢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1、0.726、0.753。血栓组患者抗凝治疗前血浆中TAT水平明显高于抗凝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中D-D、FDP水平在抗凝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浆TAT水平可作为下肢DVT诊断的有效的筛查方法,同时可作为下肢DVT患者肝素抗凝治疗疗效的一项监测指标。
廉应涛何川余追姚兰左小淑侯果
关键词: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深静脉血栓形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