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伟

作品数:15 被引量:85H指数:5
供职机构:乐山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手术
  • 3篇高血压
  • 2篇血压
  • 2篇入路
  • 2篇神经内镜
  • 2篇矢状
  • 2篇矢状窦
  • 2篇手术治疗
  • 2篇椎管
  • 2篇显微手术
  • 2篇疗效
  • 2篇疗效比较
  • 2篇颅内
  • 2篇脑出血
  • 2篇脑膜
  • 2篇脑膜瘤
  • 2篇内镜
  • 2篇开颅
  • 2篇基底
  • 2篇高血压脑出血

机构

  • 11篇乐山市人民医...

作者

  • 11篇文伟
  • 7篇卫正洪
  • 7篇张召
  • 6篇万晓强
  • 6篇王山
  • 6篇郑念东
  • 5篇詹傲
  • 4篇雷波
  • 4篇岳林
  • 3篇吴虹刚
  • 3篇罗成军
  • 2篇张孝礼
  • 1篇吴洪刚
  • 1篇陈舒

传媒

  • 2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医学信息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影像研究与医...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42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体会被引量:4
2017年
上矢状窦旁为脑膜瘤的好发部位,占颅内脑膜瘤的17%-20%,因肿瘤往往累计上矢状窦,中央沟静脉及运动、感觉功能区,手术有较高的难度和风险,我院自2009年6月至2016年3月共显微手术治疗上矢状窦旁脑膜瘤42例,现报告如下。
张道宝吴洪刚雷波张召文伟卫正洪万晓强郑念东
关键词: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
三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23
2017年
目的分析小骨窗开颅、钻孔引流术和骨瓣开颅三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神经外科2012年6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280例患有高血压脑出血且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小骨窗开颅术的有90例,采用锥颅钻孔引流术的有110例,而采用骨瓣开颅术的有80例。统计并分析三组患者的存活率和远期临床疗效。结果三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共有58例死亡,其生存率为79.3%。小骨窗开颅术组、锥颅钻孔引流术组、骨瓣开颅术组的生存率分别为73.3%、78.2%、8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骨窗开颅术组、锥颅钻孔引流术组、骨瓣开颅术组愈合率分别为57.2%、58.7%、30.1%。小骨窗开颅术组和锥颅钻孔引流术组患者的愈合率明显大于骨瓣开颅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锥颅钻孔引流术组和骨瓣开颅术组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小骨窗开颅术组;治疗后12周,锥颅钻孔引流术组和骨瓣开颅术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小骨窗开颅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骨窗开颅术组患者手术时长明显长于锥颅钻孔引流术组和骨瓣开颅术组,小骨窗开颅术组患者术中输血量、术后切口脑脊液渗漏发生概率和住院时长均明显少于锥颅钻孔引流术组和骨瓣开颅术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术、锥颅钻孔引流术和骨瓣开颅术清除患者脑内血肿时具有不同的临床疗效,可不同程度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预后。
罗成军王山张召岳林文伟吴虹刚詹傲张道宝
关键词:小骨窗开颅术锥孔引流术骨瓣开颅术高血压脑出血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裂伤治疗中的价值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行持续颅内监测的重要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所收治的46例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为试验组,自入院后均行持续颅内压监测。另选46例患者为对照组,按照2 h每次进行颅内压测定。对比两组患者不同颅内压水平状态下的各种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颅内压越高,相应的不良预后情况越多。试验组患者不良预后31例(67.39%),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预后36例,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57,P=0.037)。试验组并发症13例,优于对照组的2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73,P=0.015)。结论:在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做好持续颅内压监测,可以有效地预测患者病情发展情况,有助于为患者的预后及临床干预措施制定提供参考。
吴虹刚张召张道宝文伟陈舒詹傲郑念东王山卫正洪万晓强
关键词:颅内压双额叶脑挫裂伤脑水肿
神经内镜与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与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86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内镜组和开颅组,每组各43例。内镜组在神经内镜直视下清除血肿,开颅组在手术显微镜下清除血肿。比较两组手术术中出血量,术后残余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前、术后7 d、术后1及3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巴氏指数(BI)评分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内镜组术中出血量为(127±26)m L,术后残余血量为(6±4)m L,血肿清除率为(86±9)%;开颅组术中出血量为(184±41)m L,术后残余血量为(11±6)m L,血肿清除率为(72±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NIHSS及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7 d、1和3个月NIHSS评分均低于开颅组,BI评分均高于开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微创、直视、血肿清除彻底、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等优点,为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雷波张召郑念东万晓强卫正洪文伟
关键词:神经内镜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入路对基底核区脑血流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探讨经外侧裂入路、经颞上沟入路及经颞中回入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经外侧裂组(n=34)、经颞上沟组(n=36)和经颞中回组(n=35)。术后3 d及术后2周分别行基底核区CT灌注成像,分析3种不同手术入路术后术区相对局部脑血容量(r CBV)、相对局部脑血流量(r CBF)、平均通过时间(MTT)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 d,经外侧裂组的r CBV、r CBF明显高于经颞上沟组及经颞中回组,MTT明显少于其余两组(P<0.05),经颞上沟组及经颞中回组的r CBV、r CBF、MT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3组间的r CBV、r CBF及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外侧裂入路术后脑组织血流灌注状态及预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优于经颞上沟入路和经颞中回入路,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诊治及评估预后有指导作用。
卫正洪詹傲文伟岳林张道宝万晓强王山郑念东
关键词:CT灌注成像
神经内镜在显微神经外科中的应用探讨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显微神经外科中的应用范围、适应证及疗效。方法:笔者所在科2013年至今使用神经内镜单独或辅助完成神经外科手术63例,其中后交通动脉瘤22例,非交通性脑积水14例,垂体瘤19例,脑室内肿瘤5例,表皮样囊肿3例。结果:14例非交通性脑积水患者术后脑积水明显缓解。22例后交通动脉瘤术后复查CTA见动脉瘤被夹闭。19例垂体瘤中,15例全切,4例大部分切除。5例脑室内肿瘤、3例表皮样囊肿获得全切。无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内镜用于显微神经外科,使手术更加微创,视野更加清晰,疗效明显,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张道宝万晓强卫正洪吴虹刚张召雷波文伟郑念东
关键词:神经内镜显微外科手术颅内疾病
矢状窦及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对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在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46例进行回顾分析,均给予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利用Simpson脑膜瘤切除分级方式对所有患者肿瘤切除效果观察比较,并对术前术后46例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做对比分析。结果 46例患者肿瘤切除情况观察,Simpson分级为Ⅰ级29例(63.04%)、Ⅱ级14例(30.43%)、Ⅲ级3例(6.52%)。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术后(7.62±1.28)分高于术前(5.53±1.32)分,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应用于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治疗中,对提高肿瘤切除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发挥重要作用,应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罗成军王山文伟
关键词:矢状窦大脑镰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
翼点入路与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对比研究应用翼点入路及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共113例,分别采用翼点入路及眶上外侧入路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在开关颅时间、出血、骨窗大小、骨质缺损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术前按照Hunt-Hess分级1-3级患者作为入选标准。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夹闭动脉瘤成功率100%,两组患者在切口长度(t=2.38,P=0.03)、开关颅所需时间(t=2.21,P=0.04)、开关颅出血量(t=2.86,P=0.006)、颞浅动脉损伤(χ2=80.1,P=0.008)、骨窗范围(t=2.72,P=0.009)、骨质缺损(t=2.77,P=0.008)、颞肌萎缩(χ2=75.2,P=0.03)、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χ2=70.6,P=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眶上外侧入路具有快速、有效和微创的优点,适合在低分级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中推广应用。
雷波万晓强郑念东卫正洪张召文伟
关键词:翼点入路前循环动脉瘤
术中电生理监测对原发性面肌痉挛MVD预后的影响分析
2021年
分析原发性面肌痉挛(pHFS)患者在微血管减压术(MVD)中实施电生理监测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在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间选出74例采取MVD治疗的pHFS患者,根据随机数值表法分为两组。其观察组患者术中实施电生理监测,而参照组不实施电生理监测。然后观察各组患者预后康复效果。结果:术后1个月、1年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观察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面肌痉挛缓解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面肌痉挛缓解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FS患者在微血管减压术中实施电生理监测对其预后恢复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詹傲李欣龙张孝礼文伟岳林
关键词:微血管减压术原发性面肌痉挛电生理监测预后
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的效果观察及价值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研究分析对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患者采用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8例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患者为本次研究主要对象,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组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其中参照组为49例,采用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为49例,予以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治疗各指标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前后颈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比较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JOA评分要获得显著改善,要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脊髓功能改善评分,均要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患者实施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方案,具有十分积极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文伟王山
关键词:颈椎前后路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颈椎损伤JOA评分脊髓功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