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岚 作品数:5 被引量:38 H指数:3 供职机构: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山东省卫生厅科技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结直肠锯齿状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究结直肠锯齿状息肉(SP)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6年5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内镜中心检出的232例结直肠SP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采用χ~2检验对SP不同病理分型的内镜特征进行比较。结果232例SP患者,男153例,女79例;年龄18~86岁,平均(52.38±12.67)岁。共检出251枚SPs,增生性息肉(HP)165枚(65.7%)、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85枚(33.9%)和传统锯齿状腺瘤(TSA)1枚(0.4%)。HP和SSA/P在息肉分布部位、大小及形态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8、37.98和74.83,均P=0.000)。85枚SSA/P中,伴和未伴细胞异型增生型分别为66枚(77.6%)和19枚(22.4%)。两者息肉形态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P=0.015),而息肉分布部位及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7和1.56,P=0.932和0.211)。结论HP和SSA/P有其自身的内镜特点,结合息肉部位、大小及形态有助于区分。而SSA/P不同病理分型的内镜特点,仍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张珊妍 刘岚 吴洪磊 辛玉 肖娟 朱孔锡 郭建强关键词:增生性息肉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疗措施 被引量:1 2023年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是消化内科十分普遍的疾病,发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该类疾病包含范围广泛,发病机制复杂,与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脑-肠轴、肠道微生态等关系密切。至今为止,涌现出了包括食管24 h pH监测及阻抗分析、胃电图、放射性核素扫描、超声、^(13)C胃排空呼气试验、氢呼气试验、排便造影、不透X线标志物法、高分辨率测压及无线动力胶囊等多种诊断技术。针对该病发病机制的不同,治疗手段层出不穷,如调整生活方式、药物及手术治疗等,临床中需结合不同患者实际情况作出个体化治疗。 田岩 刘岚 郭建强关键词: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 发病机制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Meta分析 被引量:27 2015年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EGC)的疗效和安全性,为EGC内镜下治疗方式的合理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制定全面检索策略进行检索,结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获得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 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根据检索策略最初共检出656篇,最终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12篇文献,共纳入5 242个病灶,其中2 692个病灶行ESD治疗,2 550个病灶行EMR治疗。进行Meta分析显示病灶大块切除率(93.11%vs56.71%)、完全切出率(89.05%vs53.21%)及组织治愈性切除率(81.50%vs60.89%)ESD组均高于EMR组;术后复发率ESD组(13/1 737)显著低于EMR组(100/1 888)(OR=0.12,95%CI 0.07~0.22),以上差异均有显著性;但出血发生率ESD组(6.39%)与EMR组(6.32%)基本一致(OR=1.45,95%CI 0.83~2.53);穿孔发生率ESD组(89/2 503)高于EMR组(24/2 500)(OR=3.54,95%CI 2.28~5.50),手术时间ESD组明显长于EMR组(WMD=55.41,95%CI 23.84~86.98),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ESD治疗EGC的病灶大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复发率等疗效性指标均显著优于EMR组,但安全性指标中ESD组手术时间较长,出血未见改善,且穿孔发生率高,这些均有待技术、设备及操作熟练度的提高和改进。对于老年患者及小病灶,EMR技术仍可酌情选用。 刘岚 王云霞 郭建强关键词:早期胃癌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META分析 Ⅲ型过氧乙酸消毒液用于消化内镜的消毒效果观察 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评估Ⅲ型过氧乙酸消毒液的内镜消毒效果。方法按照2016版《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分别使用2%戊二醛和Ⅲ型过氧乙酸消毒液对内镜进行消毒,在指定步骤通过内镜活检通道采样,对采样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计数和致病菌检测。采用化学免疫发光法检测Ⅲ型过氧乙酸消毒液消毒后样本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及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TP-Ab)水平。选取部分使用Ⅲ型过氧乙酸消毒液进行消毒的内镜连续采集样本5 d。结果使用2%戊二醛消毒剂的胃镜56条、肠镜16条(戊二醛组),使用Ⅲ型过氧乙酸消毒液的胃镜46条、肠镜15条(过氧乙酸组),戊二醛组及过氧乙酸组消毒后胃、肠镜菌落计数均明显减少(P<0.05),过氧乙酸组胃镜消毒合格率和总合格率均高于戊二醛组[胃镜消毒合格率:97.83%(45/46)比92.86%(52/56),P>0.05;总合格率:98.36%(60/61)比94.44%(68/72),P>0.05],2组肠镜消毒合格率均为100.00%(15/15,16/16)。Ⅲ型过氧乙酸消毒液消毒后胃、肠镜取样样本中HBsAg、抗-HCV及TP-Ab均为阴性;连续采样5 d的内镜在各时间点测得的菌落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Ⅲ型过氧乙酸消毒液能够达到对消化内镜高水平消毒标准,且经Ⅲ型过氧乙酸消毒后的内镜活检管道内壁无明显不易清除的细菌残留附着,可安全应用于临床。 顾娇阳 刘岚 辛玉 任静敏 王莉 张楠 吴洪磊 林兴凤 郭建强关键词:胃肠内窥镜 消毒剂 维生素D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及作用机制 2024年 维生素D传统上被认为对体内钙和磷平衡有影响,但最近的证据强调了它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的保护作用。本文综述了维生素D在预防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并探讨了维生素D对结直肠癌的影响机制。我们从PubMed和Web of Science中检索了维生素D在结直肠癌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和机制。维生素D在结直肠癌的防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维生素D适当剂量的选择是其在预防结直肠癌作用中有争议的部分。1α,25-二羟基维生素D3 [1,25(OH)2D3]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发挥抗CRC作用,包括抑制增殖、诱导分化和凋亡、抑制转移和血管生成。此外,在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中,维生素D可以作用于CRC相关的间质成纤维细胞和CRC干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它还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促进肿瘤抑制。维生素D对CRC的有效预防作用可以指导维生素D的合理使用,并为未来临床试验的合理设计和潜在机制的研究提供信息。 赵为 刘岚关键词:维生素D 结直肠癌 肠道微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