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静枫
- 作品数:24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戏剧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古代戏曲理论中戏曲史述的逻辑演进及学术特征被引量:3
- 2017年
- 在"曲学"大行其道之时,戏曲史述被简化为曲史述;伴随戏曲作为叙事文学样式和综合艺术样式这两种观念的渐次清晰,"叙事理论体系"和"剧学体系"逐步形成,戏曲题材沿革和历代演剧更迭的梳理开始出现。同时,作为舞台艺术之戏曲的部分要素的流变也获得专门关注。古代戏曲理论中的戏曲史述具有零散驳杂、不成体系和陈陈相因、粗线勾勒的学术特征。古人戏曲史述历史对象的多样性有助于全面认识戏曲的本体内涵,而单一维度史述为后世戏曲史研究的纵深拓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导。此外,历代舞台演剧更迭的勾勒对现代形态戏曲史著的述史思路设计也具有启发意义。
- 黄静枫
- 从真人真事到艺术创造之间——关于豫剧现代戏《重渡沟》的讨论被引量:3
- 2019年
- 李伟(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戏剧艺术》副主编):这次来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演出剧目、豫剧现代戏《重渡沟》真可谓阵容强大:主演贾文龙,编剧何中兴、姚金成,导演张平,舞台美术章抗美,灯光设计周正平,作曲汤其河……均是一时之选。演出单位是以现代戏著称的河南豫剧院三团,曾经出品过《朝阳沟》《村官李天成》《焦裕禄》等著名的现代戏作品。这个戏还是根据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副镇长马海明的真实事迹创作而成。所以我们观众的期望值也是很高的。
- 李伟黄静枫宋敏(整理)
- 关键词:现代戏艺术创造豫剧《村官李天成》真人
- 长篇谍战故事与戏曲改编——由新编京剧《北平无战事》说开去被引量:1
- 2019年
- 在舞台演出条件和观众集体审美趣味的隐形操控下,线索明确,情节紧凑,首尾完备是现代戏曲文体的基本特性。从网状或者多线叙事中抽取出一条明确的主线,在文体上顺利完成转换,是成功改编的关键。今年的艺术节上观看了上海京剧院的新编京剧《北平无战事》(以下简称《北》剧),它是由同名长篇电视剧改编而来。
- 黄静枫
- 关键词:戏曲改编战事长篇故事电视剧改编
- “十七年”时期报刊类戏曲学术载体与戏曲史学科建设
- 2018年
- 营建更固定、更集中的报刊类戏曲学术载体,是"十七年"时期戏曲史学术环境的一个显著变化。相比民国,此期不仅出现了较纯粹的戏曲学术期刊,而且综合性戏曲期刊的功能定位也发生了变化。在政权的保障下,它们可以适当兼顾学术性。此外,接受戏曲史研究论文的综合性报纸也缩减为有限的几家大型全国性报纸。上述"基础设施"的变更,对戏曲史学产生了两方面的具体影响:由于能被随时"征用",为大范围内持续开展戏曲史问题讨论提供了保障;由于被学人"共同关注",可以不断引发个体间的"商榷"。这两种影响实际都是相关报刊在发挥它的学术"引导"作用。学术实践空间的变迁对此期戏曲史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共同体初步形成,有限的学术力量获得了最大的凝聚。
- 黄静枫
- 关键词:学术共同体
- 一泓秋水双钩月——略论《聊斋志异》中的金莲崇拜
- 2012年
- 《聊斋志异》中不乏对金莲的描绘,即便是小说中数量有限的诗词也还有一首专门歌颂金莲的词和三首吟咏绣鞋的诗。用明清社会中盛行的金莲情结去解读小说中关于金莲的描写,能深刻理解聊斋先生。
- 黄静枫
- 关键词:《聊斋志异》
- 民国时期戏曲史著中的古代戏曲学经典议题被引量:1
- 2018年
- 20世纪上半叶戏曲史家在其戏曲史书写中继续讨论古代戏曲学经典议题。他们借助议题讨论开展历史评论,并将其"熨帖"地安置在历史框架中,使之成为史述的一部分。进入这一时期戏曲史著的经典议题有四类:分类议题、比较议题、寻因议题、溯本议题。参与历史讲述的议题讨论不仅具有史纂层面的意义,还拥有戏曲学史层面的双重"意味"。一方面,史家在继续讨论前,会对古人"跨时空"的论争进行梳理,这实际是一项回顾古代戏曲学的工作;另一方面,史家与古人在论述同一议题时视角与观点的差异,反映出戏曲史学开始步入逻辑实证的时代。这本身是考察转型期学术特征的直接史料。
- 黄静枫
- 关键词:学术转型
- “十七年”时期组织机构的设置与戏曲史学人的构成
- 2018年
- 进入“十七年”,戏曲研究院(室)、文学研究所、剧协陆续成立,戏剧戏曲高等院校投入建设。相关组织机构的增设使得戏曲史学人新类群开始出现,打破了民国时戏曲史研究力量只集中于综合性高校中文学科的尴尬局面。此期主要存在三大戏曲史学人群体:“综合性高校类群”“戏剧戏曲高等院校类群”“研究院类群”。单位性质的差异造成了三大类群学术趣味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戏曲史研究对象的选取上。“综合性高校类群”聚焦文本和作家,“戏剧戏曲高等院校类群”更关注舞台,而“研究院类群”则承担起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这一学术基础工程的建设。这实际是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工作的重要体现,也正因这一影响,戏曲史学术格局在此期初步成型。
- 黄静枫
- 昆剧《十五贯》的“召唤结构”与其在“十七年”接受的三重维度被引量:2
- 2019年
- 1956年全新改编的昆剧《十五贯》晋京献演。作为“现代昆剧”的开端,它正以一个全新的“召唤结构”,吸引“十七年”时期不同身份的受众进行交流。明确的改编动机决定了三类“隐含读者”。当他们走进作品成为实际接受者,政治、表演和编剧三重维度的接受顺利展开,并且基于一个共同的语境--“戏改”。政治解读确立了新版《十五贯》对全民思想教育的意义,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改编工作被视作“戏改”的路标;表演评价将新版《十五贯》定位为戏曲现实主义表演的典范,这是斯坦尼理论视阈中的审视;而编剧分析则揭示出新版《十五贯》主题走进现实、结构走向现代的关键性操作,并以之作为旧戏整理的可靠经验。
- 黄静枫
- 关键词:政治解读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戏曲艺人自我身份认识的转变
- 2021年
- 如果说陈毅市长和上海市政府在解放初期"求贤如渴""礼贤下士"的态度消除了广大旧艺人徘徊、观望的情绪,使其获得了在新中国照样可以唱戏的认识,从而对新政权产生感戴和归顺之情,那么,接下来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政治礼遇和保障措施则让旧艺人切实体验到"新人"身份正在为自己带来一场脱胎换骨般的"涅槃"。强烈的"翻身感"从广大上海戏曲艺人的内心深处逐渐升腾而起,这背后正是他们身份认同集体重建的过程。在市政府多途径、分步骤的改造中,从感动到教导、再到善待,多项举措使广大艺人最终完成自我转变。他们在洗了个"热水澡"后精神焕发,积极投入"戏改"中,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工作者。这场思想和灵魂的革命成绩斐然,标志着戏曲这一大众娱乐样式在被纳入社会主义体系的道路上开局良好,也揭开了群众政治动员的序幕。
- 黄静枫
- 关键词:新中国身份认同
- 入深·务实·求新:上海古典戏曲研究七十年
- 2020年
- 1949年至今,上海地区古典戏曲研究共涌现五代学人,学术梯队持续未断,在古代戏曲理论批评研究、古代戏曲作家作品考证系年、跨学科研究三个领域薪火相传、影响甚著。古代戏曲理论批评研究依次经历了筚路蓝缕、开拓局面、整体联络、全面排查、透视内核的过程。这一横向拓展和纵深开掘交织并进的历程正是学术史演进的典型路向。而元明清三代戏曲作家作品考证系年工作,以其资料性、系统性和严谨性嘉惠学林。不仅如此,广大学人也在跨学科视野中观照戏曲史演进。他们借助其他相关学科理论既“向内转”又“朝外看”,带来了研究方法的突破。七十年间,上海地区五代学人为戏曲史学贡献了丰硕的成果。他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材料,厘清了大量的基本事实,完善了古代戏曲演进的讲述,使得戏曲历史图景的呈现更加立体。
- 黄静枫
- 关键词:古典戏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