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晓伟

作品数:6 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嘉兴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政治法律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中共
  • 2篇主义
  • 2篇马克思主义
  • 2篇毛泽东
  • 1篇邓小平
  • 1篇信仰
  • 1篇虚无
  • 1篇虚无主义
  • 1篇学科
  • 1篇意象
  • 1篇意象思维
  • 1篇政治
  • 1篇中共革命
  • 1篇中共一大
  • 1篇视觉
  • 1篇视觉语言
  • 1篇启蒙
  • 1篇青年
  • 1篇青年毛泽东
  • 1篇人地关系

机构

  • 6篇嘉兴学院
  • 1篇无锡职业技术...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6篇杨晓伟
  • 1篇张秀勤

传媒

  • 4篇毛泽东思想研...
  • 1篇党史研究与教...
  • 1篇无锡职业技术...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毛泽东是否参加中共一大南湖会议考证被引量:1
2015年
关于毛泽东是否参加中共一大南湖会议,中共一大会议的历史亲历者留下了多种历史文本,主要有两种历史纪录:以萧子升、王会悟、刘仁静、包惠僧、张国焘、李达、周佛海等的相关回忆资料形成了相互印证的历史证据链,支持毛泽东参加了南湖会议这一历史结论;而以董必武女儿转述其父晚年的话语,显示毛泽东没有参加南湖会议。但由于此话语非口述者本人直接公开信息,属于孤证,信息不完整等因素,因而没有形成完整的证据链。立足于上述这些基本史料,通过比较、归纳,再结合当时的相关政治、社会背景知识,做一个合理的、综合的逻辑推演,最后得出的基本历史结论是:毛泽东的确参加了南湖会议,从而完整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的历史全程。这种基于历史文献的多维、综合推理对于推进中共创建史研究也是一个有益的学术尝试。
杨晓伟
关键词:毛泽东中共一大
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的基本特征
2015年
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逻辑出发点,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设必要前提的发展伦理,小步快走的发展基本路径,以革命精神、生产力、科技、知识分子、市场等为基本要素构成了这一框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认真梳理邓小平的科学发展思想,对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张秀勤杨晓伟
关键词:邓小平
“人地关系”视角下中共革命精神的内涵认知与科学命名被引量:7
2020年
推进中共革命精神谱系研究,需要借力多学科的理论。人文地理学的"人地关系"视阈可在一定程度上拓深其内涵认知与科学命名等相关研究。在"人"与"地"这对革命精神发生的主次矛盾关系上,不应该把"地"(地理因素)作为矛盾主导因素,应该视"人"(中国共产党人)为矛盾主导因素,才能科学阐释革命精神发生的基本逻辑。尽管地域及其承载的总体地方性资源非常重要,但是它只是为革命精神发生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主体选择与革命实践才是革命精神发生的主导性因素。
杨晓伟
关键词:跨学科
基于意象思维的“红船精神”命名中共建党精神的合理性被引量:16
2017年
建党精神是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承接鸦片战争以降先进中国人寻求中华民族救亡图强历史任务的大背景下,围绕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进程所生成的一种时代精神。而"红船精神"这一概念是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2005年6月21日《光明日报》署名文章中提出的。就其文本语境中概念的基本内容与科学内涵来看,"红船精神"就是指建党精神。"红船精神"提法属于意象思维的产物,它通过"观象"然后"取象"即选择最能彰显"物象"之特质的部分,把实的器物层面的"红船"与虚器层面的、抽象的"红船"结合起来,由实体"红船"(嘉兴南湖画舫游船)→抽象"红船"(承载中国革命之航船)→"红船精神",通过这一系列逻辑升级和概念生成活动,体现了意象思维"观象"→"取象"→"复造象"(即"尚象制器,创立各种世上原先没有的东西")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基于此,综合中共创建史的整个历史涵盖时空,概念生成的准确、规范和传神,构建的历史方向感、方位感以及中共创建历史事件基本完成时态等多元因素来看,用基于"意象"思维命名的"红船精神"来指代中共建党精神,符合概念生成的准确、规范、形象基本原则,是对这一精神现象的最合理表述。
杨晓伟
关键词:视觉语言
青年毛泽东以唤醒民众为主旨的政治启蒙实践
2023年
政治淡漠是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家们关注、改造的近代中国国民劣根性之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民学会群体建基于此问题意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以“呼声革命”、占领舆论高地、文教大众化等综合性、结构化方式唤醒沉睡中的底层民众的政治主体性意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进程中先进知识分子从外部唤醒底层民众的历史使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局奠定了社会舆论与组织人才基础。此外,上述政治启蒙实践,也有力回应了学界关于“救亡压倒启蒙”论的观点——近代中国民族救亡图强与政治启蒙是共时性发生的历史进程。
杨晓伟
关键词:青年毛泽东
新民学会会员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印迹及其精神的当代价值被引量:1
2016年
从理想与现实历史互动的宏观视阈来看,一代"新青年"——新民学会会员"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德理想与政治理想,经历了一个从理想主义云端落实到现实主义地面,进而,基于湖南和中国实际,从道德试验到政治行动转换这样的历史进程和心路历程。作为这一宏大历史叙事的微观个案,通过毛泽东从无政府主义者、政治改良主义者到接受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曲折过程,既折射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进程和马列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一般规律,也凸显了毛泽东等人追寻"大本大源"、改造哲学和伦理学,进而实现"改造中国与世界"理想的独特旨趣。由此所生发的新民学会"踏着人生社会实际说话"的理想主义创造、奋斗精神和实践探索品格,对直面当下中国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困境亦有历史智慧的启发。
杨晓伟
关键词: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信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