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军
- 作品数:6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一种浮游动物固定样品悬浮分选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浮游动物固定样品悬浮分选装置。它包括上端开口的外分离容器和嵌套于外分离容器中的、上端开口的内分离容器,所述的内分离容器支架于外分离容器中,在内分离容器底部设有气体大小可调的鼓气装置,在内分离容器开口处设有...
- 徐翠莲胡思敏刘胜李涛王有军
- 文献传递
- 三亚湾近岸两种优势砂壳纤毛虫对硅藻的摄食初探被引量:1
- 2019年
- 浮游纤毛虫是近岸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原生动物,对初级生产者有较高的摄食压力,其摄食行为对物质在食物网中的传递至关重要。近岸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多以硅藻为优势类群,为更好地认识纤毛虫对初级生产者尤其是硅藻的摄食调控作用,本研究于2015年4月在三亚湾近岸采集了两种优势砂壳纤毛虫(妥肯丁拟铃虫Tintinnopsis tocantinensis和斯氏拟铃虫T.schotti),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其食物组成。结果表明,两种纤毛虫中共检测到8属13种硅藻来源的食物,分别隶属于骨条藻(Skeletonema)、细柱藻(Leptocylindrus)、根管藻(Rhizosolenia)、海链藻(Thalassiosira)、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波纹藻(Cymatosira)、星杆藻(Asterionellopsis)和角毛藻(Chaetoceros)。两种纤毛虫均摄食骨条藻、细柱藻、根管藻和海链藻,其中对中肋骨条藻(S.costatum)的摄食比例最高(达>60%,序列数百分比)。粒径较大的斯氏拟铃虫摄食多样性(11种)略高于粒径较小的妥肯丁拟铃虫(7种),而且环境中最优势的拟菱形藻(49.12%,浮游植物丰度百分比)仅在斯氏拟铃虫中检测到(15.55%,序列数百分比),说明两种纤毛虫具有一定的摄食选择性且存在种间差异。本研究表明以纤毛虫为代表的原生动物对硅藻的广泛摄食是初级生产者在食物链传递的重要环节,这对理解近岸生态系统的物质传递和砂壳纤毛虫重要生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 徐翠莲王有军王有军李涛胡思敏李涛
- 关键词:纤毛虫硅藻摄食分子检测
- 一种浮游动物固定样品悬浮分选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浮游动物固定样品悬浮分选装置。它包括上端开口的外分离容器和嵌套于外分离容器中的、上端开口的内分离容器,所述的内分离容器支架于外分离容器中,在内分离容器底部设有气体大小可调的鼓气装置,在内分离容器开口处设有...
- 徐翠莲胡思敏刘胜李涛王有军
- 三亚湾肥胖软箭虫成体与幼体现场摄食差异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毛颚类是热带近岸海域中上层鱼类的食物来源,同时又是重要的肉食性浮游动物,数量丰富,然而其维持种群结构的生存策略尚不清晰。本文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了三亚湾海域毛颚类优势种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enflata)成体与幼体的肠道食物组成,以期从食物资源利用的角度揭示其维持种群结构的营养策略。研究结果显示,幼体和成体摄食的浮游生物种类分别为21种和19种,共同的食物类群有桡足类、小型水母类、硅藻和多毛类。成体与幼体食物偏好差异显著,成体主要的食物来源是小型水母类(59%),而幼体主要的食物来源是桡足类(60%);幼体营养生态位(5.16)高于成体(2.89),且二者食物重叠度低(0.21),表明成体与幼体食物分化明显。研究结果揭示,即使成体与幼体大量共存,它们也可以通过摄食分化避免食物资源竞争,这种分配策略对毛颚类保证足够幼体存活率和维持种群数量具有重要意义。
- 王崚力胡思敏郭明兰李涛李涛王有军刘胜
- 关键词:营养策略种群结构
- 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水域桡足幼体现场摄食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桡足类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在食物链中处于中间环节,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桡足类幼体获取的营养直接影响其发育,进而影响桡足类成体补充乃至种群的稳定。本研究于2015年夏季分别在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海域S1(进水口水域)和S2(排水口水域)站进行了调查采样,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了桡足幼体现场摄食食物组成。结果显示:1)两个站的桡足幼体内共检测到16种不同食物,包括浮游植物(硅藻)11种,后生动物2种、真菌、Ichthyosporea和卵菌类各1种共5大类,其中硅藻(47.30%,克隆数百分比,下同)和被囊动物类后生动物(41.89%)是其主要的食物类群;2)在S1和S2站桡足幼体内分别检测到9种和10种食物,但主要食物类型有差异,S1站较多后生动物(61.54%),而S2站较多硅藻(68.57%);3)S2站的桡足幼体杂食偏植食程度更高,其杂食性系数(0.31)低于S1站(0.72)。结果表明,桡足幼体能根据食物环境有选择地摄食植物饵料和动物饵料,调节食物营养结构;温排水影响水域桡足幼体更偏向植食性,尤其是硅藻,暗示全球变暖可能导致桡足幼体食性偏移。
- 徐翠莲李涛李涛胡思敏王有军刘胜
- 关键词:摄食多样性
- 三亚湾近岸浮游纤毛虫群落的昼夜变化特征被引量:2
- 2017年
- 浮游纤毛虫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是连接微食物环和经典食物链的关键环节,在生态系统的物质传递和能量流通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深入认识纤毛虫在热带海区的分布特征及其生态功能,于2014年4月在三亚湾近岸海区设置昼夜连续监测站点,分早晨(6:00)、中午(12:00)、傍晚(18:00)和夜晚(24:00)四个时间点分别采集浮游纤毛虫及环境因子检测样品,并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了表层水体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的昼夜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表层浮游纤毛虫多样性高,共获得79条不同代表序列;2)不同时间表层海水中浮游纤毛虫多样性差异显著,表现为白天降低,夜晚升高,其多样性高低依次为:早晨[48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夜晚(37个OTU)>傍晚(32个OTU)>中午(29个OTU)。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表现出昼夜变化现象,可能是因为不同类群纤毛虫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规律。
- 王有军徐翠莲胡思敏李涛刘胜
- 关键词:浮游纤毛虫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