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利飞
- 作品数:6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邢台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技术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 2024年
- 目的探讨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技术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邢台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动脉瘤破裂至治疗时间间隔≤7 d)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动脉瘤最大直径≤3 mm)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02例。均采用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技术栓塞动脉瘤。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的栓塞效果(Ⅰ级为完全栓塞,Ⅱ级为近完全栓塞,Ⅲ级为部分栓塞),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102例患者术前mRS 0分61例(59.8%),1分19例(18.6%),2分9例(8.8%),3分8例(7.9%),4分5例(4.9%)。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69例(67.7%),Ⅱ级栓塞30例(29.4%),Ⅲ级栓塞3例(2.9%);其中4例(3.9%)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6例(5.9%)发生载瘤动脉局部狭窄,术后均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出院后患者随访时间为(7.4±1.4)个月(3~12个月)。末次随访mRS 0分84例(82.4%),1分8例(7.8%),2分6例(5.9%),3分4例(3.9%);与术前mR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估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94例(92.2%),Ⅱ级栓塞8例(7.8%),Ⅲ级栓塞0例,与术后即刻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例动脉瘤复发,复发率为4.9%,随访期均未发生动脉瘤再出血及脑梗死情况。结论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技术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短期疗效较好,复发率低。
- 冯利飞杨歌梁超赵毅张帅
- 关键词:微小动脉瘤
-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调控miR-143对大鼠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影响机制
- 2024年
- 目的 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s)来源的外泌体调控miR-143对大鼠颅内动脉瘤(IA)形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原代分离大鼠骨髓MSCs(BMSCs)和脑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将VSMCs分为PBS组、外泌体-miR-NC组(ExosomemiR-NC)、Exosome-miR-143组、Exosome-miR-143+GW4869组、过表达对照组(oeNC)、过表达KLF5组(oeKLF5)和oeKLF5+Exosome-miR-143组。超速离心法分离BMSCs来源的外泌体,并用透射电镜和纳米示踪分析鉴定外泌体。PKH26染色检测外泌体转移。miR-143 mimic和miR-NC转染BMSCs或VSMCs。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43和KLF5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CCK-8实验、EdU实验、流式细胞术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VSMCs的活力、增殖、凋亡和迁移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分析miR-143与KLF5的关系。构建大鼠IA模型,研究BMSCs来源的外泌体miR-143在体内对IA形成的影响。结果 与细胞裂解液组相比,miR-143在BMSCs外泌体中表达显著增加(P<0.01),且可通过外泌体转移到VSMCs中。与Exosome-miR-NC组相比,Exosome-miR-143组VSMCs的活力增加(P<0.01),而EdU阳性细胞数、S期细胞数、凋亡和迁移数显著减少(P<0.01);与Exosome-miR-143组相比,Exosome-miR-143+GW4869组细胞活力降低(P<0.01),而EdU阳性细胞数、S期细胞数、凋亡和迁移数明显增加(P<0.01)。与miR-NC或Control组相比,miR-143、Exosome-miR-143和ExosomemiR-NC组WT-KLF5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及KLF5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而MUT-KLF5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不变(P>0.05)。与oeNC组相比,oeKLF5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1),EdU阳性细胞数、S期细胞数、凋亡和迁移数明显增加(P<0.01);与oeKLF5组相比,oeKLF5+Exosome-miR-143组细胞活力明显增加(P<0.01),而EdU阳性细胞数、S期细胞数、凋亡和迁移数明显减少(P<0.01)。体内实验结果与细胞实验相一致。结论 BMSCs来源的外泌体miR-143通过靶向KLF5抑制大鼠IA的形�
- 冯利飞杨歌梁超陈芳鑫
- 关键词:外泌体MIR-143
- 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的疗效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 探讨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2月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治疗的19例(20枚动脉瘤)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支架均一次性或通过术中适当调整正确释放。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17枚(85.0%),Ⅱ级3枚(15.0%)。出院时GOS评分5分15例,4分4例。1例出现无症状血栓栓塞并发症。无术中动脉瘤破裂、弹簧圈移位或死亡。19例术后6个月复查造影未见动脉瘤复发。15例术后随访12~39个月,平均24个月,1例动脉瘤术后27个月复发。结论 对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技术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和可靠的治疗选择。
- 梁超冯利飞孙晶晶
- 关键词:颅内破裂动脉瘤微小动脉瘤弹簧圈血管内治疗疗效
- CREB3L1和PTN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目的:人脑胶质细胞瘤,简称脑胶质瘤(glioma of brain),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组织的肿瘤,故亦称神经外胚层肿瘤或神经上皮肿瘤。胶质瘤占颅内肿瘤40%~50%,由于其恶性程度高并且呈浸润性生长,所以导致手术难以全...
- 冯利飞
- 关键词:脑胶质瘤发病机制
- 文献传递
- 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对急性破裂性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疗效
- 2023年
- 目的 探讨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对急性破裂性颅内微小动脉瘤(VSAs)患者手术并发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09年2月至2019年6月邢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96例急性破裂性颅内VS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48例为对照组,采用支架半释放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48例为观察组,两组均在起病72 h内进行介入术治疗。比较两组Raymond标准的栓塞效果、mRS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局部血容量(rCBV)、局部血流量(rCBF)、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手术并发症以及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栓塞效果Ⅰ级135例、Ⅱ级10例、Ⅲ级3例,对照组Ⅰ级119例、Ⅱ级20例、Ⅲ级9例,观察组的栓塞效果优于对照组(U=2.690,P<0.01);观察组术后1、2,3年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97.30%vs 90.54%,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rCBV、rCBF水平高于对照组,TTP、MT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37%vs 11.49%,P<0.05);观察组术后1年、2年,尤其3年(6.76%vs 16.22%)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对急性破裂性VSAs患者的栓塞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脑血流动力学,降低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率,进而改善预后。
- 梁超李翠冯利飞孙晶晶陈芳鑫
- 关键词:颅内微小动脉瘤栓塞术后并发症
- 脑动脉瘤夹闭后脑脊液引流对脑血流参数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7年
-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接受动脉瘤夹闭术后,行脑脊液引流对脑血流参数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82例脑动脉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1例,均接受动脉瘤夹闭术,观察组术后接受脑脊液引流,对照组术后直接缝合硬脑膜。对比2组术前、术后7 d时术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2组各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收缩期血流峰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峰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7 d,脑脊液红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动脉瘤夹闭后脑脊液引流有助于降低脑血管血流速度,这可能是其对术后脑积水及脑血管痉挛的预防机制之一。
- 刘振波杨群福冯利飞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引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