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瑞
- 作品数:9 被引量:52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利用古稻实物遗存揭示中国水稻起源与传播被引量:1
- 2017年
- 古稻实物遗存是探寻水稻起源驯化最直接的实物证据,也是古稻粒形分析的基础。该研究通过对中国现已出土古稻实物遗存及其考古遗址进行归纳总结,并借助前人积累的古稻粒形基础数据,对中国现有不同时空分布的古稻粒形进行整合分析,探寻水稻驯化过程中古稻的粒形变化规律,以揭示中国水稻起源地及其传播方向。结果表明,距今7 000年左右,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对水稻籽粒形状进行选择,并且粒宽较粒长可能更早引起先民的注意;长江中下游是中国水稻的起源中心,水稻在该地区起源后,逐步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因南北气候条件的差异,促进了水稻的籼粳分化。
- 公婷婷郑晓明薛达元杨庆文乔卫华王君瑞刘莎梁新霞张丽芳程云连
- 关键词:粒形驯化
- 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的亚洲栽培稻起源及其驯化历史研究
-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是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的主食,同时也是生物学研究的模式生物之一。尽管经过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努力,已经明确亚洲栽培稻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由分布在南亚或中国的普通野生...
- 王君瑞
- 关键词:亚洲栽培稻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
- 文献传递
- 水稻长日抑制基因PhyB的多样性及区域适应性初探被引量:3
- 2017年
- Phy 是在长日照条件下抑制水稻开花的关键基因,但目前对水稻PhyB基因的遗传基础还不清楚,研究其分子遗传机制,对于培育光周期适应性广的品种以及扩大水稻种植区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78份亚洲栽培稻(34份籼稻和44份粳稻)及47份野生稻进行测序,对Phy B基因的核苷酸多态性、单倍型进行分析,计算籼稻、粳稻和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Phy B基因共有28个单倍型,其中有2个高频率的单倍型分别存在于2个栽培稻亚种中。从Network图可以看出栽培稻分为2组(A组和B组),A组栽培稻包括全部的籼稻和4个粳稻个体,B组栽培稻全是粳稻品种。亲缘地理学分析发现,A、B两组栽培稻具有明显不同的地理分布格局,且A组和B组开花时间差异显著,说明Phy B基因的2个高频率单倍型在2个栽培稻亚种中具有区域适应性,Phy B基因在栽培稻中具有明显的驯化信号,随着水稻种植区域的扩大,进化出适应不同地域特有的等位基因,导致开花时间对不同地区的区域适应性及多样性。
- 刘莎郑晓明冯雳乔卫华王君瑞公婷婷梁新霞齐兰苏龙丁膺宾许睿张丽芳程云连杨庆文
- 关键词:栽培稻单倍型开花时间多样性
- 云南及周边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利用27对SSR标记对云南普通野生稻的2个自然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起源进化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其他省份的材料与东南亚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云南元江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最低。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云南元江材料与我国其他省份的普通野生稻之间关系较近,云南景洪普通野生稻与缅甸的普通野生稻关系最近,且云南元江和景洪的普通野生稻的遗传结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说明云南普通野生稻属于中国与东南亚普通野生稻的过渡类型,为水稻起源地的"印度阿萨姆——中国云南"学说提供了科学依据。
- 梁新霞郑晓明刘莎王君瑞乔卫华张丽芳齐兰公婷婷苏龙丁鹰宾许睿程云连高爱农杨庆文
- 关键词:普通野生稻SSR
- 作物野生近缘种的原生境保护被引量:23
- 2019年
- 作物野生近缘种是作物种质创新和品种改良的天然基因库,全球30%的作物增产得益于野生近缘种在作物育种中的利用。然而,由于生境破坏和污染、资源过度利用、盲目引种和气候变化等导致大量自然群体消失和群体遗传多样性丧失,对作物野生近缘种的繁衍和进化形成了严重威胁。原生境保护是在自然条件下对作物野生近缘种及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维持其进化潜力,保护物种与环境互作的进化过程,是保护作物野生近缘种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原生境保护政策和技术手段的基础上总结了作物野生近缘种原生境保护技术路线,综述了国内外对作物野生近缘种的原生境保护进展,并基于中国国情提出了作物野生近缘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未来作物野生近缘种原生境保护和野生近缘种可持续利用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强调把基因组、表型组和环境因子相关大数据与作物野生近缘种保护、研究和利用紧密结合,为作物野生近缘种的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信息支撑。
- 郑晓明陈宝雄宋玥李飞王君瑞乔卫华张丽芳程云连孙玉芳杨庆文
- 关键词:作物野生近缘种原生境保护多样性
- 长日照抑制基因变异在培育栽培稻中的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长日照抑制基因变异在培育栽培稻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了长日照抑制基因变异在检测或辅助检测待测栽培稻是否来源于高纬度稻作区中的应用;本发明证实栽培稻DTH8、DTH7、Ghd7、Hd1、PhyB和OsCOL4这6...
- 郑晓明杨庆文乔卫华崔永霞王君瑞冯雳刘莎李嘉琦宋玥张宗琼程云连张丽芳
- 中国普通野生稻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10
- 2020年
- 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是水稻(O.sativa L.)的野生近缘种,是水稻遗传改良的重要资源。本研究以覆盖除云南外的中国普通野生稻分布区的1777份种质资源为对象,进行抽穗期、花药长度、粒长、粒宽和粒重5个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主成分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普通野生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抽穗期、花药长度、粒长、粒宽和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是6.36%、17.10%、7.32%、8.86%和15.90%,多样性指数分别是1.30、1.47、1.45、1.39和1.33。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和第2主成分主要与产量性状有关,累计贡献率达到83.31%;第3主成分主要与抽穗期有关,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约为95.46%。主成分分析结合聚类分析,发现普通野生稻群体可以分成3个类群,类群1主要来自江西和湖南,类群2主要来自于广西和广东大部分区域和福建,类群3主要来自于海南和广东南部区域的湛江市,样品的聚类关系和地理位置成正相关。以地理群为因素对5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花药长度、抽穗期和粒长变异在不同地理群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比例分别为69.09%、57.98%和77.56%,而粒宽变异所占比例为6.20%,花药长度、抽穗期和粒长变异在普通野生稻地理群间差异起决定作用。
- 宋玥李飞王君瑞乔卫华王新华徐志健吕树伟汤翠凤王记林刘文强朱业宝郑晓明杨庆文
- 关键词:普通野生稻种质资源农艺性状
- 长日照抑制基因变异在培育栽培稻中的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长日照抑制基因变异在培育栽培稻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了长日照抑制基因变异在检测或辅助检测待测栽培稻是否来源于高纬度稻作区中的应用;本发明证实栽培稻DTH8、DTH7、Ghd7、Hd1、PhyB和OsCOL4这6...
- 郑晓明杨庆文乔卫华崔永霞王君瑞冯雳刘莎李嘉琦宋玥张宗琼程云连张丽芳
- 文献传递
- 广西药用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分析及SSR引物数量对遗传多样性结果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4
- 2017年
- 采用25对SSR分子标记,对广西境内采集的1610份药用野生稻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其中检测到等位变异181个,有效等位基因数Ae范围为1.0094(RM240)~2.2674(RM488),平均值为1.3568;期望杂合度He范围为0.0093(RM240)~0.5591(RM448),平均值为0.2112;Shannon多样性指数I在0.0393~0.9296之间变动,平均值为0.3624。数据表明,广西药用野生稻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12个药用野生稻地理居群按遗传多样性指数大小排序为:梧州-3>南宁-1>梧州-2>梧州-1>南宁-2>玉林-2>贵港-2>梧州-4>玉林-3>玉林-1>贺州>贵港-1,其中指数高的居群均分布于梧州市和南宁市两地,因此确定了这两地为广西药用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中心。通过不同数量的SSR引物对药用野生稻材料间相似系数矩阵进行相关性测验,结果显示当引物按照PIC值降序排列时,10对引物即达到较好聚类效果,升序排列时,21对引物即达到较好聚类效果。研究表明,在进行药用野生稻大居群聚类分析时,SSR引物适宜数量应多于21对,最低不得少于10对。
- 苏龙徐志健乔卫华郑晓明梁云涛丁膺宾刘莎齐兰公婷婷梁新霞王君瑞张丽芳程云连兰进好杨庆文
- 关键词:药用野生稻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