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华东

作品数:13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钦州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脑梗
  • 6篇脑梗死
  • 6篇梗死
  • 4篇急性
  • 3篇血性
  • 3篇缺血
  • 3篇颅内
  • 3篇急性脑梗死
  • 3篇出血
  • 2篇弹簧圈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瘤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内治疗
  • 2篇栓塞
  • 2篇缺血性脑卒中
  • 2篇卒中
  • 2篇颅内动脉
  • 2篇颅内动脉瘤
  • 2篇脑卒中

机构

  • 8篇钦州市第一人...
  • 3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吕华东
  • 7篇蓝瑞芳
  • 6篇马可
  • 3篇刘秀颖
  • 3篇马可
  • 2篇劳小芳
  • 2篇唐国富
  • 1篇冯鹏雄
  • 1篇庞文军
  • 1篇刘秀颖
  • 1篇颜循金
  • 1篇陈俊宇
  • 1篇陈瑶劼

传媒

  • 2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河北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广西医学
  • 1篇神经解剖学杂...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民康医学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纤维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发生sICH的相关性
2024年
目的 探讨肝纤维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80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管内治疗后是否发生sICH分为sICH组和无sICH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后发生sICH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入院时基于4因子的纤维化指数(FIB-4)预测sICH的效能。结果 血管内治疗术后36 h内,15例(18.75%)患者发生sICH。sICH组和非sICH患者的年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时FIB-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较高、入院时FIB-4较高、高龄为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后发生sICH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FIB-4预测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后sICH的曲线下面积为0.815。结论 入院时FIB-4与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后发生sICH有关,其可作为sICH的预测因子。
吕华东蓝瑞芳陈强棠劳小芳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肝纤维化
经以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探究经以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采用以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82例,根据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50例和预后不良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情况及治疗结果,经以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发生率、心房颤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闭塞部位及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方式、取栓次数及行支架置入、行动脉溶栓、行静脉溶栓、行球囊扩张、术中应用替罗非班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至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修正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术前与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24 h颅内出血发生率及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塞部位[OR=5.003,95%CI(1.809,13.836)]、糖尿病[OR=4.948,95%CI(1.950,12.554)]、mTICI分级[OR=0.234,95%CI(0.079,0.696)]、术前NIHSS评分[OR=3.536,95%CI(2.385,5.243)]、术后24 hNIHSS评分[OR=3.127,95%CI(2.184,4.476)]、术后24 h颅内出血[OR=3.801,95%CI(1.297,8.621)]、血管再通[OR=0.217,95%CI(0.070,0.672)]是经以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闭塞部位、糖尿病、mTICI分级、术前NIHSS评分、术后24 hNIHSS评分、术后24 h颅内出血及血管再通是经以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治疗的大动脉�
吕华东马可蓝瑞芳
关键词:脑梗死机械取栓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对比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研究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入院的12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开展血管内栓塞治疗,根据手术过程中是否选取支架辅助栓塞分为研究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研究组为支架辅助栓塞,对照组为单纯栓塞。比较2组手术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程度、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58.71±4.4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24±3.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Raymond分级Ⅰ级率(66.67%)明显高于对照组(46.67%),Ⅲ级率(3.33%)明显高于对照组(1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血事件发生率(1.67%)明显低于对照组(11.67%),缺血事件发生率(6.67%)明显高于对照组(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致残率(1.67%)、病死率(0%)与对照组(3.33%,1.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复发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弹簧圈栓塞,可进一步减轻患者动脉瘤栓塞程度。
马可廖晓吕华东苏胜有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6年
目的探讨影响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3月到2014年5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2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HT分为HT组(34例)和非HT组(204例)。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筛选影响急性HT的因素。结果 HT组的脑梗死、高血压、吸烟、饮酒、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及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C3、CRP水平显著高于非H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血压、大面积脑梗死、CRP和C3是急性脑梗死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血压、大面积脑梗死、CRP及C3是急性HT的独立危险因素。
蓝瑞芳马可刘秀颖吕华东
关键词:脑梗死出血性转化C反应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对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
2024年
探究同型半胱氨酸对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NIHSS评估神经功能,Logisti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脂血症、糖尿病史、房颤史、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抗凝治疗、入院收缩压、入院舒张压、入院NIHSS评分与12个月预后相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入院NIHSS评分、入院舒张压与脑梗死12个月MRS评分有关,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与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12个月神经功能预后有关。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是影响脑梗死合并高血压预后的危险因素,且该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上升明显,可作为预防和治疗依据。
吕华东劳小芳陈强棠马可蓝瑞芳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脑梗死高血压预后
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研究进展
2023年
急性脑梗死也被称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因为缺血缺氧所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该疾病的特点在于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以及高发病率,对患者以及家庭造成了巨大影响。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超急性期治疗重点在于尽早促进血管再通,保证血流恢复以拯救缺血半暗带,当下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超急性期治疗措施主要包括静脉溶栓以及血管内介入,故本文将以上两方面进行综述,内容如下。
吕华东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血管内介入治疗
急性脑梗死并出血性转化患者血清补体C3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并出血性转化(HT)患者血清补体C3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5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根据HT发生情况分为HT组和非HT组,每组34例,检测两组患者入院第1、2、3、7、14、21天血清补体C3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血清补体C3水平均是先升高并在入院第7天后开始下降,到入院第21天时恢复到入院水平,而HT组患者血清补体C3水平高于同期非HT组,以入院第1、2、3天最为明显,表现为急剧升高。结论急性脑梗死并HT患者初期血清补体C3水平持续升高,补体系统的激活/抑制可能是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现HT的重要原因。
蓝瑞芳马可刘秀颖吕华东
关键词:脑梗死补体C3出血转化
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情感障碍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0年
情感障碍是临床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分为抑郁、焦虑及抑郁焦虑共病,不仅影响患者身体功能恢复,还会增加致残率及致死率。目前医学界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情感障碍的形成机制存在多种理论,主要分为两类:一心理社会因素,二是生物学因素。该文主要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情感状况、发病机制、病灶部位、流行病学及临床治疗进行综述。
马可蓝瑞芳刘秀颖吕华东陈俊宇颜循金唐国富廖志东吴本辉江元慧黄雯静冯鹏雄陈瑶劼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情感障碍发病机制
颅内动脉瘤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后不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维持时间对迟发性脑缺血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后不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维持时间对迟发性脑缺血的不同影响。方法:选取回顾性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入院的20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参考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维持时间分为三组,即短期组(治疗维持时间3个月,n=63)、中期组(治疗维持时间6个月,n=87)及长期组(治疗维持时间9个月及9个月以上,n=58);观察三组迟发性脑缺血累积发生率,三组迟发性脑缺血累积发生率选取Kaplan-Meier方法统计,组间比较选取Log-rank法;迟发性脑缺血独立影响因素选取Cox比例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20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11例发生迟发性脑缺血,其中短期组5例,中期组6例;短期、中期组较长期组迟发性脑缺血累积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单因素Cox分析显示迟发性脑缺血危险因素主要有双联抗血小板持续时间、Raymond分级、瘤颈宽>4mm,糖尿病史、年龄(P<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迟发性脑缺血独立危险因素主要有双联抗血小板持续时间、Raymond分级(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经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后不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维持时间为9个月及9个月以上可有效减少迟发性脑缺血发生率,颅内动脉瘤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缺血的几率随Raymond分级升高而增加。
马可廖晓吕华东苏胜有
关键词:抗血小板弹簧圈颅内动脉瘤迟发性脑缺血
外源性硫化氢保护实验性癫痫持续状态大鼠海马神经元作用的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为研究外源性硫化氢(H_2S)对实验性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of epilepticus,SE)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我们用供体Na HS对氯化锂-匹罗卡品所致幼鼠SE海马神经元的影响,并对SE引起的脑损伤进行靶点干预。方法: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建立大鼠SE模型,并分为正常+Na HS组,癫痫组,癫痫+Na HS组和癫痫+羟胺组,另设正常组(对照组),每组6只。用比色法测定血浆和海马H_2S浓度,用Real-Time PCR检测海马胱硫醚-β合酶(CBS)基因mRNA表达,用HE染色和Nissl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果:癫痫组血浆和海马组织H_2S浓度和CBS mRNA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癫痫+Na HS组血浆和海马组织H_2S浓度和CBS mRNA表达明显高于癫痫组(P<0.01),癫痫+羟胺组血浆和海马组织H_2S浓度和CBS mRNA表达显著低于癫痫组(P<0.05)。HE染色显示,癫痫组海马CA3区锥体细胞明显减少,细胞层次紊乱,形态不规则;尼氏染色显示,癫痫组海马CA3区尼氏体明显减少,锥体细胞排列紊乱;与癫痫组比较,癫痫+Na HS组海马尼氏体缺失和锥体细胞排列紊乱明显改善。结论:外源性H_2S对实验性癫痫持续状态大鼠海马组织CBS mRNA表达具有上调作用,并提高血浆和海马组织H_2S含量。同时,外源性H_2S对实验性癫痫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蓝瑞芳刘秀颖马可吕华东陈俊宇
关键词:癫痫持续状态海马神经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