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一村
-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秉赋与传承: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性与延续的思辨
- 2015年
-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以王权主义为核心的集权思想渐成其主要特征。由对"道"的追求而带来的圣人崇拜是王权至上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保证。在圣与王的结合之后,王权不但得到了学术的最高解释权,还占有了道德的至高点,由此产生的君主政治系统获得了强大的政治社会化功能,通过"教化"和祭祀等来灌输王权主义的价值观;通过政治录用来规整和引导人们的政治选择倾向;通过从家庭、学校开始的对父权的崇拜来培养儿童的政治情感和臣民观念,以巩固王权主义。在这个政治文化形成后的两千余年间,由于建立于此的经济基础并未改变,王道主义通过礼化而内化得以延续,以王权主义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深入人心。然而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得以建立的过程中,这个王道主义一度被猛烈冲击而溃散。正如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当前的经济基础使得王道主义依然有其存在的一定空间,这是中国在实现政治转型的过程中不得不去着思的重要方面。
- 洪文生蔡一村
- 关键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圣人崇拜臣民意识政治社会化
- 角色与惯习——“3·18反服贸运动”中的多元运动者被引量:6
- 2017年
- 2014年爆发的"3·18反服贸运动"在台湾造成了巨大的政治与社会效应。为能够有效区分活跃于运动中的多元运动者,本文提出了一个包含"运动角色"和"运动惯习"两个维度的分类框架。其中"运动角色"说明的是运动者在互动过程中的动态位置,"运动惯习"区分的是不同运动者长期形成并惯于使用的组织结构与话语策略。两个维度相结合,将台湾青年运动者划分为事件型发起者、事件型参与者、议题型发起者、议题型参与者四类。这一分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运动内部精微曲折的互动过程,也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当前台湾社会运动的内在逻辑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 蔡一村陈超
- 以“互动”为中心的社会运动演化分析——对中国台湾的个案观察被引量:8
- 2016年
- 2014年中国台湾地区爆发的"太阳花运动",至今余波未平。先行研究主要从资源动员、政治机会结构与构框理论这三种理论视角对这一运动进行分析。而本研究基于"关系现实主义"的本体论取向,采用个案分析法,以"太阳花运动"作为研究对象,尝试建立一个以"互动"为中心的多元动态分析框架。该框架强调参与主体能动性的作用,并为现有研究的静态结构性分析增加"时间"这一维度,揭示运动中各个主体交往互动的中观机制。基于此框架,本研究指出,"太阳花运动"的产生与发展,既不是由某个组织或领导人制造的,也非全然由结构性因素决定的,而是在主体不断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根据所处情境,不断改变互动时的策略选择。简单说来,社会运动有着自身的逻辑,由自身演化而来。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框架主要着眼于"事后"解析。
- 陈超蔡一村
- 关键词:互动主体能动性
- 集体行动的政治逻辑
——以1980年代以来台湾斗争剧目的演变为例
- 1980年代末,迁台近30年的国民党当局主动解除戒严,逐步推进体制的变革。政治结构的变迁伴随着管制的放松,集体抗争行为逐渐成为台湾民众熟知的政治诉求伸张形式。无论是麻风病患、工人、农民这样的弱势群体,还是知识分子、学生、...
- 蔡一村
- 关键词:集体行动政治逻辑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