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胜
- 作品数:5 被引量:99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林窗式疏伐对云杉人工林土壤持水性能的影响被引量:6
- 2018年
- 选择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模拟自然林窗形成,布置扩展面积分别为小(74m2)、中(109m2)、大(196m2)3个等级的林窗,探索不同疏伐强度对土壤结构及持水性能的影响,并结合细根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参数,试图揭示导致林窗式疏伐后土壤结构及持水性能差异的因素.结果表明,疏伐初期(1年),林窗的形成对表层(0-10cm)土壤的孔隙状况及持水性能没有显著影响;随着时问的演替,各处理土壤结构及持水性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疏伐后8年,小林窗、中林窗和大林窗表层土壤的容重较对照分别低17.91%、7.33%和9.24%,其总孔隙度较对照分别高7.16%、2.81%和3.65%,其非毛管孔隙度较对照分别高32.89%、8.16%和15.79%,但不同强度疏伐对土壤持水性能的影响不显著.细根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水占孔隙比是影响土壤物理结构及持水性能的主要因素.上述结果表明随着林窗式疏伐抚育进程的推进,小林窗能显著改善表层土壤结构,但对土壤持水性能方面的影响不显著.(图1表5参56)
- 杨婷惠祁凯斌祁凯斌包维楷黄俊胜
- 关键词:云杉人工林土壤持水性能生态恢复
- 青藏高原东缘不同树种人工林对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的影响被引量:36
- 2016年
- 为评价不同树种人工林对土壤酶及养分的影响,选择立地条件和营林方式相同的4种人工林(连香树[CJ]、油松[PT]、落叶松[LK]和华山松[PA])为研究对象,以落叶灌丛(QC)为对照,比较不同树种人工林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显示:(1)造林降低了土壤酸性磷酸酶、脱氢酶、β-葡萄糖苷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但人工造林后土壤脲酶活性增加;(2)造林也明显影响了土壤养分,与对照林地相比,除CJ人工林土壤中磷(P)略高外,造林地土壤有机碳(TOC)、氮(N)、水可提取有机碳(WEOC)和氮(WEON)、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均降低;(3)不同的人工林树种之间土壤养分及酶活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CJ和LK人工林土壤C、N、P及相关酶活性明显不同于PT和PA人工林;(4)土壤酶与养分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除转化酶和多酚氧化酶反应较迟钝外,其它酶对环境反应较敏感。综合分析表明,在川西地区选择高密度单一树种造林并没有改善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在该地区选择落叶或阔叶树种造林可使土壤肥力恢复。
- 舒媛媛黄俊胜赵高卷包维楷李根前庞学勇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不同树种人工林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生态恢复
- 川西不同树种人工林对土壤涵水能力的影响被引量:27
- 2017年
- 为评价青藏高原东缘不同树种造林对土壤涵水能力的影响,选择立地条件与营林方式相同的4种人工林(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落叶松(Larix kaempferi)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为研究对象,以落叶阔叶灌丛为对照,比较造林恢复28 a后不同人工林土壤孔隙度及持水性的变化,结合林地凋落物贮量及细根生物量等参数,试图揭示造成不同人工林地土壤涵水能力及潜力差异化的因素。结果显示:营造油松和华山松纯林不仅没能有效改善土壤孔隙状况,反而加剧了土壤涵水功能的退化。相反,连香树和落叶松在代替次生落叶灌丛造林后,土壤容重显著下降,孔隙度增加且小孔隙比例升高,持蓄水能力提高。凋落物及细根特性是不同林地土壤持水性能差异的重要因素。综合分析表明,在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造林恢复时,应尽量避免营造高密度针叶纯林,应结合种植有助于土壤结构改良的落叶或阔叶树种。
- 陈文静祁凯斌黄俊胜杨婷惠包维楷庞学勇
- 关键词:造林生态恢复人工林树种
- 亚高山森林自然与人工恢复对土壤涵水能力的影响被引量:22
- 2018年
- 西南亚高山原始针叶林被大规模采伐后,在皆伐迹地上营造了大量云杉林进行人工恢复。但关于这些人工林的土壤涵水能力如何,一直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与评价。选择川西米亚罗林区系列不同林龄云杉人工林(20 a、30 a、40 a、70 a)为对象,以相邻同龄自然更新恢复的针阔混交林为对照,比较人工林土壤涵水能力随着演替进程的动态及其与自然恢复次生林之间的差异,结合人工与自然恢复后的林地特征(如细根生物量、凋落物储量和土壤有机碳等)和土壤物理结构参数等差异,阐释自然与人工恢复后土壤涵水能力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随着人工林演替,土壤0—40 cm层最大持水量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但变化不显著,从20年的2200 t/hm^2下降到70年的2138 t/hm^2,年平均下降速率为1.24 t/hm^2;然而在自然次生林中,土壤最大持水量随着林龄的增加呈现出波动式变化,从20年的2142 t/hm^2增加到40年的2565 t/hm^2,到70年又下降为2302 t/hm^2。通过土壤持水特性与林地凋落物贮量、细根生物量和土壤物理结构参数的相关分析表明,由不同恢复途径导致的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凋落物特性及细根差异,进而改变土壤物理结构是影响土壤持水性能差异的主要因素。这些结果说明,从土壤持水量角度考虑,在对采伐迹地进行造林恢复时,应尽量避免营造结构单一、高密度的人工纯林,应选择营造针阔混交林的模式进行恢复。
- 祁凯斌黄俊胜黄俊胜包维楷杨婷惠
- 关键词:自然恢复次生林青藏高原东缘土壤结构持水性能
- 川西次生灌丛和不同类型人工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7年
- 为评价不同树种造林对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以落叶阔叶灌丛为对照,比较研究川西亚高山造林恢复28年后4种人工林(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落叶松Larix kaempferi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土壤有机质(SOM)、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及全氮(TN)、全磷(TP)、土壤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的含量,结合林地凋落物贮量及细根生物量等参数,试图揭示不同人工林土壤养分差异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人工造林影响土壤的养分循环,与落叶灌丛林地相比,除连香树样地TP密度及2015年10-20 cm的SOM、TN密度外,落叶人工林土壤养分基本呈下降趋势.除华山松样地的可溶性有机质(DOC、DON)外,油松及华山松人工林土壤地力的退化趋势更甚于落叶人工林样地,其土壤有机质含量、TN、TP密度、可溶性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不同人工林间土壤养分的差异性与不同树种的凋落物、细根、土壤容重及涵水能力差异化有关.综上所述,人工林林分结构单一导致小气候恶化、凋落物分解缓慢是造成土壤养分循环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选择有利于养分循环的阔叶树种营造针阔混交林以改善林分结构和土壤环境条件,可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
- 陈文静祁凯斌祁凯斌杨婷惠黄俊胜庞学勇
- 关键词:人工林树种土壤养分凋落物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