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超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省医学科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钩虫
  • 2篇血管
  • 2篇嘧啶
  • 2篇噻嘧啶
  • 2篇疗效
  • 2篇钩虫病
  • 2篇虫病
  • 1篇动物
  • 1篇动物实验
  • 1篇动物实验观察
  • 1篇血管瘤
  • 1篇血管性疾病
  • 1篇婴幼
  • 1篇婴幼儿
  • 1篇幼虫
  • 1篇十二指肠
  • 1篇十二指肠钩虫
  • 1篇皮肤
  • 1篇皮肤血管
  • 1篇皮肤血管性疾...

机构

  • 5篇四川省医学科...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作者

  • 5篇杨超
  • 3篇张孝蓉
  • 2篇刘刚
  • 2篇唐中玖
  • 2篇杨文锦
  • 2篇刘毅
  • 2篇吴国庆
  • 1篇严蕾
  • 1篇唐丽娜
  • 1篇沙晓伟
  • 1篇袁晓慧
  • 1篇张德洪
  • 1篇谢军
  • 1篇王思宇

传媒

  • 2篇中国寄生虫病...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华西口腔医学...
  • 1篇第五届川渝皮...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1
  • 2篇1991
  • 1篇199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四川省钩虫病流行现状被引量:8
1991年
1980~1988年对四川省18个市、地的124个县(市)282个农村调查点进行了钩虫病流行现状调查。平均感染率和克粪虫卵数分别为63.82%和563个,感染度Ⅰ、Ⅱ、Ⅲ和Ⅳ度依次占87.61%、9.21%、2.94%和0.24%;单纯十二指肠钩虫(A.d.)感染、单纯美洲钩虫(N.a.)感染和两种钩虫混合感染分别占13.05%、12.55%和70.40%,推算成虫比A.d.:N.a.为1:1.60;钩虫感染者中,平均患病率为10.84%;钩蚴皮炎发生率平均为51.31%,感染时间4~9月占98.96%,高峰期为5~7月占83.99%,主要感染场所为红薯、玉米和蔬菜地。据此认为,目前四川省钩虫病的流行仍然严重,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刘映铭杨文锦张德洪张孝蓉唐中玖廖祖瑜杨超吴国庆刘毅程达华樊亚东周彦
关键词:钩虫病流行病学
阿苯达唑、噻嘧啶治疗肠道线虫及控制钩虫感染回升的效果被引量:8
1990年
采用阿苯达唑400mg/d×3d、400mg/d×5d和噻嘧啶1500mg/d×3d、1500mg/d×5d治疗肠道线虫感染者720例。治后半月检查,钩虫卵阴转率分别为98.6、98.6、86.2和93.5%;蛔虫卵阴转率分别为96.5、98.2、92.9和96.3%;鞭虫卵阴转率分别为86.4、89.0、68.9和67.0%。钩虫卵减少率均在98.0%以上。治后半年复查,各组钩虫阳性率均有不同程度回升,虫种由治前美洲钩虫为主,转为十二指肠钩虫为主。结果显示,回升的原因主要是十二指肠钩虫引起,而阿苯达唑400mg/d×3d和400ms/d×5d控制钩虫感染回升有明显作用。
张孝蓉杨文锦杨超廖祖瑜刘映铭唐中玖冯大光陶斯象郭兴前何守全罗明正
关键词:阿苯达唑肠道线虫噻嘧啶钩虫
丙硫咪唑和噻嘧啶治疗十二指肠钩虫移行幼虫的动物实验观察被引量:5
1991年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十二指肠钩虫的第3期幼虫侵入宿主后,其中部分幼虫有迟缓移行现象,它们可以在长达数百天的时间内陆续进入肠内完成成虫发育,给钩虫病防治工作带来困难。为探索治疗肠外移行的钩虫幼虫的药物和方法,我们在初步证明丙硫咪唑治疗小鼠体内十二指肠钩虫移行幼虫效果较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不同剂量、疗程、疗法与疗效之间的关系作了比较,并对驱肠道钩虫具有显著作用的噻嘧啶进行了实验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张孝蓉杨超廖祖瑜吴国庆刘毅
关键词:钩虫病
595nm可调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刘刚严蕾杨超谢军袁晓慧
浅层X线治疗婴幼儿颌面部血管瘤的近期临床疗效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低剂量浅层X线治疗婴幼儿颌面部血管瘤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于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科激光中心使用浅层X线治疗的161例婴幼儿颌面部血管瘤患者,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照片分析其临床疗效,进一步将患者按照不同性别、治疗开始年龄、出生时是否早产或低体重、血管瘤部位、血管瘤最长直径、血管瘤类型进行分组,分析不同组别间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剂量是否具有差异。结果治疗结束12月后,患者总体痊愈率93.8%,显效率97.5%。临床疗效与患儿治疗开始年龄及血管瘤类别有关(P<0.05),小于等于12月龄患儿组及浅表型血管瘤组分别较大于12月龄患儿组及深在型或混合型血管瘤组临床疗效更优。治疗剂量与血管瘤直径、类别、治疗开始年龄有关(P<0.05),直径大于等于4 cm血管瘤组、混合型或深在型血管瘤组、患儿年龄大于12月血管瘤组分别较直径小于4 cm血管瘤组、浅表型血管瘤组及患儿年龄小于等于12月血管瘤组照射总治疗剂量更大。结论低剂量浅层X线治疗婴幼儿颌面部血管瘤安全有效,治疗时患儿年龄及血管瘤类型是治疗剂量及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
唐丽娜唐丽娜刘刚杨超沙晓伟
关键词:婴幼儿血管瘤颌面部疗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