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建伟
- 作品数:14 被引量:54H指数:4
- 供职机构:甘肃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甘肃省中青年科技研究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核磁共振成像对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及肛瘘的临床诊断价值探讨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析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及肛瘘的准确性。方法:随机选取甘肃省人民医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94例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所有样本均出现肛瘘症状,将其分为CT诊断组和MRI诊断组,CT诊断组采用CT诊断方法,MRI诊断组实施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结果: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患者,疾病诊断准确率更高。结论:与CT诊断方法相比,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方法诊断肛瘘,有助于为主治医师明确肛提肌、括约肌的位置关系提供方便,因此,可在临床诊断中广泛采用采方法。
- 王安平和建伟赵雪梅王小博宋旭辉魏照坤李鑫莉黄成
-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肛瘘
- 利用磁共振SWI技术检查并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被引量:2
- 2018年
-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7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图像,进一步探讨利用磁共振SWI技术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检查诊断价值。将收集到27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磁共振常规图像T1WI、T2WI,DWI和磁共振SW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这些图像进行对比统计,对其阳性率进行计算得出结论。利用磁共振常规序列T1WI、T2WI、DWI和SWI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阳性率分别是25.9%、33.3%、40.7%、100%,且SWI技术对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特别是微小血管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T1WI,T2WI,DWI,而同一病灶SWI检出更高。磁共振SWI技术对检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较常规的T1WI、T2WI、DWI更具有检出率高,诊断准确的优势,对于诊断这类疾病有很大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 赵雪梅陈莉军和建伟王莉莉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SWI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 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评估腰椎终板炎患者骨髓脂肪含量的研究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应用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技术定量评估腰椎终板炎患者腰椎骨髓脂肪含量变化,探讨各期终板炎患者腰椎脂肪含量的差异。方法收集我院诊治并行腰椎MR检查及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的患者,选择MR检查提示腰椎终板炎的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年龄匹配的无终板炎人群作为对照组(n=48),分别行DXA测量腰1-4椎体骨密度(BMD)值(g/cm2)及MR图像测量骨髓脂肪分数(FF)。测量骨髓脂肪含量选择经过腰椎正中的图像,手工绘制腰椎感兴趣区(ROI),避开骨皮质及病变区,每样本测量两次,测量椎体脂相、水相信号强度,并计算出FF,求其均值作为最终统计分析结果。结果终板炎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BMD值有统计学差异(P<0.001);各型终板炎组BMD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终板炎组FF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终板炎组间比较ModicⅠ与Modic Ⅱ及ModicⅢ有统计学差异(P<0.001);ModicⅡ与ModicⅢ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4)。结论 1.MR化学位移成像作为常规MR检查基础上的无创性测定椎体骨髓脂肪含量的方法,能够比DXA骨密度测量更早发现腰椎终板炎患者松质骨强度的变化;2.ModicⅠ终板炎腰椎脂肪含量低于ModicⅡ、ModicⅢ,提示在终板炎的演变过程中,可能伴随着椎体强度的改变。
- 常飞霞樊敦徽和建伟黄刚何建宏马小梅
- 关键词:化学位移成像
- 经引流管注射生理盐水MRCP成像在胆道结石诊断中的应用
- 和建伟
- 应用双能CT与定量CT对椎体骨密度测量的对照研究被引量:18
- 2017年
- 目的应用双能CT(DECT)及定量CT(QCT)测量腰椎骨密度,评价利用双能CT测量骨密度(BMD)的可行性。方法对56名志愿者采用DECT检查,获得钙值图,测量骨钙CT值及骨髓CT值,同时应用QCT测量骨密度(BMD),分析骨钙CT值及骨髓CT值与BMD值的相关性。结果腰椎椎体骨钙CT值与BMD值呈显著正相关(L1-5椎体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r=0.715,0.692,0.739,0.673,0.686,P<0.01);骨髓CT值与BMD值呈正相关(L1-5椎体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r=0.343、0.315、0.439、0.440、0.456,L5椎体P<0.05,其余椎体P<0.01)。结论 DECT所测量腰椎骨钙CT值及骨髓CT值与QCT所测BMD值密切相关,可定量反映腰椎BMD变化。
- 王平和建伟黄刚毛泽庆周星张文文翟亚楠
- 关键词: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双能量CT骨密度
- 应用CT骨纹理分析与定量CT评价椎体骨密度的对照研究
- 2019年
- 目的:以定量CT测量椎体骨密度为对照,探讨椎体CT纹理分析评价骨结构及骨密度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因急腹症、泌尿系结石及腹部良性占位病变就诊的60名患者。采用腹部CT平扫检查,应用定量CT测量L1-5椎体骨密度,应用Omni-Kinetics纹理分析软件测量L3椎体骨松质骨纹理相关参数并绘制直方图,分析椎体骨密度值与骨纹理相关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腰椎各椎体骨密度值以L3椎体最低,相邻椎体骨密度值略高。L3椎体骨密度值与纹理分析参数中的最小强度、最大强度、平均强度、均值、RMS、峰度、一致性、均方根值及平均正灰度呈正相关,与均差呈负相关。结论:采用CT纹理分析松质骨CT图像灰度信息,可在一定程度量化椎体骨微结构。
- 曲红光王平马彬黄刚毛泽庆和建伟翟亚楠
- 关键词: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纹理分析骨密度
- 经引流管注射生理盐水MRCP成像在胆道结石诊断中的应用
- 和建伟
- 直肠癌离体标本MRI淋巴结转移征象的病理对照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总结直肠癌离体标本在高分辨率MR结合DWI上的转移征象,探讨MRI对淋巴结良恶性判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通过对14例经病理证实为直肠癌并接受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患者的术后标本行高分辨率MR及DWI检查,与病理学结果行对照分析,分析转移淋巴结的高分辨率MRI征象及DWI参数特点。结果14例直肠癌患者术后标本MRI共检出淋巴结112枚,术后病理检查发现转移淋巴结22枚,反应性增生淋巴结36枚,正常淋巴结53枚。与良性淋巴结相比,大多数转移淋巴结边缘多毛糙,其内部信号欠均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和转移淋巴结短径分别为0.47~0.96 cm、0.52~0.96cm,均大于正常淋巴结(0.25~0.72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短径与长径之比分别为0.855±0.047、0.0273±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明显低于正常淋巴结[(0.722±0.047)×10^(–3) mm^2/s∶(0..868±0.064)×10^(–3) mm^2/s],但是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0.734±0.078)×10^(–3) mm^2/s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高分辨率MRI对直肠癌系膜内淋巴结的边缘及内部信号特征的显示清楚,对转移淋巴结转移评价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DWI对区分正常淋巴结与转移淋巴结有一定的价值,但对于鉴别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转移淋巴结意义不大。
- 马小梅徐香玖黄刚周星和建伟谢宗源刘璐
- 关键词:直肠肿瘤淋巴结病理学
- 磁共振水-脂分离成像对使用糖皮质激素类风湿患者骨量评价的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通过利用磁共振水-脂分离成像技术对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类风湿患者椎体脂肪含量的测定,来评估不同年龄段类风湿患者随着激素应用时间的延长,椎体脂肪含量的变化,从而间接评估椎体骨质量。方法纳入40例类风湿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30~40岁组20例、40~50岁组20例,不同年龄组在治疗前DXA行骨密度值(BMD值)与MR所测腰椎脂肪分数(FF)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不同年龄组治疗前、激素治疗3个月后及6个月后腰椎椎体脂肪分数进行比较;骨髓脂肪FF计算公式:FF=[Mfat/(Mfat+Mwater)]*100%,式中Mwater、Mfat分别指水像及脂像ROI总像素信号强度值。结果不同年龄组类风湿患者治疗前BMD均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所有患者椎体BMD值与FF值呈显著相关性;用药3个月后脂肪分数上升的程度明显高于用药6个月组,且40~50岁年龄组脂肪分数增加的程度要高于30~40岁年龄组。结论长期使用激素治疗的类风湿患者椎体内脂肪分数明显增加;发病年龄较大及用药时间长的患者腰椎脂肪分数呈逐渐上升趋势,提示使用激素治疗的类风湿患者椎体脂肪含量增加,椎体骨量下降,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
- 常飞霞樊敦徽和建伟黄刚何建宏马小梅
- 关键词:化学位移成像糖皮质激素
- 载化疗药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诊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 2020年
- 磁性纳米粒(nanoparticles,NPs)由于其独特的性质而受到广泛的关注.NPs可以与荧光染料、肿瘤靶向分子或化疗药物等相结合实现肿瘤靶向诊疗一体化.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iron oxide nanoparticles,IONP)具有粒径小、生物安全性高、超顺磁性等优点.IONP除了具有影响T2加权成像(T2 weight imaging,T2WI)外,还具有药载和磁靶向等功能,是目前肿瘤诊疗的研究热点.笔者对IONP成像性能、肿瘤靶向性及载不同化疗药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 马明忠高博和建伟赵雪梅周星
- 关键词:化疗药磁共振成像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