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
- 作品数:5 被引量:38H指数:3
- 供职机构:石家庄市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河北省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不同预后患者外周血APC、vWF、D-D水平变化及意义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观察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不同预后患者外周血活化蛋白C(APC)、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TC患者119例,根据患者预后不同分为存活组89例、死亡组30例;取两组入院24 h内外周血,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PC,采用电化学发光检测血浆vWF、D-D;收集患者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T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存活组入院24 h血清APC为(3.15±1.22)ng/m L、血浆vWF为178.9%±36.3%、血浆D-D为(186.4±39.0)ng/m L;死亡组血清APC为(3.98±1.40)ng/m L、血浆vWF为228.4%±48.7%、血浆D-D为(214.9±32.8)ng/m 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APC(OR=1.492,95%CI 1.313~4.604,P=0.045)、vWF(OR=1.387,95%CI 1.195~3.851,P=0.035)、D-D(OR=1.525,95%CI 1.264~5.175,P=0.043)水平升高是AT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ATC不良预后患者外周血APC、vWF、D-D水平显著升高,检测三者水平有利于ATC患者的预后判断。
- 田勇卜瑞红解彦格袁会玲王雪敏陈娟靳杰刘杰杨洪霞
- 关键词:活化蛋白C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
- 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原发性腮腺黏液腺癌1例
- 2016年
- 患昔女性,60岁,因右耳下肿物8个月,局部无疼痛、麻木等不适症状,肿物生长缓慢,于2013年4月12日来我院就诊.查体:右侧腮腺下极处隆起,表面皮色正常,皮温不高,可触及一大小5cm×3.5cm×3cm的肿物,界限清,质地中等偏硬,可推动,无明显触痛。
- 吴娟王珩刘杰林梅吴家宁赵银环杜芸
- 关键词:腮腺肿瘤黏液腺癌细针穿刺细胞学组织病理检查
- 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浅表血管黏液瘤1例被引量:2
- 2016年
- 患者女性,42岁。脐周缓慢生长无痛性肿物2年,无外伤史,无明显不适。查体:于脐周部可见一大小约1.5 cm×1.5 cm×1 cm的肿物,呈息肉状隆起于皮肤表面,表面呈灰褐色,无红肿及破溃。触诊肿物呈囊实性,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无明显压痛,无其他阳性体征。临床诊断:脐周肿物性质待查。行脐周肿物细针穿刺,进针后感觉质软,抽出半透明胶冻样物少许,肿物较穿刺前略缩小。
- 吴娟王珩刘杰林梅王蕊纪晓坤张艳杜芸
- 关键词:软组织肿瘤细针穿刺细胞学
- 乌司他丁对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凝血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凝血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创伤性凝血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止血、输血、纠正酸中毒、液体复苏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治疗。比较两组凝血功能、炎症因子、血制品输注量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与炎症因子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分别为(11.35±3.16)s、(28.62±3.94)s、(1.58±0.62)mg/L,较对照组的(16.47±4.24)s、(35.16±3.41)s、(4.12±1.19)mg/L均明显缩短或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高于对照组[(4.13±0.38)g/L vs(3.05±0.52)g/L,P<0.05]。观察组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别为(12.75±2.58)pg/ml、(8.44±1.36)pg/ml、(34.48±2.46)p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2.15±4.69)pg/ml、(12.74±2.67)pg/ml、(70.17±12.6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血制品输注量红细胞[(20.17±4.75)U]、血小板[(33.15±4.16)U]以及冷沉淀水平[(20.95±2.18)U]明显少于对照组[(25.74±6.83)U、(36.64±5.05)U、(24.59±2.37)U],MODS发生率3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明显改善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凝血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从而有效阻止病情恶化,减少器官功能损伤。
- 田勇卜瑞红解彦格袁会玲王雪敏陈娟靳杰刘杰杨洪霞
- 关键词:乌司他丁创伤性凝血病凝血功能炎症因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氨甲环酸对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被引量:18
- 2017年
-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6月就诊于该院的创伤性凝血病患者106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如手术止血、输注血制品及补充钙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氨甲环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指标、炎症因子水平、血制品输注量及预后。结果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或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bg)等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制品输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治疗创伤性凝血病效果显著,能够减少出血量,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有助于改善预后。
- 田勇杨洪霞卜瑞红袁会玲王雪敏靳杰刘杰陈娟
- 关键词:氨甲环酸创伤性凝血病预后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