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段振华

作品数:27 被引量:243H指数:10
供职机构: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1篇艾滋病
  • 7篇病毒
  • 6篇都市
  • 5篇性行为
  • 4篇男男性行为
  • 4篇HIV
  • 4篇HIV/AI...
  • 3篇大学生
  • 3篇流行病
  • 3篇流行病学
  • 3篇流行病学特征
  • 3篇男男性行为人...
  • 3篇抗病毒
  • 3篇抗病毒治疗
  • 3篇健康
  • 3篇感染者
  • 3篇病毒治疗
  • 2篇行为者
  • 2篇疫情
  • 2篇疫情分析

机构

  • 22篇成都市疾病预...
  • 3篇成都医学院
  • 1篇成都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四川省疾病预...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厦门市疾病预...
  • 1篇成都市武侯区...
  • 1篇北京市顺义区...

作者

  • 22篇段振华
  • 17篇何勤英
  • 15篇施雅莹
  • 13篇范双凤
  • 13篇刘芳
  • 12篇代珍
  • 10篇吴学庆
  • 5篇姜维华
  • 5篇鹿茸
  • 4篇彭中
  • 3篇李治军
  • 1篇郑建东
  • 1篇叶晓舸
  • 1篇詹钦勇
  • 1篇温慧欣
  • 1篇秦颖
  • 1篇魏咏兰
  • 1篇彭质斌
  • 1篇朱彦锋
  • 1篇杨波

传媒

  • 7篇预防医学情报...
  • 3篇中国艾滋病性...
  • 3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寄生虫病与感...
  • 1篇中国社会医学...
  • 1篇成都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1篇2015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2—2021年成都市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预测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分析2012—2021年成都市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流行特征,并预测成都市丙肝短期发病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2—2021年成都市丙型肝炎报告病例资料,采用Excel 2016、SPSS 17.0软件进行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采取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发病率的时间趋势分析采用趋势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使用指数平滑法预测2022—2023年成都市丙肝发病趋势。结果2012—2021年成都市累计报告丙型肝炎病例数为1649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0.38/10万,报告发病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全年均有发病,存在季节性差异,7月报病数最多;年均报告发病率排名前3的区县均在郊区县;报告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15∶1,年龄主要集中在40~69岁,职业以农民为主。用Holt-Winters加法模型预测2022—2023年的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5.19/10万、15.92/10万。结论成都市丙肝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需加强重点地区及重点人群的疫情监测检测,加大对农村地区中老年群体的宣传干预。
奚静代珍段振华施雅莹邓海云刘杨何勤英
关键词: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
HIV/结核分枝杆菌双重感染者的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9
2016年
目的分析HIV/AIDS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例的生存时间,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HIV确证日期为2007年1月~2014年6月且在成都市报告或接受检测、随访服务的病例,筛选历次随访中"结核病检查结果"报告为"肺外结核"或"肺结核"的患者。采用Kaplan-Meier乘积极限法计算生存率,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双重感染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583例双重感染者中,分别有278例(47.7%),469例(80.4%)在HIV确证后2个月、12个月内发现合并结核感染,HIV/AIDS在发现合并结核感染后1年生存率为79.6%。以随访发现合并结核感染为观察开始日期,截至2014年11月30日,共随访1 165.05人年,发生141例死亡,死亡密度达12.10人/100人年。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HIV确证时年龄(岁)越大者(HR=1.019,95%CI:1.003~1.035)、未进行抗病毒治疗者(HR=12.278,95%CI:7.918~19.038)和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低者(HR=1.712,95%CI:1.369~2.141)的死亡风险越高。同性传播感染(HR=0.334,95%CI:0.166~0.672)和异性传播感染(HR=0.328,95%CI:0.137~0.781)死亡风险低于非性途径传播感染病例。结论 HIV/AIDS病例合并结核感染主要在HIV确证后1年内随访发现,年龄、非性传播途径感染、未进行抗病毒治疗、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是双重感染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段振华吴学庆施雅莹鹿茸范双凤李治军姜维华刘芳代珍何勤英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结核
厦门市实施“14+7隔离”与“核酸+总抗体筛查”策略对发现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作用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评估厦门市实施入境人员“14+7隔离”与“核酸+总抗体筛查”策略(联合筛查策略)对发现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3月17日至12月31日厦门市入境人员、7月18日至12月31日外地隔离不足21 d的入境人员。收集和分析实施联合筛查策略后的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发现时间、路径和检测情况。结果在174628名入境人员和943名外地入境人员中,共发现304例境外输入性新冠病毒感染者,其中163例(53.6%)为总抗体阳性后经多次及多部位核酸检测确诊,27例(8.9%)在入境14 d后首次核酸阳性,136例入境“14 d”隔离期间首次核酸检测阳性,仅8例在总抗体阳性后首次核酸检测阳性,128例在平均2.3次(最高6次)核酸检测阴性后转为阳性。联合筛查策略比“14 d隔离+核酸筛查”策略估算多检出155例,占入境感染者总数的51.0%,提高检出率约1倍。截至2021年2月26日尚未发现厦门市入境人员引起的续发感染。结论厦门市对入境人员实施联合筛查策略,可有效筛查入境14 d后转为核酸阳性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与“14 d隔离+核酸筛查”策略相比,有效提高检出率,降低境外输入引起续发传播的风险。
沈理通段振华陈泽辉杨天赐林涛张荣秋蒋丽娜曾小红温慧欣詹钦勇苏迎盈张雅丽彭质斌郑建东郑蓉蓉秦颖袁权陈长荣
关键词:抗体
成都市50岁及以上男性高危人群艾滋病感染现状及行为特征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分析2019年成都市50岁及以上有非婚异性性行为的男性高危人群艾滋病(AIDS)相关知识知晓、高危行为和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现况,为制定艾滋病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9年4-6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1200名成都市50岁及以上男性高危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调查对象血液进行HIV、梅毒和丙肝的血清学检测。结果共发放1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97份,问卷有效率为99.75%。目标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54.97%(658/1197),HIV、梅毒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34%、3.59%。该人群在最近1年与暗娼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坚持使用比例为6.37%(67/1052),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如一夜情等)安全套坚持使用比例为3.42%(17/49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暗娼发生性行为时,文化程度为初中(OR=6.187,95%CI:2.747~13.932)、高中及以上(OR=10.674,95%CI:3.766~30.250)和集中居住(OR=3.283,95%CI:1.360~7.923)人群坚持使用安全套比例更高;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时,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OR=16.526,95%CI:2.835~96.335)人群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更高。结论成都市中老年男性高危人群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对本地艾滋病防控带来挑战。应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积极推广安全套使用,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套使用率。
奚静范双凤杨义施雅莹刘芳段振华何勤英
关键词:中老年人群艾滋病病毒安全套使用
2017年成都市高校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及影响因素调查被引量:17
2019年
目的了解成都市不同类别高校学生对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于2017-04/06通过电子问卷对一类、二类、三类本科和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知情同意的在校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于2017-07/08开展个人访谈,一方面在选定的学校中利用方便抽样20人,另一方面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抗病毒治疗随访医生联系5名学生感染者进行。主要收集人口学特征、性行为经历、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等信息。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共问卷调查1 276名在校大学生,有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的比例为72. 2%(921/1 27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汉族学生相比其他民族学生有较高的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OR=2. 01,P=0. 004);与性取向为异性恋者相比,同性恋者有较高的需求(OR=3. 23,P=0. 035),不确定者较低(OR=0. 47,P=0. 009)。随着安全套使用知识得分升高,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增加(OR=1. 10,P <0. 01)。有性行为经历者需求较低(OR=0. 48,P <0. 01)。有HIV危险感知者需求较高(OR=1. 77,P=0. 001)。深入访谈25人,有5名HIV阳性感染者。访谈主要发现,非感染者认为自己不大可能感染艾滋病,感染者都是在感染以后才了解到的艾滋病相关知识。被访谈对象均表示希望了解艾滋病的应对措施、咨询检测、治疗方面的相关知识。结论成都市一本高校学生有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的比例较高,建议高校提高重视程度,全面开展新生入学防艾教育,重点讲解高危性行为传播风险、艾滋病识别、应对措施等知识,增加少数民族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材料,提高大学生群体的艾滋病危险感知和HIV检测意识。
代珍何勤英范双凤刘芳段振华施雅莹吴学庆
关键词:艾滋病健康教育大学生
成都市艾滋病双阳家庭夫妻双方的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分析成都市艾滋病双阳家庭夫妻双方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在中国艾滋病信息系统中筛选1997年9月至2014年及现住址为成都市的双阳家庭夫妻双方,采用寿命表法分析艾滋病双阳家庭病例的生存率、用Kaplan-Meier法拟合不同状态下的生存曲线、Cox回归模型分析双阳家庭夫妻双方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1 518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HIV/AIDS)的1、3、5、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0.71%、84.82%、81.11%、72.45%。Cox回归模型显示:男性艾滋病患者死亡风险是女性的1.39倍,95%CI(1.14,1.99),40~、50~、≥60岁年龄组艾滋病患者死亡风险分别是17~岁组的3.81倍,95%CI(2.25,6.48);3.34倍,95%CI(1.96,5.70);4.29倍,95%CI(2.51,7.35)。患者到医院就诊时被发现被动检测较主动检测发现的死亡率高。艾滋病患者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T)越小,死亡风险越大。艾滋病患者首次CD4+T<200个/μL死亡风险是CD4+T≥350个/μL组的4.21倍,95%CI(2.76,6.44)。未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RT)的HIV/AIDS的死亡风险是已治疗的12.01倍,95%CI(8.38~17.20)。配偶接受ART的HIV/AIDS患者死亡风险是配偶未接受治疗的3.08倍,95%CI(2.24,4.24)。结论双阳家庭普遍存在年龄大,被发现HIV阳性时间较晚,生存时间较短,需继续扩大HIV筛查覆盖面,尽早发现双阳家庭并及时治疗。
施雅莹施雅莹何勤英刘芳代珍代珍段振华
关键词:艾滋病COX回归模型
成都市MSM人群HIV感染者健康服务需求及利用调查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中HIV阳性者的健康相关需求及利用情况,为该人群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某社区组织随访管理的HIV阳性MSM人群。结果共调查433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3.5岁。健康服务利用率较高的3项为CD4检测(78.3%),随访管理(49.2%),同伴心理支持(36.7%);较低的3项是抗病毒治疗促进(12.0%),服药依从性教育(14.5%),阳性预防教育(18.0%)。健康相关服务需求最高的3项是新药研发进展(72.3%),药品毒副作用(65.1%),政策补贴(64.7%)。在健康服务获取方式和途径上,84.2%的调查对象更愿意选择接受男同及感染者小组的服务,53.9%的调查对象愿意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接收健康资讯。结论 HIV阳性MSM人群健康相关利用情况较差,药物治疗方面的需求明显。应针对这一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健康相关服务。
吴学庆都佳何勤英段振华范双凤钱雯
关键词:男男性行为人群HIV
成都市2011-2016年新报告HIV/AIDS病人中晚发现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4
2017年
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早期检测,早期发现,能够使HIV感染者获得及早治疗,减少HIV的传播、降低死亡风险、提高艾滋病(AIDS)病人的生命质量。为了解成都市HIV感染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晚发现状况,
彭中吴学庆施雅莹刘芳代珍段振华姜维华范双凤何勤英
关键词:流行病学特征
成都市男男性行为人群既往检测与HIV新发感染调查分析
段振华范双凤施雅莹吴学庆姜维华刘芳代珍王晓冬何勤英
成都市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者扩大HIV检测阻碍因素调查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了解在成都市18~24岁学生MSM中扩大HIV检测面临的相关阻碍因素。方法于2018年5-6月在全市采用方便抽样的形式,通过培训后的学生MSM调查员,使用流行社交软件招募认识的学生MSM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信息、接受检测面临的阻碍或顾虑因素、性行为和社交生活、对性向的看法、艾滋病基本知识、既往检测情况等信息。结果共纳入535名调查对象,其中有320人(59.8%)最近1年做过HIV检测。接受检测面临的阻碍或顾虑因素主要是"我担心/害怕我的检测结果为阳性"(80.7%)、"我觉得/担心检测点的地理位置不方便"(74.8%)和"我觉得/担心周围人发现我去做HIV检测后会产生异样眼光"(74.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接触过MSM社会组织(a OR=2.54,95%CI:1.67~3.87,P<0.001)、有过同性肛交性行为(a OR=2.36,95%CI:1.31~4.26,P=0.004)、有过同性临时性伴(a OR=1.63,95%CI:1.09~2.46,P=0.019)、知道暴露后预防用药(PEP)(a OR=1.75,95%CI:1.11~2.74,P=0.015)、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越高者(a OR=1.18,95%CI:1.03~1.36)最近1年HIV检测概率增加;与最近1年感染性病者相比,不清楚自己性病感染状况者(a OR=0.23,95%CI:0.05~0.98,P=0.047)检测概率减少。结论成都青年学生MSM中近1年内HIV检测比例仍然较低,扩大HIV检测存在个人层面和环境层面的双重障碍,为此,有必要进一步破除障碍,开展针对性宣教以及精准干预学生MSM措施。
代珍何勤英段振华何世娇刘芳罗思童
关键词: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病毒检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