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屈鸣

作品数:58 被引量:108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专利
  • 17篇期刊文章

领域

  • 25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化学工程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0篇油藏
  • 16篇纳米
  • 13篇缝洞
  • 13篇缝洞型
  • 9篇油田
  • 9篇驱油
  • 9篇缝洞型油藏
  • 8篇采收率
  • 7篇石油
  • 6篇盐岩
  • 6篇碳酸
  • 6篇碳酸盐
  • 6篇碳酸盐岩
  • 6篇起泡剂
  • 6篇改性
  • 5篇地层
  • 5篇堵水
  • 5篇油剂
  • 5篇碳酸盐岩油藏
  • 5篇气驱

机构

  • 58篇中国石油大学...
  • 20篇河南郸城顺兴...
  • 5篇中国石化
  • 4篇亳州市顺兴植...
  • 2篇东北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
  • 1篇北京华油油气...
  • 1篇中国石油冀东...

作者

  • 58篇屈鸣
  • 35篇侯吉瑞
  • 7篇宋兆杰
  • 7篇吴文明
  • 6篇王倩
  • 3篇康万利
  • 3篇罗旻
  • 3篇杨红斌
  • 3篇赵凤兰
  • 3篇李哲
  • 3篇郑泽宇
  • 2篇张炜
  • 2篇刘同敬
  • 2篇吴文明
  • 2篇汪勇
  • 2篇吴秀美
  • 1篇宋传真
  • 1篇杨二龙
  • 1篇陈欣
  • 1篇鲁新便

传媒

  • 8篇油田化学
  • 3篇油气地质与采...
  • 2篇石油科学通报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东北石油大学...

年份

  • 8篇2023
  • 15篇2022
  • 8篇2021
  • 9篇2020
  • 9篇2019
  • 5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基于MoS<Sub>2</Sub>纳米片制备压裂液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MoS<Sub>2</Sub>纳米片制备压裂液的方法,涉及压裂液技术领域,先分别由瓜尔粉和改性剂制备改性瓜尔粉,由羧甲基羟丙基瓜胶、高效增效剂和黏土稳定剂制备基液,由钼源和硫源制备MoS<Sub>2<...
侯吉瑞屈鸣许杰黄保州张华南赵家祥许海洋梁方伟
文献传递
一种气窜风险评价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窜风险评价方法及系统,包括:利用最优尺度回归方法对获取的各生产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生成各基本因素、各基本因素的气窜时间影响参数及各基本因素的重要性值;根据获取的各气窜时间影响参数对应的第一分值及预设的各第...
屈鸣侯吉瑞闻宇晨梁拓吴伟鹏杨天元
致密油藏纳米微乳液性能评价与驱油机理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自发渗吸为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方式,但常规驱油所用的表面活性剂易被岩石吸附,吸附损失较大,在苛刻油藏中不能满足强化采油的使用要求,提高自发渗吸采收率效果不明显。以环辛烷、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类乳化剂、乙二醇、三乙醇胺为原料,制得以有机相为内相、表面活性剂为壳膜的纳米微乳液。通过界面张力及润湿反转实验揭示了其驱油机理,通过自发渗吸实验验证了提高采收率效果。结果表明,0.3%的纳米微乳液体系粒径尺寸约为10 nm,油水界面张力为3.56 mN/m,可将油湿石英片表面的润湿性(130.6°)反转为水湿表面(11.7°),具有良好的润湿反转能力。岩心在该乳液中的最终自发渗吸采收率为43.2%,约为水的2.4倍,自发渗吸提高采收率效果显著。
赵雅洁侯吉瑞屈鸣肖立晓刘彦伯
关键词:润湿反转致密油藏
可调式恒射速破岩喷头
本发明为一种可调式恒射速破岩喷头,该可调式恒射速破岩喷头包括外壳和喷管,喷管的一端形成有承压部,喷管的另一端设置有与喷管内部相贯通的喷射口,喷管能滑动地设置于外壳内;外壳上开设有多个泄流孔;当单位时间进入外壳内的液体流量...
吴文明侯吉瑞戴文潮张炜屈鸣吴伟鹏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氮气驱后剩余油可视化研究被引量:18
2016年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水驱开采后,仍残留有大量阁楼油、绕流油。利用氮气密度小,重力分异作用显著等特点将部分剩余油驱出,充分认识气驱之后剩余油的分布,对优化气驱设计方案具有借鉴意义。通过设计、制作物理可视化模型进行气驱模拟实验,直观展示缝洞型油藏气驱后剩余油的分布情况,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实验结果发现:氮气驱能有效地提高缝洞型油藏水驱后剩余油的采收率,但仍有部分残留油,如因气体气窜、底水能量不足而残留溶洞中部的窜流油,因气体洗油效率低而残留在裂缝中的油膜和小油段塞等;同时,注入方式、注入井别和注入速度等人为因素对气驱效果也有影响。研究成果为注气提高水驱后剩余油开采以及气驱后再次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实验依据,认为采用水气交替等不稳定注气方式、复杂区域注气以及适中的注入速度可提高气驱效果,也认识到了溶洞形状、缝洞分布等客观因素应作为后续深化研究的重点。
郑泽宇朱倘仟侯吉瑞罗旻高扬吴秀美屈鸣
关键词:缝洞型油藏剩余油
一种泡沫综合性能评价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泡沫综合性能评价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配制起泡剂溶液,测试所述起泡剂溶液的泡沫体积V<Sub>0</Sub>和所述起泡剂溶液在不同矿化度下的析液半衰期t<Sub>50</Sub>;分别计算缝洞型油藏和砂岩...
侯吉瑞屈鸣宋兆杰马仕希王倩
2-D智能纳米黑卡稳定乳状液的机理被引量:6
2020年
为揭示二维纳米片状材料(黑卡)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以扶余油田长春岭和三队区块原油为例,在水油体积比为7∶3的条件下,研究质量分数为0.005%的2-D智能纳米黑卡流体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稳定性分析仪和界面流变仪表征乳状液稳定性大小和界面膜强度,通过观察乳状液的微观形状和粒径分布分析黑卡增强乳状液稳定性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黑卡尺寸约为70×100(nm),厚度为0.65数1.2 nm。在原油和0.01%稳定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组成的乳状液中加入黑卡后形成Pickering乳状液,乳状液的析水速度变慢,乳状液的稳定析水率从75.71%数78.57%降至65.71%数72.86%;乳状液稳定性提高,稳定性指数(TSI)值由4.73数5.64降至2.71数3.84;乳状液膜的强度增强,体系流变学特征由黏性转变为明显的弹性。黑卡作用的Pickering乳状液的背散射光曲线可分为乳状液破乳区、过渡区和乳状液聚并区3个区域。黑卡能改变稳定剂亲水-亲油平衡,将W/O型乳状液转变为O/W型乳状液,形成液滴尺寸为0.1数5μm大小的乳状液,大幅降低原油黏度。黑卡同时具有亲水-亲油两亲性质,可通过自吸附定向排布于液膜上,增加液膜强度,提高乳状液稳定性。图21表3参22。
梁拓侯吉瑞屈鸣闻宇晨RAJ Infant杨景斌肖立晓丁乙桐
关键词:稳定性扶余油田
一种2D智能纳米黑卡驱油剂的油水分离罐
一种2D智能纳米黑卡驱油剂的油水分离罐,涉及石油吸附、油水分离的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支撑架上安装有观测窗口的罐体,所述罐体上设有带有橡胶密封圈的封盖,封盖通过连接杆连接在支撑架上端,所述罐体的下方设有出水管...
侯吉瑞屈鸣许志辉黄保州许冰慧贺建伟
文献传递
2-D智能纳米黑卡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性能评价被引量:11
2020年
针对低渗透油藏渗透性差、孔喉狭小和岩层致密等特点,研制了片状2-D智能纳米黑卡驱油体系。研究了2-D智能纳米黑卡的微观结构、润湿性、界面性质、稳定性、乳化降黏性,通过一维岩心驱替实验考察了岩心渗透率、纳米黑卡浓度以及原油黏度对2-D智能纳米黑卡溶液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黑卡尺寸约为60 nm×80 nm×1.2 nm,其与油水界面形成"面-面"接触,界面作用极强。纳米黑卡比表面积大,能在水相中均匀分散,可发挥润湿反转、乳化降黏、降低界面张力、降压增注等多重功效。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岩心渗透率、纳米黑卡浓度和原油黏度对驱油效果均有影响。在岩心渗透率为25×10^(-3)μm^2、纳米黑卡加量为0.005%和原油黏度为25 mPa·s时,2-D智能纳米黑卡溶液的驱油效果较好,原油采收率增幅为18.10%。片状2-D智能纳米黑卡可充分发挥"智能找油"功能,适用于低渗透油藏提高驱油效率。图10表2参28。
杨景斌侯吉瑞屈鸣闻宇晨梁拓吴伟鹏赵梦丹杨二龙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
基于MoS<Sub>2</Sub>纳米片制备多功能型滑溜水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MoS<Sub>2</Sub>纳米片制备多功能型滑溜水的方法,涉及石油开发技术领域,先利用复配乳化剂、油相和单体水相制备聚合物乳液,并利用钼源和硫源制备MoS<Sub>2</Sub>纳米片,然后将Mo...
侯吉瑞屈鸣许志辉黄保州张金锋梁三凤刘梦丹黄中华
文献传递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