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晓红

作品数:1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威海)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端足类
  • 1篇食性
  • 1篇食性分析
  • 1篇同位素
  • 1篇强壮
  • 1篇稳定同位素
  • 1篇

机构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厦门大学
  • 1篇海洋出版社
  • 1篇山东大学(威...

作者

  • 1篇王建佳
  • 1篇郑新庆
  • 1篇黄凌风
  • 1篇黄丁勇
  • 1篇林荣澄
  • 1篇王倩
  • 1篇孙晓红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5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厦门筼筜湖两种优势端足类食性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测定了厦门市筼筜湖(内、外湖)大型海藻群落两种优势端足类(强壮藻钩虾Ampitheoe valida和上野蜾蠃蜚Corophium uenoi)及其潜在食源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分析研究了这两种端足类摄食习性的空间变动特征。研究发现,端足类的潜在食源包括悬浮颗粒有机物(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沉积有机物(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SOM),石莼(Ulva lactuca:Ulva)及其表面的附生生物(Epiphytes:Epi),它们的δ^(13)C和δ^(15)N值分别介于-24.0‰(POM)—-11.8‰(Ulva)和-1.7‰(POM)—4.7‰(Ulva)之间。其中,Ulva和POM的δ^(13)C值的内、外湖差异不显著;而外湖SOM和Epi的δ^(13)C值则明显高于内湖。采样区SOM有机质来源的空间差异是其δ^(13)C内、外湖差异的主要原因。除POM外,外湖有机碳源的δ^(15)N明显高于内湖,这与它们利用氮源的δ^(15)N的差异有关。潜在食源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差异,使得筼筜湖端足类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尤其是δ^(15)N值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动特征(强壮藻钩虾和上野蜾蠃蜚δ^(15)N的内、外湖差异高达1.6‰和4.2‰,变幅约1个营养级),但2种端足类食性的空间差异却不尽相同:强壮藻钩虾的食性相对稳定,其δ^(13)C值介于Ulva和Epi之间,表明它主要从Ulva及其表面的Epi获取碳源;而上野蜾蠃蜚的食性内、外湖差异较大:内湖从石莼表面的Epi获取碳源,约20%是来自POM的贡献,而外湖则主要以Ulva及其表面的Epi为食。分析显示,筼筜湖内、外湖端足类δ^(15)N的空间差异并不是端足类的营养级发生了变化,而是由于端足类食源δ^(15)N的空间差异引起的,而不同端足类食性的内、外湖差异则可能与环境中饵料的丰度和生物量密切相关。
郑新庆王倩黄凌风王建佳林荣澄黄丁勇孙晓红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端足类食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