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钟

作品数:14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武汉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湛江市财政资金科技专项竞争性分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止痒
  • 3篇止痒胶囊
  • 3篇润燥
  • 3篇润燥止痒胶囊
  • 3篇胶囊
  • 2篇天蓝
  • 2篇涂片
  • 2篇涂片镜检
  • 2篇疗效
  • 2篇疗效观察
  • 2篇马拉色菌
  • 2篇镜检
  • 2篇KOH
  • 2篇表型
  • 1篇单抗
  • 1篇动力疗法
  • 1篇癣病
  • 1篇癣菌
  • 1篇血流
  • 1篇血流变

机构

  • 12篇武汉市第一医...
  • 3篇广东医学院附...
  • 2篇江汉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武汉迅微光电...

作者

  • 14篇刘钟
  • 8篇李东升
  • 7篇陈柳青
  • 3篇董碧麟
  • 3篇黄萌
  • 3篇樊翌明
  • 3篇陈金波
  • 2篇张良
  • 2篇覃莉
  • 2篇段逸群
  • 2篇杨艳平
  • 2篇童中胜
  • 2篇陈娜
  • 2篇刘晶
  • 2篇王洁娣
  • 2篇黎世杰
  • 1篇陈尊义
  • 1篇曾志良
  • 1篇张惠芳
  • 1篇周小勇

传媒

  • 4篇中国皮肤性病...
  • 2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2018全国...
  • 1篇中国麻风皮肤...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文摘...
  • 1篇中国真菌学杂...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2016全国...

年份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芝加哥天蓝与KOH涂片镜检对马拉色菌诊断的比较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以培养作为诊断标准,比较芝加哥天蓝涂片镜检和KOH涂片镜检对马拉色菌诊断的阳性率、阅片耗时等方面差异。方法收集门诊可疑马拉色菌感染患者皮屑标本,同时做真菌培养、芝加哥天蓝涂片、KOH涂片,培养阳性的281份标本,对芝加哥天蓝涂片镜检和KOH涂片镜检阳性率、阅片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芝加哥天蓝可将马拉色菌的孢子或菌丝染成蓝色而皮屑等被染成浅紫红色杂质背景,阅片时间(70.99±12.61)s,KOH阅片时间(79.56±15.6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阳性的281例马拉色菌标本中芝加哥天蓝染色涂片镜检阳性193例,阳性率68.68%,KOH涂片镜检阳性179例,阳性率6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芝加哥天蓝涂片为马拉色菌的诊断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阳性率高、稳定性强、性价比好、结果易读取的检查方法。
刘钟李东升陈金波陈柳青段逸群樊翌明
关键词:马拉色菌真菌镜检
真菌四重PCR体系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建立多重PCR体系并探讨其用于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可行性。方法用真菌通用引物内转录间区(ITS)联合曲霉属、镰刀菌属、毛孢子菌属、白念珠菌、新生隐球菌特异性引物建立多重PCR体系,用单重和四重PCR检测模拟体液和30例可疑深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标本中的真菌。结果ITS可与5对属或种特异性引物任意组合(二重PCR),四重PCR组合为ITS+毛孢子菌属+白念珠菌+新生隐球菌。30例临床标本中,真菌培养、PCR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26.67%和43.33%,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重和四重PCR敏感性高、稳定性好、操作简单、耗时短,可为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病原学依据。
刘钟邵义明杨艳平王洁娣黎世杰樊翌明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深部真菌感染多重PCR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臭氧水疗治疗面部亚急性湿疹1例
采用润燥止痒胶囊联合臭氧水疗治疗面部以严重瘙痒及厚积痂皮为突出临床表现的亚急性湿疹1例。润燥止痒胶囊2g tid口服,同时给予臭氧水疗,每天1次,每次20分钟,水疗结束后予硅油乳膏涂搽面部。治疗4周时皮损完全消退,瘙痒完...
李东升欧阳慎岚刘钟刘晶
文献传递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中重度寻常性银屑病41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润燥止痒胶囊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中重度寻常性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复发情况。方法:79例中重度寻常性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41例,对照组38例,均给予NB-UVB照射,3次/周。...
李东升刘钟刘晶欧阳慎岚
文献传递
“ITS/CAL”靶位分子鉴定结合表型分析确诊狭义申克孢子丝菌致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一例被引量:1
2017年
患者女,54岁,农民。左上肢近手腕部外伤后出现豌豆大小的单一红色结节15d,后肿大、破溃,并在30d内发展为多个成串状分布的结节。皮肤科检查:患者左上肢可见多个呈线性排列的紫红色结节,质硬;部分结节破溃,伴少许脓性分泌物。组织病理提示,感染灶呈混合炎性细胞浸润为主的化脓性肉芽肿炎症;过碘酸雪夫染色阴性,未见真菌孢子、菌丝及星状体。活检组织真菌培养阳性。根据培养物形态学分析和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及钙调蛋白(CAL)编码区靶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确诊该病例为狭义申克孢子丝菌致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给予患者10%碘化钾溶液10ml/次每日3次口服;治疗2个月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后失访。本例报道提示联合应用表型鉴定和“ITS/CAL”靶位的基因分析能够准确将孢子丝菌复合体鉴定到种水平。
董碧麟陈瑶刘钟张惠芳童中胜陈柳青李东升
关键词:孢子丝菌病表型
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及其不同生长状态差异性探索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体外诱导扩增获取大量高纯度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并研究DC不同生长状态、不同培养时间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方法: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murine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mGM-CSF)体外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分化为DC,在培养接种后0 h及1 d、4 d、7 d、9 d、11 d用倒置光学显微镜动态观察DC的数量、存活率及形态学变化。分别收集9 d不加入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recombinant mouse interleukin-4,rmIL-4)及加入rmIL-4刺激的悬浮细胞和贴壁细胞,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ACS)检测悬浮细胞和贴壁细胞表面分子CD11c、CD80、CD86、MHC-Ⅱ的表达水平。收集培养9 d、11 d的DC,利用FACS分析BMDC细胞CD11c表达水平。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独立样本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培养0 h及1 d、4 d、7 d、9 d、11 d的BMDC成活率均为90%~95%。培养4 d,大量集落细胞团形成并逐渐增多。培养9 d,细胞明显变大,表面可见明显不规则树突或伪足。培养9 d,流式细胞术显示悬浮细胞表面标志CD11C^(+)CD80+、CD11C^(+)CD86、CD11C^(+)MHC-Ⅱ的表达比例分别为(88.10±2.41)%、(84.60±3.26)%、(92.90±3.93)%,高于贴壁细胞的(79.17±2.32)%、(75.40±4.41)%、(82.77±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rmIL-4刺激与不加入rmIL-4 BMDC中CD11c+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11 d,悬浮细胞及贴壁细胞的CD11c+表达明显高于培养9 d的表达(P<0.05)。结论:体外简易诱导培养可以获得高纯度小鼠骨髓来源的各具特性DC;rmGM-CSF单独或者联合rmIL-4诱导刺激对DC特异表面标志物CD11c+无明显影响;悬浮细胞的成熟度高于贴壁细胞;延长培养时间可提高CD11c+DC的产量及纯度。
刘钟胡燕燕陈金波董碧麟马东霞段武李东升陈柳青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表型平均荧光强度活性度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落叶型天疱疮一例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21年
患儿男,9岁,头皮红斑、糜烂伴瘙痒1个月,泛发全身1周。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内颗粒层下方水疱形成,疱内见大量棘层松解细胞,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示表皮细胞间IgG、补体C3呈网状沉积,IgM、IgA阴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抗Dsg1抗体阳性(157.00 U/ml)。诊断:落叶型天疱疮。入院后应用泼尼松40 mg/d疗效欠佳,改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每周100 mg,共4周)联合泼尼松(20 mg/d)治疗,病情控制良好。泼尼松逐渐减量至7.5 mg/d维持治疗,随访24个月病情无复发。
刘钟胡吉升黄萌陈柳青覃莉周小勇
关键词:天疱疮儿童泼尼松落叶型天疱疮利妥昔单抗
芝加哥天蓝与KOH涂片镜检对马拉色菌诊断的比较
目的:以培养作为诊断标准,比较芝加哥天蓝涂片镜检和KOH涂片镜检对马拉色菌诊断的阳性率、阅片耗时等方面差异。方法:收集门诊可疑马拉色菌感染患者皮屑标本,同时做真菌培养、芝加哥天蓝涂片、KOH涂片,培养阳性的281份标本,...
刘钟李东升陈金波曾宪玉陈柳青段逸群
文献传递
四重PCR体系的建立及其初步临床应用
刘钟杨艳平王洁娣黎世杰黄文明李文樊翌明
67例小汗腺汗孔瘤临床及病理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对我院明确诊断的67例小汗腺汗孔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6例,女31例,平均年龄(51.19±19.17)岁。患者皮疹好发于掌跖(34例,50.7%),主要表现为肤色、暗褐色或紫红色,圆形或类圆形斑块、结节、息肉状糜烂或出血性溃疡病灶,大多数无明显自觉症状。首诊诊断误诊率约95.5%,易误诊为疣(18例,26.87%)、肉芽肿(10例,14.93%)、脂溢性角化病(9例,13.43%)。组织学特点是皮损由形态一致的小基底细胞样立方形细胞组成,伴导管分化,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与周围界限清楚。67例患者行手术切除术后,随诊观察1个月~3年,其中18例失访,49例随访患者均未复发。
刘钟方美珍李东升陈柳青黄萌陈娜张良
关键词:小汗腺汗孔瘤临床病理手术切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