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殷晓芳

作品数:4 被引量:41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堆肥
  • 2篇污泥
  • 2篇菌根
  • 2篇菌根真菌
  • 2篇丛枝菌根
  • 2篇丛枝菌根真菌
  • 1篇氮磷
  • 1篇氮磷比
  • 1篇氮磷吸收
  • 1篇动态特征
  • 1篇堆肥过程
  • 1篇堆肥化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特征
  • 1篇性状
  • 1篇玉米
  • 1篇施磷水平
  • 1篇土壤
  • 1篇微生物
  • 1篇微生物群落

机构

  • 4篇北京市农林科...
  • 2篇北京城市排水...

作者

  • 4篇张淑彬
  • 4篇刘建斌
  • 4篇殷晓芳
  • 2篇熊建军
  • 2篇武凤霞
  • 1篇刘培财
  • 1篇高洪波

传媒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给水排水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污泥高温堆肥过程中细菌群落动态特征被引量:5
2015年
研究旨在明确污泥高温堆肥过程中细菌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城市污泥堆肥快速发酵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以污泥工厂化高温好氧堆肥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平板计数法、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污泥高温堆肥过程中的主要细菌组成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传统平板计数法结果表明,在污泥堆肥过程中,常温细菌(28℃)数量表现为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而高温细菌(55℃)的数量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不同的堆肥过程中共分离到6株常温细菌(Paracoccus thiocyanatus,Advenella sp.,Arthrobacter sp.,Lysobacter sp.,Serratia sp.和Rhodococcus pyridinivorans)和2株高温细菌(Ureibacillus thermosphaericus和Geobacillus thermodenitrificans)。DGGE的图谱结果显示,堆肥过程中细菌的组成有明显的变化,聚类分析表明微生物类群分属4个不同类群。污泥堆肥高温期(堆肥第7天)细菌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主要细菌分布在6个门,8个纲中,其中88.6%的细菌属于Chloroflexi门,Thermomicrobia纲,Sphaerobacte目中的细菌。在城市污泥工厂化堆肥过程中细菌组成和数量处于明显的变化过程中,Sphaerobacte目中的细菌是污泥堆肥高温阶段的优势微生物。
刘建斌熊建军张淑彬刘培财殷晓芳王幼珊
关键词:污泥堆肥变性梯度凝胶电泳高通量测序
污泥工厂化好氧发酵中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被引量:1
2015年
以北京城市污泥、返混物料和蘑菇渣为主要原料,进行了工厂化的高温好氧堆肥试验,研究了堆肥过程中物理、化学和微生物不同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污泥堆肥的18d中,55℃以上的为8d,满足高温堆肥无害化要求;堆肥中的有机质含量从35.4%下降到30.4%。铵态氮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太大变化,一直保持在1.04~1.08mg/g,但硝态氮从开始的2.51mg/kg上升到最后的6.15mg/kg,而且堆肥后期上升速度最快。对微生物进行平板培养分析表明,在污泥堆肥过程中细菌是主要功能微生物,在常温、中温和高温情况下都大量存在,生物量在106~108 CFU/g;放线菌在常温和中温情况下大量存在,生物量在104~108 CFU/g,但在高温55℃条件下却没有培养分离到;丝状真菌在污泥堆肥中的生物量很少,在103 CFU/g以下,而且只有常温和中温菌株。污泥工厂化堆肥过程中,细菌是有机分解的主力,放线菌次之,丝状真菌的作用最小。
熊建军刘建斌高洪波张淑彬殷晓芳王幼珊
关键词:污泥工厂化堆肥化微生物
不同施磷水平下AM真菌发育及其对玉米氮磷吸收的影响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不同丛枝菌根(a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菌种(株)因其分离地点及宿主的不同,其生理发育与生态功能差异显著,尤其是土壤养分状况对其影响更明显。研究不同土壤磷水平对AM真菌侵染宿主及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以及不同AM真菌对玉米生长及氮磷吸收的影响,可以深化了解AM真菌与土壤磷的关系。【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玉米为宿主植物,土壤灭菌后分别添加0、50、200、500 mg/kg 4个水平的磷营养(P0、P50、P200、P500),并分别接种6种AM真菌,以不接种为对照。测定了AM真菌侵染率、丛枝丰度、孢子数、菌丝密度、玉米植株氮磷比(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讨论了不同土壤磷水平与AM真菌生长发育间的关系,以及AM真菌对玉米吸收利用氮、磷的影响。【结果】在P50条件下,AM真菌的侵染率、根内丛枝结构、根外生物量(孢子数、菌丝密度)显著高于不加磷P0和P200和P500处理,而且AM真菌侵染及生长发育指标在高磷水平时,显著下降。不同磷水平处理下,不同AM真菌对玉米的侵染能力及生物量存在明显差异。在P0和P50条件下,接种G.m处理侵染率达到75%,菌丝密度达240 m/g,显著高于其他五个AM真菌。AM真菌C.c、R.a、C.et的菌根侵染状况及生物量次之,D.s、D.eb最差。在高磷P200和P500条件下,仅有F.m真菌处理的侵染状况及生物量最高。在P0、P50水平下,接种F.m、R.a、D.eb显著降低了植株氮含量;在不加磷(P0)水平下,接种处理均显著促进了玉米植株中磷含量的提高,在P50水平下,F.m植株磷含量显著高于不接种对照;在P0、P50、P200水平下,接种AM真菌处理降低了玉米植株中N/P比,且不同菌种间存在差异,接种真菌F.m处理的N/P比明显最低。【结论】土壤添加低量磷(50 mg/kg)更适合AM真菌的侵染及生长发育,也利于菌根效应的发挥。侵染能力及效应以耐高磷菌种F.m最好,然后依次为C.c、R.a、C.et。在适量
张淑彬王幼珊殷晓芳刘建斌武凤霞
关键词:玉米丛枝菌根真菌氮磷比
中国大陆地区丛枝菌根真菌菌种资源的分离鉴定与形态学特征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分离收集保藏中国大陆各个地区不同生态环境的丛枝菌根真菌菌种资源,为丛枝菌根的研究提供资源、奠定基础。【方法】以高粱为宿主植物,采用诱导培养、单孢培养和扩繁培养分离土壤样品中的丛枝菌根真菌菌种并鉴定。【结果】从我国大陆的45个地区50余种宿主植物根区土壤中分离到丛枝菌根真菌135株,隶属于23个种;对各个菌株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结论】我国蕴藏着丰富的丛枝菌根真菌菌种资源,文中描述的菌种资源是目前从我国大陆地区获得的种类和数量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AM真菌菌种资源。
王幼珊张淑彬殷晓芳刘建斌武凤霞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保藏土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