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超 作品数:8 被引量:46 H指数:3 供职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受体动脉不同临时阻断策略在烟雾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比较 2024年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端侧吻合术中不同临时阻断技术的效果及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接受直接搭桥术治疗的烟雾病患者资料,根据临时阻断策略的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①有垫片、多阻断夹阻断组(multi-clips+rubber pad group,M+R组);②无垫片、多阻断夹阻断组(multi-clips group,M组);③无垫片、单阻断夹阻断组(single-clip group,S组)。比较组间临时阻断时间、受体动脉切开后有无渗血、术中穿支血管损伤以及术后新发脑梗死情况。结果共355例患者、360个大脑半球纳入分析,按大脑半球统计患者360例,其中男性188例,女性172例,平均年龄为(43.8±0.7)岁。其中M+R组45例,M组191例,S组124例。3组平均阻断时间:M+R组为(37.9±9.8)min,M组为(20.9±9.0)min,S组为(11.0±3.5)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阻断后受体动脉管腔内渗血以及术中穿支血管损伤发生率:M+R组为8.89%(阻断后受体动脉渗血4例),M组为14.66%(阻断后受体动脉渗血19例,术中穿支血管损伤8例,临时阻断部位有血栓形成1例),S组为5.65%(阻断后受体动脉渗血7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新发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阻断夹阻断策略安全、有效,能显著缩短临时阻断时间,可以优先考虑作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端侧吻合过程中的临时阻断策略。 陈方舟 龙廷翰 陈俊达 温运宇 陈思源 张国忠 李明洲 张世超 康慧斌 冯文峰 漆松涛 王刚关键词:烟雾病 端侧吻合 脑血管畸形介入栓塞术中栓塞剂弥散图像的分析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脑血管畸形介入栓塞术中栓塞剂弥散图像的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从未减影图像中提取未注入栓塞剂之前的空白路途血管图像,定义为背景图像,背景图像进行转灰度图像处理后生成背景灰度图像;从未减影图像中将背景图像以外... 张世超 冯文峰 张国忠 李明洲 肖浩江 胡勤彬 王炳杰 陆成龙 严彬 王刚 康慧斌 温运宇应用磁共振影像学参数评估凸面脑膜瘤预后的研究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探讨凸面脑膜瘤术前MRI参数与病理分级及预后的相关性;初步建立预测脑膜瘤预后的影像学评分分级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46例凸面脑膜瘤患者.术前影像学参数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信号强度、T1增强像、T2像蛛网膜层、T2像瘤周水肿和肿瘤形状.通过单因素分析检验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像学参数能否预测高级别脑膜瘤的发生.依据术前影像学参数进行评分并分级,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像学评分与总体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之间的关系.术前影像学评分的可信度以Kappa系数检验.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不同级别的凸面脑膜瘤其DWI信号强度、T1增强像、T2像蛛网膜层、T2像瘤周水肿和肿瘤形状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DWI高信号是高级别脑膜瘤最主要的独立预测因子(P<0.01),其他依次为蛛网膜层的破坏、瘤周水肿、T1像不均匀增强以及肿瘤形状(均P<0.01).影像学评分分级(0~1、2~3、4~5分)与WHO病理级别(Ⅰ、Ⅱ、Ⅲ)相比,具有一定的同质性(P<0.01).Kaplan-Meier分析结果表明,低级别脑膜瘤患者的PFS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04.5±2.1)个月和86.0%;高级别脑膜瘤患者的PFS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27.5±2.1)个月和10.0%.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WHO病理级别和术前影像学评分分组可作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P<0.叭).结论 术前影像学评分分级与病理学分级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可以预测凸面脑膜瘤患者的预后.对于病理学检查提示WHOⅠ级而影像学评分为2~3分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加密切的随访,在允许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 高修众 汪潮湖 邝欢 张世超 刘忆 潘军 漆松涛关键词:脑膜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预后 钙网膜蛋白在成釉细胞型颅咽管瘤钙化形成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探索钙网膜蛋白在成釉细胞型颅咽管瘤的表达情况及其在肿瘤钙化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77例成釉细胞型颅咽管瘤患者的资料.依据肿瘤术前钙化程度将其分组.对各组标本进行钙网膜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同时将颅咽管瘤原代细胞进行培养后,用钙网膜蛋白siRNA转染细胞,比较转染前后培养基钙质沉积情况.结果 16例肿瘤提示无钙化,22例(29%)肿瘤轻度钙化,24例(31%)呈中度钙化,15例(20%)呈重度钙化.63例标本免疫组织化学阳性.钙网膜蛋白和钙化程度成正相关水平(r=0.853,P <0.001).蛋白免疫印迹结果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保持一致.对原代细胞转染钙网膜蛋白siRNA后,培养基内钙质沉积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 钙网膜蛋白在钙化的成釉细胞型颅咽管瘤间质中表达,其表达和颅咽管瘤钙化程度成正相关.钙网膜蛋白在成釉细胞型颅咽管瘤钙化中机制需要更多的研究. 华海 漆松涛 刘忆 汪潮湖 邝欢 高修众 曹永福 张世超 潘军关键词:钙化 不同生长方式颅咽管瘤患者垂体功能减退模式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方式颅咽管瘤患者围手术期与远期随访垂体激素的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2001年1月至2012年5月间,以手术全切除为目的进行治疗的212例原发颅咽管瘤的临床资料,根据颅咽管瘤QST外科学分型,分析不同生长方式的颅咽管瘤患者手术前、手术后早期及远期垂体激素水平以及相关临床特征。结果177例(83.5%)患者术前出现垂体功能减退,其中36例为全垂体功能减退,术后早期垂体功能可进一步加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减退在术后远期的发生率分别为60.1%、58.3%,多数患者术后需要行肾上腺激素及甲状腺激素的替代治疗,不同生长方式的颅咽管瘤垂体功能减退模式存在差异。结论颅咽管瘤垂体功能减退模式与QST分型相关,这种分型有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判断,是持续改进颅咽管瘤神经内分泌监控、治疗与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 漆松涛 彭俊祥 潘军 樊俊 张世超 刘忆 包赟 邱炳辉 伍学焱关键词:颅咽管瘤 肿瘤分型 垂体功能减退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一例 2022年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治疗充满风险与挑战,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为该类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作者报道1例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的病例,复习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术中出血性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策略。 张世超 张国忠 李明洲 王刚 肖浩江 林鹏 漆松涛 冯文峰关键词:颅内巨大动脉瘤 介入治疗 MRI影像学参数预测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3 2016年 目的探讨MRI影像学参数对预测血管外皮细胞瘤(HPC)和血管瘤型脑膜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HPC与17例血管瘤型脑膜瘤,病理学诊断以WHO2007分级标准进行。术前MRI参数包括:肿瘤部位、大小、形态、T1加权像、T2加权像、T1增强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像、瘤周水肿、脑膜尾征、血管流空影、T2加权像中蛛网膜间隙、瘤内出血或坏死。通过单因素分析检验两种类型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这些参数与HPC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类型肿瘤的年龄、性别、ADC值、肿瘤坏死和T1增强像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ADC值是HPC唯一的独立预测因素(P=0.039,OR:14.5,95%CI:3.7~38.6)。结论ADC值可作为一个简单有效的工具来鉴别原发性颅内I-IPC和血管瘤型脑膜瘤,术前DWI低信号、ADC值系数高的患者罹患HPC的可能性更大。 邝欢 汪潮湖 漆松涛 万仁宽 高修众 张世超 曹永福 刘忆 潘军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血管外皮细胞瘤 脑膜瘤 表观弥散系数 儿童鞍膈下颅咽管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 分析儿童鞍膈下颅咽管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纳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2000年1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8例鞍膈下颅咽管瘤患儿,均行手术切除.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经蝶窦组(19例)和经颅组(49例),其中经颅组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侧方入路组(12例)和前纵裂入路组(37例).所有患儿术后行门诊随访.分析鞍膈下颅咽管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响手术方式、手术入路选择和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 鞍膈下颅咽管瘤是儿童颅咽管瘤的常见类型(41.7%,68/163),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和视力视野改变,分别占86.8%(59/68)和69.1% (47/68).58.8% (40/68)的患儿术前即出现全垂体功能减退症.68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为18~270个月,平均(71.4&#177;53.4)个月.头颅MRI增强扫描发现19.1% (13/68)的患儿肿瘤复发,71.4%(20/28)的患儿术后出现新发的垂体激素轴功能障碍.肿瘤体积>10 cm3、鞍上肿瘤横径/鞍内肿瘤最大横径>2、垂直于鞍膈平面的肿瘤最大径>4 cm和鞍上肿瘤囊腔存在复杂的生长方式为选择经颅手术的因素(均P<0.05).鞍内肿瘤未循膜性边界切除、鞍内肿瘤最大横径>2.5 cm是影响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鞍膈下颅咽管瘤患儿无论选择经蝶窦还是经颅手术,增加鞍内肿瘤的显露和切除均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的风险.经颅手术时选择前纵裂入路更有助于增加肿瘤的鞍内显露. 潘军 张世超 彭俊祥 刘忆 樊俊 包赟 漆松涛关键词:颅咽管瘤 肿瘤复发 手术入路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