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安
- 作品数:31 被引量:86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马王堆帛书灸疗学术通考及成就探析被引量:1
- 2023年
- 基于文献学、训诂学、医学史史料考证,对马王堆帛书中所记载灸疗相关内容分析提炼与梳理总结。经考析,马王堆帛书时期,灸疗已经有了初步的经络理论指导;施灸材料种类较为丰富多样;施灸部位涵盖了从疾病局部到远端的面、线、点多个层次;灸疗应用范围涵盖了痛症、骨关节病、内科病、五官科病、危重症等多科疾病。另外,对灸疗补泻、灸疗禁忌、诊脉指导灸疗、热病可灸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思考。马王堆帛书中的灸疗学术内容是《黄帝内经》时代以前较系统的记载,反映了《黄帝内经》时代之前的灸疗学术概貌与水平。
- 刘立安孙永章汤立新王育林周立群
- 关键词:马王堆帛书灸疗
- 经络知热感度测定法在失眠证型辨识中的运用探究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对72例符合原发性失眠的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进行失眠的中医辨证分型,探究各证型不寐患者经络虚实变化。方法:在调研失眠大学生证型分布情况的基础上,运用经络知热感度测定法测定纳入的失眠大学生十二经井穴的测量值、中位数、热敏系数、不均衡点出现率,探讨其阳性穴位点及经络改变情况,细化证型辨识,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结果:本研究纳入的大学生失眠患者中证型分布以心脾两虚为主,肝火扰心次之。心脾两虚证与肝火扰心证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异常穴点包括关冲、中冲、隐白、大敦、商阳、厉兑、涌泉。心脾两虚证经络改变以虚寒为主,肝火扰心证以实热为主。结论:经络知热感度测定法可作为辨别失眠证型及探察经络虚实改变的参考依据。
- 徐一菲刘立安梁莹心刘燕张楚焌云小雯李峰
- 关键词:失眠经络辨证
- 扶阳学派学术思想评述被引量:1
- 2024年
- 扶阳学说源于《周易》《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论》,经过后世各朝各代诸多医家不断地探索和发展,至清代达到顶峰,形成了一套完备而成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体系。最著名的由清末四川著名医家郑钦安开创的“扶阳学派”——即“火神派”,其临证善用大剂量的姜桂附,也深刻影响了其嫡传弟子卢氏一门以及包括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李可等扶阳学派的代表人物。
- 宋添力孙永章孙永章刘立安曾楚华
- 关键词:扶阳学派郑钦安思想渊源
- 自然和人文研究融通下中医药“博物”“齐物”论
- 2022年
- 文章首先溯源考证了中医药学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取象比类”方法的体系性,得出“取象比类”是内嵌于“天人合一”体系中的思辨方法;进而探究了以“天人”为主客体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差异与通应。基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考察,参合中医“天人合一”思想体系,打通、融合两个领域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自然与人文融通式研究的“象思维”内核和“巨系统”形式框架。在此基础上,以谐于“天人”的“齐物”为先导,提出了融通式研究下中医药推进的“博物”“齐物”实践路径,阐述了“博物”“齐物”统一下的经验与体验并重,并依此审视了中医训诂诠释哲学和叙事医学理念。可知,融通自然与人文研究,“博物”与“齐物”并举,是实现中医药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并进的可行之途。
- 刘立安孟月王育林汤立新周立群
- 关键词:训诂学
- 基于天人阴阳应象的标本根结体系理论考证被引量:1
- 2022年
- 标本根结理论是古人将自然界树木结构取象比类地引入对人体结构的认识中,直指“天人合一”思想。从字义考证结合《黄帝内经》所论标本根结部位提取对比,发现标、本、根、结有明显的层次区别:就根和本而论,根较之本所处更加底层;就标与结而论,标较之结更具离散之象。以《灵枢》的《根结》《卫气》两篇相关论述为中心,外拓考察相关篇章,知根结与标本相关理论有合于营阴或卫阳的偏重,或是针灸常用“原络配穴”和“原合配穴”的理论基础。同时《根结》所论“足六经根结”与“六阳经根溜注入”也体现出偏重结构或功能的区别,并和“天牖五部”系联,合于《终始》脉诊。在综合整体视角下,标本与根结又是统一的有机系统,二者如在脏腑之气血和在经脉之营卫,又如中医之阴阳,不可分割,共生互济。
- 刘立安孟月王育林孙永章汤立新汤立新
- 关键词:天人合一针灸经络
- “文明钥匙论”视域下庄子哲学与中医理论互动考例被引量:1
- 2023年
- 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考察五运六气的“司天”“在泉”维度,继而以“泉”从本义上紧密联络于“冥”为桥梁,结合象思维分析《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意象观,挖掘与之相应的“坐忘”与“坐井”方法论。进一步在天人互动“着象”前提下,呈现“天泉鲲鹏”比类思想理论体系雏形。而后,举例式探究此体系对中医理论解码的反哺,具体探例涉及哲学坐标系转换下的中医六经,五体理论的立体解构视角,从诸症归心至针刺治神实践的“归真”链条等。
- 刘立安孟月焦云洞刘怡桐李蔓荻王育林孙永章周立群
- 关键词:钥匙庄子哲学中医经典理论解码
- “中”“阳”视域下“红山医派”《伤寒论》解经与中医临床教育刍议
- 2024年
- 2023年6月至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红山医派”《伤寒论》解经研究课题组、北京扶阳国际中医科学研究院持续开展了“红山医派”《伤寒论》解经暨临床教育相关研讨。综合纳入院校与民间中医学者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本科生群体,以求在瞄准临床的经典学习、解读中可集“庙堂之上”与“江湖之远”之长。选定《伤寒论》为主要学习研讨对象,以“红山医派”的重“阳”和重“中”的理念,为相对“中规中矩”的院校经典教育及基于教育的临床实践注入“一剂活水”。在传统院校教育基础上,提升了中医学习者在古今语境差异下从相对碎片化的行文论述中把握经典中心思想的能力。文章将“红山医派”《伤寒论》解经与中医临床教育研讨成果进行整理,以求对于临床经典教学有所借鉴及参考。
- 张幼安马召田邱文轩王泽桐孙嘉璘刘晋君赵译奇曹颖周梦情王鑫微张絮雨庞大承董明达董学军刘立安
- 关键词:扶阳临床教育
- 试论中医教学中临床“读经典”的文献类方法引导
- 2023年
- 中医的学习与践行总不离落在医与文这两个方面的“读经典”和“做临床”。在经典研读和临床实践中,往往存在“医与文未必尽工”的困境。鉴于此,笔者基于带教临床专业学生的思考,以医史文献学科方法为引导,瞄准培养学生“医文同工”的预期,结合临床工作特点分析“读经典”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以“做临床”为落脚点的“读经典”之个体“文”素养,对临床经典释读的传统训诂基本功进行分析与“化约”,继而宏观地提出了参考性的经典义理逻辑框架与整体视角,“退身阔局”式刍议了根于文化“土壤”的“读经典”多学科互鉴,探索了放之临床实践群体中的经典教学访谈与论谈范式,点明了“二谈式”教学对于传统“读书会”的活态传承性,明晰了实践中可供学生选择的学派与经典文献基础,以图补足临床专业学生存在的“文”素养方面的短板,在教学中有机完善从医史文献到临床实践的链条。最终总结出,临床“读经典”教学要一手抓“历史传承”,既要继承两汉经学、乾嘉之学实打实的训诂功夫,也要继承宋明理学的思辩优势;一手抓“时代实践”,不断结合时代临床实际凝练问题与目标,在经典指引下实现问题的解决,实现经典与临床的有机互动生长。在此基础上,展望经典与临床实践论和认识论之外的生命与医学意义论,乃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通下学生临床人文素养的提升。
- 刘立安孟月关澳孙永章王育林周立群
- 关键词:中医教学
- 经典针灸身体构建思想探微与理论表达
- 2024年
- 综合运用中医文献学、历史学、训诂学等多学科方法,在中国学术传统科学与哲学“道术相合”及“虚实结合”视域下,系统考掘、分析了居于经典针灸理论底层的“中国式”身体构建思想,并推进相关经典理论的现代表达研究。打破现代语境下的身、体不分,对身部与体部分别从整体与重点、实体与抽象等多维度进行考察,阐述了身部整体性的“双筒”观与重视膈、脐的横向观,探索了体部经筋、经脉的虚实相合,以及经络、腧穴设立的纵横互用。进而结合人体运动模式和“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探讨了“形气统一”的身体之合,并触及和展望了与身体扣合的“神体”层面。在考探身体构建视角过程中,结合中西医互鉴,涉及了奇经大络、六经五体、巨刺缪刺等针灸经典理论的考释与现代表达。
- 刘立安孙永章曹颖曹颖张幼安邱文轩赵译奇周立群
- 关键词:身体观
- 文明溯源视域下中医临证“初心哲学”考探被引量:1
- 2021年
- 上溯早期中华文明,结合伏羲、炎黄考和大汶口早期出土文化符号,可窥中华上古文明中存在太阳崇拜现象,这也是重阳思想之滥觞。从战国诸子争鸣至秦汉一统,中华文化体系趋于完备,重阳思想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具象化,渗入文化体系中天文、地理、人事各方面。在人事层面的医学领域中,考察医学经典论述,可见重阳思想系联于医者意识形态层面,一定程度上塑造着其价值观念。以重阳思想考为引子,进一步通过对医者职业本分和基本价值取向进行哲学分析,结合中国思想文化史"心学""理学"之辩,探得中医临证"此心光明"的主流心法,并析出中医的"初心哲学"。
- 刘立安孟月王育林周立群
- 关键词:中医临床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