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万君

作品数:14 被引量:174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脱贫
  • 5篇扶贫
  • 3篇脱贫攻坚
  • 3篇精准
  • 3篇减贫
  • 3篇攻坚
  • 2篇助推
  • 2篇乡村
  • 2篇扶贫工作
  • 2篇干部
  • 2篇城乡
  • 2篇城乡融合
  • 1篇党政
  • 1篇党政一把手
  • 1篇第一责任人
  • 1篇一把手
  • 1篇责任人
  • 1篇中国乡村
  • 1篇社会权益
  • 1篇实绩

机构

  • 13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武汉轻工大学

作者

  • 13篇万君
  • 12篇张琦
  • 1篇张涛

传媒

  • 2篇贵州社会科学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新华月报
  • 1篇农业经济问题
  • 1篇农村经济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石河子大学学...
  • 1篇中国扶贫
  • 1篇当代农村财经
  • 1篇国家治理
  • 1篇社会治理

年份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村民”的概念界定、时代特征及政策回应被引量:4
2022年
农民的社会流动现象历来存在,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民在自身生活、经济利益以及生活环境的需求驱动下导致一次又一次的流动和迁移,形成了具有不同特征的新村民群体,农民流动也从最初“农村—城市”的单维度发展方向逐渐向“农村—农村”“城市—农村”多维度迈进,“新村民”职业从简单的“打工仔”变为农业、休闲旅游、经营管理等多种岗位,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内在活力,也进一步推动了新村民工作、社会权益相关保障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形成互促互进的社会发展机制。文章通过梳理不同历史阶段“新村民”群体的形成原因、基本特征、发展需求以及当时阶段的相关政策回应,探讨在不同发展导向下,中国农民在城乡间的穿梭和停留、前进与守望,为新时期城乡融合下农民社会流动的相关权益保障提出相关思考。
冯丹萌许天成万君
关键词:城乡融合社会权益
贫困县考核:机制创新与提升路径——基于甘肃、贵州两省基层干部视角的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针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考核,我国经历了从"项目考核"到"贫困县考核"的转变历程。以制度文本为对照,以考核机制的直接作用对象——基层干部为问卷调研对象,可以发现,贫困县考核机制的贫困县考核指标体系设计较为合理恰当,实现了分类考核;考核实施方式较为有效,实现了多主体参与;考核结果运用适度、得当。但仍然可以从考核体制、考核指标、考核程序和结果运用四个方面实现提升。
万君张琦
制度设计及影响:贫困县考核机制效果评估——基于贵州省的实证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由于考核机制在政府过程中较为强烈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贵州省对贫困县考核机制进行了改革。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问卷调查,对其改革进行制度设计、制度影响两方面的评估。从制度设计上来看,基本建立了较为科学、合理、可行的贫困县考核制度;从制度实施上来看,在考核方式、考核程序方面做了较大探索。从制度结果上来看,推动了扶贫攻坚工作,对贫困人口增收起到一定作用。但仍存在参与性不够、动态性和长期性考虑不足、标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需进一步完善。
万君张琦
“内外融合”:精准扶贫机制的发展转型与完善路径被引量:48
2017年
外源推动和内源发展是脱贫攻坚中重要机制,但需要对二者概念和各自功能作用进行重新反思,论文对此进行了探讨,进而通过对精准扶贫机制创新的系统梳理发现,精准扶贫强力推动以来,我国扶贫开发机制的总体特征是外源巨力推动下内源发展,外源推动占据重要地位,内源发展相对较弱但逐步显现,未来将必然呈现"内外融合"创新趋势。而这种机制完善创新效果和程度,则取决于外源推动的可持续能力、外源推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贫困社区的内源发展能力、外源推动和内源发展的技术手段与实施策略等四个约束条件,由此论文提出了完善精准扶贫机制的几点建议。
万君张琦
关键词:内源发展
考核机制助推贫困县如期脱贫被引量:3
2015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6月发出确保现有贫困人口到2020年全部如期脱贫的动员令,提出了"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的要求,其中特别指出要"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实践证明,切实落实领导责任的制度手段之一就是加强、改善扶贫工作有关的考核机制。依托考核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完成时限和帮扶措施,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工作责任制,履行好扶贫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对于贫困县来说,只有通过"硬"指标,形成"硬"约束,才能确保扶贫规划顺利实施。
张琦万君
关键词:扶贫工作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扶贫资金
中国乡村振兴的测度、格局与逻辑被引量:7
2022年
本文采用2010至2019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乡村振兴指数,利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以及莫兰指数研究我国乡村发展规律。研究发现:(1)从空间演变规律来看,乡村振兴具有地域聚集性,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等东部地区乡村振兴指数呈现高-高集聚的空间正相关,而生态功能区为主的西部地区呈现低-低集聚的空间正相关;(2)从时间演变规律来看,乡村振兴水平在稳步提升,而且区域之间呈现收敛趋势,但“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并未改变。据分析,我国乡村演变规律与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地理区位相关,据此提出乡村振兴两个逻辑:乡村振兴要与区域发展战略相融合、乡村振兴要与新型城镇化相融合。
万君李顺强张琦
关键词:区域经济战略城乡融合
考核机制助推贫困县如期脱贫
2015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6月发出确保现有贫困人口到2020年全部如期脱贫的动员令,提出了“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的要求,其中特别指出要“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实践证明,切实落实领导责任的制度手段之一就是加强、改善扶贫工作有关的考核机制。依托考核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完成时限和帮扶措施,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工作责任制,履行好扶贫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张琦万君
关键词:脱贫扶贫工作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
对2020年后我国减贫战略方向及重点的思考被引量:5
2020年
2020年底,预计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将如期全部脱贫,贫困县也将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贫困问题将转向更高阶段的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面对新阶段的宏观经济态势和贫困人口分布趋势,2020年后的减贫战略重点思路和政策将进行新调整,减贫的治理体系将会发生新转变。本文从九个方面对这一新转变、新任务、新路径提出思考。
张琦孔梅万君
关键词:脱贫攻坚减贫战略
绿色减贫:贫困治理的路径与模式被引量:44
2017年
绿色减贫是贫困治理的重要途径,其减贫的机制在于通过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可以从产业融合和利益联结机制两个视角考察绿色产业的模式。农业产业内部融合的模式有循环农业、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等模式,农业产业链延伸形成的主要是电商扶贫模式,三产融合形成旅游扶贫和观光农业模式,新技术催生了光伏扶贫和大数据产业扶贫。利益联结视角下,绿色减贫模式主要有企业主导、大户主导、集体经济主导、政策主导和资产收益扶贫五种模式。本文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绿色减贫的经验,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万君张琦
关键词: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
“十四五”期间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策略被引量:6
2022年
巩固和拓展脱贫成果是中国“十四五”期间脱贫地区的重要任务,这既有强烈的现实需求,也有时代发展需要。对此,国家需要以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目标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重大使命来巩固脱贫攻坚的减贫成效;以持续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巩固拓展持续增收机制;以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为目标巩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果;以提升县域发展和基层治理水平,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制度成果;以创新改革为目标,把脱贫攻坚的精神和价值成果拓展到农村改革和国家治理领域。而要做好巩固和拓展脱贫成果,在推进策略上需要把握六大战略转型,在时序推进策略考虑采取分两个阶段有序推进,空间策略推进上根据三类不同地区实际采取分区域差异性推动。
张琦万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