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卿
-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西省肿瘤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锌指蛋白A20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15年
- 1990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病理学家Dixit在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中发现了一种细胞因子诱导的基因,经白细胞介素(IL)-1、PLS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刺激后表达量迅速增加,并分布于体内的多种细胞中,其能编码一种特殊的锌指蛋白,该基因被命名为锌指蛋白A20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被命名为锌指蛋白A20,简称A20。A20是一种内源性调控蛋白,其通过抑制NF.KB的活性来抑制炎症反应,并能抑制细胞凋亡。文章将对A20的结构、功能及其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 范晓卿张英兰田学智
- 关键词:锌指细胞凋亡炎症
- 2017—2018年山西省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情况分析被引量:5
- 2020年
- 血流感染是一种全身感染性疾病,其进展快速,且病死率高[1,2],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血培养是实验室诊断血流感染最常见的方法,但其培养时间较长,所以在培养结果报告之前临床经验用药很重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 范晓卿张岩戚敬王晶范丽丽
- 关键词:血流感染经验用药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肿瘤患者
- 山西省肿瘤医院恶性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恶性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送检血培养的恶性肿瘤患者8654例,抽取静脉血进行血液培养,采用WHONET 5.6软件和SPSS 23.0软件对其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病原菌600株(6.9%),其中革兰阴性菌413株(68.8%),革兰阳性菌168株(28.0%);真菌19株(3.2%)。革兰阴性菌前5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37.7%)、肺炎克雷伯菌(14.2%)、阴沟肠杆菌(4.5%)、铜绿假单胞菌(3.0%)、鲍曼不动杆菌(2.5%),革兰阳性菌前5位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4.2%)、屎肠球菌(4.0%)、人葡萄球菌(3.8%)、表皮葡萄球菌(3.5%)、链球菌属(3.0%);2019年至2021年除肺炎克雷伯菌外,其他主要病原菌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94.7%(214/226)、100.0%(85/85)、96.3%(26/27),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是61.9%(140/226)、17.6%(15/85)、7.4%(2/27),对头孢哌酮的耐药率分别为62.4%(141/226)、30.6%(26/85)、25.9%(7/27)。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分别为5.5%(1/18)、93.3%(14/15)。葡萄球菌属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肠球菌属细菌以屎肠球菌与粪肠球菌为主。血培养阳性标本主要分布于血液科与重症监护病房(ICU),非霍奇金淋巴瘤(39株)与急性髓系白血病(12株)为主要病种。结论该地区恶性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状况普遍,医院应结合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范晓卿武献珍戚敬王晶孙艳高红军
- 关键词:恶性肿瘤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 2017年山西省肿瘤医院细菌耐药监测报告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统计山西省肿瘤医院2017年临床分离菌株的分布及耐药情况,并与山西省及全国耐药监测网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医院的耐药性分析,为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初期经验用药提供帮助。方法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即K-B法对本院分离的菌株进行药敏试验,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即CLSI 2016年M100-S23版敏感性折点标准判读结果,并用WHONET 5.6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院送检标本共13329份,分离菌株共1602株,前5位菌株依次是大肠埃希菌(27.0%)、肺炎克雷伯菌(18.9%)、铜绿假单胞菌(12.5%)、阴沟肠杆菌(6.3%)、金黄色葡萄球菌(5.4%)。MASA检出率为9.3%,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多于屎肠球菌,并且耐药率明显低于屎肠球菌。结论山西省肿瘤医院患者的细菌耐药性仍很严重,应重视细菌耐药性监测并加强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 王晶范晓卿张岩戚敬范丽丽
- 关键词:细菌耐药监测抗菌药物耐药率
- 临床生化检验假危急值的识别与预防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研究生化检验假危急值产生原因,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预防假危急值的发生。方法:对2015年1月—12月的危急值报告登记表、不合格标本登记表、临床咨询联系登记表进行统计,对其中的假危急值发生原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报告假危急值53例,分析前因素导致的假危急值49例,占92.45%,分析中因素导致的假危急值1例,占1.89%,分析后因素导致出现假危急值3例,占5.66%。结论:整个检验分析过程都有可能产生假危急值,前因素导致的假危急值占绝大多数。因此应提高检验人员的理论水平,定期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关于正确采集标本的培训指导,加强检验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的责任心,有效预防假危急值的发生。
- 张英兰冯宇娇范晓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