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广智

作品数:98 被引量:949H指数:18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28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6篇农业科学
  • 24篇生物学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轻工技术与工...
  • 6篇文化科学
  • 3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7篇垃圾
  • 11篇餐厨垃圾
  • 11篇穿山甲
  • 10篇养殖
  • 10篇草鱼
  • 9篇黄粉虫
  • 8篇对虾
  • 8篇唐鱼
  • 7篇鱼种
  • 6篇毒性
  • 6篇氧化物歧化酶
  • 6篇中国穿山甲
  • 6篇歧化酶
  • 6篇
  • 6篇草鱼鱼种
  • 6篇超氧化物
  • 6篇超氧化物歧化...
  • 5篇活性
  • 5篇激素
  • 5篇急性毒性

机构

  • 96篇华南师范大学
  • 9篇兰州大学
  • 7篇中国水产科学...
  • 6篇中山大学
  • 5篇广东科学技术...
  • 4篇广州市食品检...
  • 2篇华南理工大学
  • 2篇湛江师范学院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广东省野生动...

作者

  • 98篇马广智
  • 36篇黄儒强
  • 21篇陈世文
  • 19篇方展强
  • 15篇虞为
  • 14篇陈孔亮
  • 14篇林盛
  • 13篇芦双
  • 13篇吴诗宝
  • 13篇梁学世
  • 12篇武佳韵
  • 12篇高艳明
  • 12篇张璋
  • 12篇朱宝君
  • 12篇陈纯纯
  • 11篇潘淦
  • 10篇孔繁茂
  • 10篇张涛
  • 10篇彭乐
  • 10篇郭文康

传媒

  • 6篇华南师范大学...
  • 5篇水产学报
  • 4篇水利渔业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广东农业科学
  • 3篇实验技术与管...
  • 2篇兽类学报
  • 2篇动物学杂志
  • 2篇水产科学
  • 2篇安全与环境学...
  • 2篇中国实验动物...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野生动物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食品科技
  • 1篇淡水渔业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7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6篇2014
  • 6篇2013
  • 5篇2012
  • 10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5篇2006
  • 12篇2004
  • 7篇2003
  • 5篇2002
  • 5篇2001
  • 5篇1995
9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夏季洞穴温度变化特征研究
为揭示中国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夏季洞穴温度变化特征,我们使用24h全自动温度记录仪,对广东省罗浮山自然保护区内1个中国穿山甲居住洞穴内外环境温度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温度数据每间隔1h采集一次,采...
张富华杨立苏超吴诗宝马广智陈神龙袁小强
关键词:中国穿山甲温度洞穴夏季
文献传递
罗非鱼鱼鳞活性肽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以罗非鱼鱼鳞为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讨了酶解提取罗非鱼鱼鳞活性肽的最佳条件,应用ABTS法和DPPH法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酶解提取该活性肽的最佳工艺参数为:pH值9.0、水解温度55℃、料液比4%、碱性蛋白酶5 g/L、水解时间2 h。在此条件下,罗非鱼鱼鳞水解度保持20%左右,所提取物活性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对ABTS的清除率为70.76%、对DPPH的清除率为73.02%。
芦双黄儒强梁学世陈世文马广智
关键词:抗氧化活性ABTSDPPH
鱼类免疫学研究进展被引量:74
2002年
本文概述了鱼类免疫研究的发展史 ,简要介绍近年来鱼类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组织和器官、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
唐玫马广智徐军
关键词:鱼类免疫学
高良姜中4种黄酮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及抑菌活性研究被引量:22
2017年
从高良姜中提取纯化得到高良姜素、山奈素、山奈酚和槲皮素,以该4种黄酮化合物为原料,对比分析其抗氧化活性,及其对6种食源性腐败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抗氧化方面,槲皮素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山奈酚和山奈素次之,高良姜素最低,但高良姜素在ABTS自由基清除试验中活性与山奈酚和山奈素相似。在抑菌方面,金黄色葡萄球菌对4种黄酮化合物较为敏感,其中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槲皮素较为敏感(MIC值分别为1.25,2.50mg/mL,MBC值均为2.5mg/mL);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和绿脓杆菌对4种化合物敏感性低,抑菌活性均不明显。
汪光华唐树平彭名军马广智吴佩君杨喆王静辉黄儒强
关键词:高良姜黄酮抗氧化抑菌活性构效关系
17β-雌二醇对剑尾鱼卵黄蛋白原的诱导研究被引量:17
2007年
目的 研究17p雌二醇(E2)暴露对雄性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tg)诱导作用作为环境风险评价(ERA)的有效生物学标记的可行性。方法 以E2诱导的剑尾鱼雄性个体的整体匀浆液为材料,采用Sephaeryl S-300凝胶过滤层析柱和Q Sepharose阴离子交换柱从剑尾鱼体内提纯Vtg。结果确定了被纯化的剑尾鱼Vtg在4%-7.5%Native PAGE电泳中相对分子质量为540×l0^3 . 4%-7.5%Native PAGE电泳后的凝胶分别利用苏丹黑B进行脂蛋白染色、高碘酸.Schiff试剂进行糖蛋白染色和甲基绿进行磷蛋白染色,表明剑尾鱼Vtg是一种富含糖、脂、磷的蛋白。结论表明雄性剑尾鱼卵黄蛋白原的诱导变化可作为环境风险评价(ERA)的有效生物学标记。
温茹淑方展强江世贵马广智徐杰
关键词:剑尾鱼卵黄蛋白原提纯环境风险评价
不同数量的2kD富苯丙氨酸碱性短肽(BOP)和乙醇酸氧化酶结合
2013年
乙醇酸氧化酶(GO)只含40 kD亚基却具有多个等电点(pI).我们曾报告GO含40 kD酸性亚基和68 kD碱性亚基,组成3种GO同工酶[1~6].后来证实,68 kD亚基由14个2 kD富苯丙氨酸的碱性短肽(BOP)和40 kD亚基组成[7].现在进一步证实,不同数量的BOP和乙醇酸氧化酶结合,组成多种GO-BOP复合体GC.这些复合体具有不同的pI、乙醇酸氧化酶活性和吸收曲线,但SDS-PAGE和免疫反应相同.在低电压和短时间的醋酸薄膜电泳中,GO和BOP不会解离,GC呈现强碱性(pI>10.0);在高电压的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cIEF)中,GO和BOP发生不同程度解离,导致GC不聚焦,或聚焦为不同带,pI为7.4/6.8/6.2/5.3.BOP存在于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以及血纤维蛋白原中.
陈雪敏林琼芬林子衍林巧贤王海风夏明航朱琳郑冬阳漆亚乔杨超严晓君魏麟懿彭丹丹王建媛杨子园高三惠黄思伟张强马广智
关键词:乙醇酸氧化酶血纤维蛋白原
实验室安全实时管理系统的构建被引量:6
2008年
实验室的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要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更科学地管理、更好地控制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尽可能及时排除各类安全隐患,提出了并构建了一个基于Web的实验室安全实时可控的管理系统。文章着重介绍了构成这一实时管理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孔亮马广智郑启明张德明李娘辉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
氯氰菊酯对唐鱼肝和鳃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4
2007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水法生物测试,研究了氯氰菊酯对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的急性毒性及其对肝和鳃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氯氰菊酯对唐鱼24、48、72、96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7.27、15.94、10.13、6.61μg·L-1;经1、3、5μg·L-1浓度处理6、12、24、48、72h,结果显示唐鱼SOD在低浓度氯氰菊酯的胁迫下呈现明显的浓度效应关系,将唐鱼SOD作为农药等污染物的污染指标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为安全使用农药和防止水体污染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依据。
王瑞龙陈玉明徐军方展强马广智
关键词:氯氰菊酯唐鱼急性毒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穿山甲洞穴生态学初步研究被引量:16
2004年
20 0 0年 6月~ 2 0 0 1年 5月 ,在大雾岭自然保护区共记录到 6 1个穿山甲洞穴 ,并对其中的 4 0个进行了解剖 .结果发现 ,穿山甲的洞均为盲洞 ,没有分支 ;洞口径大小一般为长径 14 2 0± 2 79cm (n =6 1) ,短径 12 5 0± 2 83cm(n =6 1) ;洞穴可分为冬洞和夏洞 .冬洞在冬春季节打造 ,洞穴较深 (1 4 4± 0 73m ,n =2 8) .夏洞在夏秋季节打造 ,洞穴较浅 (0 32± 0 11m ,n =12 ) ;穿山甲多在冬春季打洞 ,夏季打洞少 ,并且主要选择在土质松软湿润、土层厚、地表有机质丰富的黄壤土中打洞 ,以获得食物白蚁 ,然后再利用它越冬、卧息、繁殖、隐藏和逃避敌害 ;穿山甲对新洞的平均利用时间为 12 2 5± 2 2 5d ,而对旧洞的再次利用率极低 (1/12 =8 33% ) .文中还记录了 6 1个洞穴所在的各种环境因子 (分为 9类 ,2 7种 ) ,并依据因子出现频次和系统聚类结果 ,对穿山甲的洞穴生境选择进行了分析 .穿山甲喜爱将洞穴设置在干扰程度小 (干扰源距离 >10 0 0m)、坡度较陡 (30°~ 6 0°)、坡向为半阴半阳坡、针阔混交林、中低海拔 (76 0~ 15 0 0m)、洞口隐蔽程度好 (全隐蔽或半隐蔽 )、中坡或下坡位、离水源距离近 (<5 0 0m)的生境内 ;不喜爱将洞穴设置在阴坡、洞口隐蔽程度差 (裸露 )、极陡坡 (>6 0°)
吴诗宝马广智陈海徐昭荣李友余刘迺发
关键词:穿山甲生境选择
蚯蚓生物反应器及其有机废物处理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蚯蚓生物反应器及其有机废物处理方法,该蚯蚓生物反应器包括反应器箱体、有机废物布料装置、蚓粪输出装置、强制通风系统、伸缩架、照明装置和外部的中央调控系统,伸缩架连接在反应器箱体的上方,照明装置设置在反应器箱体的...
马广智林盛黄儒强陈孔亮潘淦张璋虞为彭乐武佳韵陈世文张涛郭文康梁学世陈纯纯芦双高艳明赵盼盼黄陈玲赖韬奖余振营冯文波黄依琼
文献传递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