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坚

作品数:9 被引量:308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地震
  • 3篇震源
  • 3篇震源机制
  • 3篇震源机制解
  • 2篇地震构造
  • 2篇尾波
  • 2篇尾波QC值
  • 2篇发震
  • 1篇地壳
  • 1篇地壳上地幔
  • 1篇地震带
  • 1篇地震定位
  • 1篇地震序列
  • 1篇地震学
  • 1篇地幔
  • 1篇定位法
  • 1篇应力场
  • 1篇应力场特征
  • 1篇噪声
  • 1篇震区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技术...
  • 3篇河北省地震局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安徽省地震局
  • 1篇山西省地震局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9篇吕坚
  • 4篇郑勇
  • 3篇张小涛
  • 2篇倪四道
  • 2篇张建国
  • 2篇马广庆
  • 2篇谢祖军
  • 2篇沈小七
  • 2篇靳玉科
  • 1篇单斌
  • 1篇刁法启
  • 1篇王晓山
  • 1篇熊熊
  • 1篇龙锋
  • 1篇韩丽萍
  • 1篇刘立申
  • 1篇王利兵
  • 1篇赵小艳

传媒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中国地震
  • 1篇地震
  • 1篇华北地震科学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江西九江-瑞昌震区的尾波衰减特征初探被引量:10
2006年
根据单次散射模型,利用数字地震记录资料研究和讨论了江西省九江-瑞昌震区的尾波衰减特征,获得了可信的结果。经过计算,震中距30km内的5个地震台站得到Q0值在75~79内波动。叩值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九江台和范镇台η值为0.86~0.88;丁家山、狮子洞和武皎台η值为0.94~0.97,这种差别可能与台站方位有一定的关系。考虑到此次地震的破裂尺度不会太大,可采用后3个台的计算结果,拟合得到九江-瑞昌震区尾波Q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为Qc(f)=(77.5±15.6)f^0.96±0.09。九江-瑞昌震区的Q0值为77.5,η值为0.96,与云南武定、施甸地区接近,这种类似现象是构造运动活跃地区的特征体现还是反映了中强地震破裂区局部介质性质的一种共性,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参与计算的5个台站最大尾波流逝时间为40-44S,得到的平均采样体深度约为53km,相对江西地区地壳平均厚度33km而言,结果反映的是九江-瑞昌震区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介质性质。
吕坚朱新运高建华沈小七汤兰荣肖建华
关键词:尾波QC值
九江-瑞昌地震的精确定位及其发震构造初探被引量:37
2007年
联合采用双差法和主事件法,对2005年11月26日发生在江西省九江县与瑞昌市交界的5.7级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5.7级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精定位后震源位置的估算误差在EW方向上平均为0.31km,NS方向上平均为0.40km,竖直方向上平均为0.48km,故而得到了更加精细的空间分布图像。此次地震序列在NNW-NW向呈现优势分布,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8~14km,又以10~12km最具优势。主震的震源位置大致为北纬29.69°,东经115.74°,震源深度约10.8km。结合地震序列优势分布、主震震源机制解和震区NE向、NW向断裂发育的构造背景,初步推测本次地震序列的主震可能是由瑞昌盆地内的一条NW向隐伏断层活动引发的,发震断层的性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吕坚倪四道沈小七高建华曾新福
关键词:九江-瑞昌地震双差地震定位法震源机制解地震构造
基于大地测量学与地震学结合的地震孕震机理研究
熊熊郑勇单斌刁法启吕坚
地震的孕震过程是地震发生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研究孕震过程对认识地震机理、圈定地震危险区及评估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使课题组探测孕震过程的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极大地促进了地震孕震过程和机理的研究...
关键词:
关键词:大地测量学地震学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Ms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研究被引量:151
2008年
利用来源于江西区域台网和中国地震台网共6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和4.8级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地震序列的精确定位结果和区域地质背景讨论了发震构造.结果显示,5.7级主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223°,倾角75°,滑动角144°;节面Ⅱ走向324°,倾角55°,滑动角18°.4.8级强余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54°,倾角71°,滑动角-160°;节面Ⅱ走向317°,倾角71°,滑动角-20°,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不完全一致.地震序列在震中空间分布和震源深度分布上也具有复杂性.5.7级主震发生后,余震活动从SE向NW、从浅部往深部发展,在破裂过程中可能遇到障碍体,触发了4.8级强余震.5.7级主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隐伏在瑞昌盆地内的洋鸡山—武山—通江岭NW向断裂,4.8级强余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瑞昌盆地西北缘的丁家山—桂林桥—武宁NE向断裂北段.
吕坚郑勇倪四道高建华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地震构造
南北地震带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特征被引量:95
2015年
南北地震带作为中国大陆地应力场一级分区的边界,其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对理解大陆强震机理、构造变形和地震应力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南北地震带1970—2014年的震源机制解819条,按照全球应力图的分类标准对震源机制解进行分类,发现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质构造活动性质比较吻合.P轴水平投影指示了活动块体的运动方向,T轴水平投影在川滇块体及邻近地区空间差异特征最为突出,存在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南北地震带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北段为NE向走滑类型的应力状态,中段为NEE—EW—NWW向的逆冲类型,南段为SE—SSE—NS—NNE向走滑和正断类型,在川滇块体的北部和西边界应力状态为EW—SE—SSE的正断层类型,表明来自印度板块的NNE或NE向的水平挤压应力和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滑移沿大型走滑断裂带向SE向平移的复合作用控制了南北地震带的岩石圈应力场.川滇块体西边界正断层类型应力状态范围与高分辨率地震学观测得到的中下地壳低速带范围基本吻合,青藏高原向东扩张的塑性物质流与横向边界(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的弱化易于应变能的释放,在局部地区使NS向拉张的正断层向EW向拉张正断层转变.反演得到的应力状态基本上与各种类型地震的破裂方式比较吻合,也进一步验证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可为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模拟和活动断层滑动性质的厘定提供参考.
王晓山吕坚谢祖军龙锋赵小艳郑勇
关键词:南北地震带震源机制解构造应力场
华南地块及其邻区Rayleigh波相速度层析成像研究被引量:12
2016年
基于华南地块及其邻区609个宽频带地震台站2010-2012年的垂直分量连续波形记录,通过波形互相关和叠加计算得到各台站对间的经验格林函数.采用时频分析法提取出大量高质量的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并反演得到了研究区周期6-50s的Rayleigh波相速度分布图像.结果显示周期6-10s的相速度分布与地壳中上部地质特征一致性较好,区域内的主要盆地和一些小尺度地堑和盆地呈现低速异常,造山带和褶皱带则呈现高相速度分布特征;周期20-30s的相速度分布以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带和地壳厚度突变带为界,西部地区主要表现为低速异常,东部地区则整体表现为高速异常,其中秦岭-大别造山带以南的华南地块东部相对以北的华北地块东部而言具有相对更高的相速度,可能与中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和华南地块的构造演化存在差异有关;周期40-50s的相速度分布主要与下地壳和上地幔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有关,青藏高原东部因地壳厚度较厚表现为显著的低速异常,华北平原东南部和华南沿海地区表现为相对的高低速相间分布,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南部表现为显著高速异常,体现这两个块体稳定的上地幔岩石圈特征.从不同周期的相速度分布来看,华南地块西边界南段在云南东部及附近地区,相速度分布与当前的块体边界划分不太相符,仍需要深入研究.四川盆地相速度随着周期的增加存在"整体低速-盆地中部向外渐变高速-整体高速"的分布特点,反映了该盆地中部结晶基底和上地幔的高速.位于华北地块的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上地壳存在一定程度的非均匀性,下地壳-上地幔顶部可能存在高速异常体.秦岭-大别造山带中段和位于桂东南的广西加里东期花岗岩分布区域在一定的周期范围存在显著高速异常体,其形成机理有待进一步分析.
吕坚谢祖军郑勇查小惠胡睿曾新福
关键词:华南地块背景噪声地壳上地幔
利用红山单台研究邢台震区尾波(Q_C)衰减特征被引量:1
2007年
利用红山数字地震台记录到的,自2001年3月到2006年7月近震波形资料,采用Aki的尾波单次散射模型计算了该台站周围50km内的尾波QC值;该范围代表了邢台震区的地下介质的特征,经多地震拟合后得出尾波与频率的衰减关系。并给出震区的尾波QC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发现在邢台2002年4月22日的ML5.0级地震前后尾波QC值由低升高然后再降低。
张小涛吕坚韩丽萍刘立申王利兵
关键词:尾波QC值
西部及邻区两次强震序列的震级特征及其力学解释被引量:4
2006年
吕坚张小涛马广庆靳玉科张建国
关键词:昆仑山口西地震
九江—瑞昌地震序列的波速比特征研究被引量:21
2006年
根据多台和达法,利用数字地震观测记录对九江-瑞昌地震序列的波速比特征进行研究,获得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结果:(1)在震源深度10km上下,波速比平均值存在差异,差异层位正好是江西地区上地壳和中地壳的分界层位,与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致,这种现象可能反映了震源位置附近的介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存在变异,可能与这次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有着密切联系。(2)在震源区的较小范围内,沿地震序列的北西优势走向,两侧的波速比平均值大小不同,反映出地质结构和岩石性质存在差异,其差异分界线走向与震源机制解中的一组北西向节面走向一致,推测九江—瑞昌5.7级地震可能是由一条北西向断裂活动引起的。(3)2005年12月3日ML3.9级余震前,波速比连续出现超出警戒线的高值异常,回落到平均值以下后地震发生。目前九江—瑞昌地震序列的波速比持续处于高值异常,应当警惕回落到平均值以下后发生显著有感地震。
张小涛吕坚马广庆靳玉科张建国
关键词:波速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