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珧

作品数:10 被引量:109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吞咽
  • 4篇吞咽功能
  • 4篇卒中
  • 4篇卒中后
  • 4篇肌电
  • 3篇吞咽障碍
  • 3篇面肌
  • 3篇老年
  • 3篇表面肌电
  • 2篇多系统萎缩
  • 2篇生物反馈
  • 2篇时域指标
  • 2篇帕金森
  • 2篇疗效
  • 2篇疗效观察
  • 2篇脑卒中
  • 2篇脑卒中后
  • 2篇扩张术
  • 2篇弛缓
  • 1篇低频重复经颅...

机构

  • 6篇南京医科大学
  • 5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王珧
  • 5篇章洁
  • 4篇邵伟波
  • 4篇饶江
  • 4篇刘莉
  • 3篇刘莉
  • 3篇田丽
  • 3篇由丽
  • 3篇黄绍春
  • 3篇朱慧敏
  • 3篇饶江
  • 3篇朱慧敏
  • 2篇张颖冬
  • 2篇杨永超
  • 1篇刘云
  • 1篇蒋惟伟
  • 1篇陆杰
  • 1篇孙丽华
  • 1篇张新颜
  • 1篇谭焰

传媒

  • 2篇中国康复理论...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现代医学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国际神经病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系统萎缩的自主神经功能表现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2年
多系统萎缩(MSA)是一种散发的、快速进展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诊断及分型主要根据帕金森样症状或小脑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自主神经系统受累也是该病重要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该系统症状出现较早,发生率较高;主要涉及泌尿生殖、心血管、交感排汗及呼吸系统等。现有的心血管反射试验、膀胱功能检测、交感泌汗试验、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核素显像、呼吸敏感性检测及视频多导睡眠监测等实验室检查对MSA与其他神经系统变性病的鉴别诊断意义并不十分肯定。目前该系统症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相对局限,应引起广泛关注。
王珧张颖冬
关键词:多系统萎缩自主神经功能帕金森综合征小脑性共济失调直立性低血压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首次脑卒中后言语失用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首次脑卒中后言语失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南京脑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44例脑卒中后言语失用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r TMS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言语功能康复训练,r TMS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右侧Broca同源区1 Hz的r TMS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选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版的言语失用评定标准以及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AB)评定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患者言语失用评分及WAB评分均显著提高(均P<0.05);治疗后r TMS组言语失用评分及WAB评分中自发言语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重复r TMS刺激右侧Broca同源区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言语失用患者的言语功能。
由丽朱慧敏田丽王珧饶江刘莉
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脑卒中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伴有吞咽障碍的老年痴呆患者吞咽功能的康复作用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EMG-BFB)对老年痴呆患者吞咽功能的康复治疗作用。方法:将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在本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50例伴有吞咽障碍的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5例,试验组在对照组训练的基础上再增加个体化认知功能训练,对两组患者入院及出院时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和经口摄食能力评估。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z=2.313,P=0.017);治疗后两组功能性进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FOIS评分高于对照组(z=3.152,P=0.007)。结论:EMG-BFB能帮助老年痴呆患者更快掌握吞咽动作与技术,对老年痴呆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疗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黄绍春张新颜刘莉由丽饶江王珧章洁朱慧敏
关键词:吞咽障碍肌电生物反馈饮水试验老年痴呆
多系统萎缩与帕金森病患者肺及呼吸肌功能检测意义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评估多系统萎缩(MSA)和帕金森病(PD)患者的呼吸功能。方法对临床诊断的16例MSA、20例PD患者及17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行肺及呼吸肌功能测定。结果MSA组较PD组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C0)占预测值百分比降低[(62.86±15.66)%比(76.67±18.98)%,P〈0.05]。两组最大吸气压(MIP)占预测值百分比[MSA组(39.08±22.99)%、PD组(39.83±24.83)%比对照组(57.44±19.90)%,P〈0.05]、最大呼气压(MEP)占预测值百分比均较对照组均降低[MSA组(49.59±22.97)%、PD组(49.26±22.86)%比对照组(77.10±21.46)%。P〈0.001]。结论临床相对常见神经系统变性病MSA和PD均存在呼吸功能受累,以呼吸力学功能障碍为著;MSA患者可能还存在肺换气功能障碍。应重视神经变性病患者呼吸功能。
王珧张颖冬高丽陆杰顾昊孙丽华谭焰刘云张建平
关键词:多系统萎缩帕金森病呼吸功能试验
柱状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卒中后食管上括约肌失弛缓致重度吞咽障碍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柱状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卒中后食管上括约肌失弛缓致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的作用机制及效果。方法共64例脑卒中后食管上括约肌失弛缓致重度吞咽障碍患者,随机接受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32例)以及在此基础上联合柱状球囊扩张术(治疗组,32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终点或治疗4周时行吞咽动作影像学、食管上括约肌动力学和吞咽障碍程度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静息压(P=0.000)和残留压(P=0.000)降低、峰值压力升高(P=0.000)、松弛持续时间延长(P=0.000),吞咽障碍程度评分升高(P=0.000,0.000);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静息压(P=0.001)和残留压(P=0.000)降低、峰值压力升高(P=0.002)、松弛持续时间延长(P=0.000),吞咽障碍程度评分升高(P=0.000)。至治疗终点或治疗4周时,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75%(30/32)对81.25%(26/32);χ~2=4.010,P=0.000]。结论柱状球囊扩张术有助于降低食管上括约肌张力、缓解痉挛,对食管上括约肌失弛缓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治疗作用。
邵伟波王珧蒋惟伟田丽章洁
关键词:食管失弛症吞咽障碍气囊扩张术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言语失用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2
2018年
目的观察动作观察疗法(AOT)对脑卒中后言语失用(AOS)的疗效。方法将38例AO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OT组(19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给予每日2次语言康复训练,每次30 min,每周5 d,疗程4周。AOT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语言功能训练前对患者进行AOT,每次20 min,每天1次。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版的AOS评定方法以及汉语失语症成套测试(ABC)于治疗前后评价患者的语言功能;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BDAE)评价治疗前后患者失语严重程度,并计算治疗显效率及有效率。结果对照组与AOT组患者治疗前AOS评分、ABC测试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AOS评分及ABC测试评分均显著增加(均P <0. 05)。AOT组治疗后AOS评分及ABC测试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 05)。AOT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 269,P=0. 012)。结论 AOT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AOS患者的语言功能。
由丽王珧田丽朱慧敏饶江高润刘莉
关键词:镜像神经元脑卒中
老年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咽期吞咽功能的表面肌电特点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sEMG)技术观察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咽期吞咽相关肌群在不同吞咽模式下肌电活动的特点。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连续性收集临床诊断为LI且无吞咽障碍主诉老年患者(LI组)32例以及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老年人(正常组)30例。应用表面肌电技术与分析系统,记录受试者不同吞咽模式下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肌电活动振幅的均方根(RMS)。结果两组组内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RMS在不同模式下均存在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F>110.67,P<0.001)。放松模式和干吞咽模式下,两组间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RMS均无显著性差异(t<1.484,P>0.05)。20 ml含水吞咽模式下,LI组颏下肌群RMS明显低于正常组(t=3.334,P<0.01),舌骨下肌群RMS有降低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t=1.871,P>0.05)。100 ml连续饮水模式下,LI组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RMS均明显低于正常组(t>3.118,P<0.01)。结论无症状LI患者吞咽功能较正常同龄人减退;sEMG技术可用于对其吞咽功能进行评估。
王珧刘莉饶江黄绍春章洁邵伟波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吞咽功能表面肌电时域指标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咽期活动的影响被引量:30
2015年
目的观察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咽期活动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脑科医院康复医学科及神经内科收治的卒中后咽期吞咽功能障碍患者76例,在排除40例患者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余36例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常规训练组(19例)和生物反馈组(17例)。给予常规训练组患者单纯吞咽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组在常规训练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辅以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两组患者均每周训练6次,共训练4周。于训练前和训练后进行吞咽造影评估并进行数字化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食管上括约肌(UES)开放程度、咽期通过时间(PTT)、舌骨最大位移距离(Hmax D)。结果 (1)常规训练组训练前后UES完全开放率分别为26.3%(5/19)和47.4%(9/19),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P=0.020);生物反馈组训练前后UES完全开放率分别为47.1%(8/17)和82.4%(14/17),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6,P=0.001);两组训练前UES完全开放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后UES完全开放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P=0.040)。(2)常规训练组训练前后PTT分别为(0.24±0.07)、(0.19±0.06)s,生物反馈组训练前后PTT分别为(0.23±0.06)和(0.15±0.05)s,两组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4.50,P=0.000);两组训练前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后P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6,P=0.038)。(3)常规训练组训练前后Hmax D分别为(0.5±0.4)、(0.9±0.4)cm,生物反馈组训练前后PTT分别为(0.6±0.4)和(1.3±0.6)cm,两组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56,P=0.000);两组训练前Hmax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后Hmax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2,P=0.033)。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常规吞咽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具有协同疗效�
朱慧敏杨永超饶江刘莉王珧邵伟波章洁
关键词:卒中吞咽困难
主动球囊扩张术治疗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的效果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探讨主动球囊扩张术对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38例诊断明确并经头部CT/MRI证实,经数字化吞咽造影检查(VFSS)证实为环咽肌失弛缓的清醒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观察组给予主动球囊扩张术及常规吞咽康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治疗。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4周(每周治疗7次)。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DSA设备下的数字化VFSS、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OIS)及VFSS评估食管上括约肌开放程度及吞咽障碍程度。结果 (1)食管上括约肌完全开放比例比较:经主动球囊扩张术及常规吞咽康复治疗4周后,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食管上括约肌完全开放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0/19、1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P=0.04)。(2)FOIS评分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OI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分别为4(3,6)分比2(1,3)分,6(5,7)分比2(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75、3.85,均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OIS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9,P=0.03)。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1例,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4例,两组治疗后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P=0.45)。(3)VFSS评分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F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分别为4(3,8)分比2(1,4)分,8(7,9)分比1(0,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65、3.86,均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8,P=0.01)。VFSS各分项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口腔期、咽期、误咽程度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Z值分别为2.64、3.29、3.35,均P〈0.01;观察组Z值分别为2.44、3.99、3.87,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口腔期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黄绍春杨永超刘莉饶江王珧朱慧敏
关键词:卒中吞咽障碍环咽肌失弛缓
正常中老年人咽期吞咽功能的表面肌电图研究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观察正常中老年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在不同吞咽模式下肌电活动振幅水平的特点。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月,78例正常健康受试者按年龄分为中年组(38~60岁,n=38)和老年组(61~82岁,n=40)。应用表面肌电技术与分析系统,记录受试者不同吞咽模式下咽期吞咽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振幅均方根值(RMS)。结果不同吞咽模式下两组不同吞咽肌群RMS均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F〉105.120,P〈0.001)。在同组中,舌骨下肌群和颏下肌群在不同吞咽模式下,RMS均无显著性差异(t〈1.135,P〉0.05)。中年组与老年组相比,无论哪组肌群,放松状态及干吞咽状态RMS均无显著性差异(t〈1.412,P〉0.05);而含水吞咽及连续饮水吞咽状态,老年组RMS较中年组低(t〉2.700,P〈0.05)。结论表面肌电技术可对正常中老年人不同吞咽模式不同吞咽肌群肌电活动振幅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初步揭示吞咽相关肌群肌肉活动强度的特征,为临床筛查和评估吞咽障碍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王珧田丽饶江刘莉朱慧敏章洁邵伟波
关键词:吞咽功能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时域指标中年老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