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志

作品数:35 被引量:357H指数:11
供职机构: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委重点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骨折
  • 11篇椎体
  • 9篇椎间盘
  • 8篇成形术
  • 7篇腰椎
  • 7篇颈椎
  • 7篇脊柱
  • 6篇手术
  • 6篇椎体成形
  • 5篇植骨
  • 5篇椎体成形术
  • 5篇颈椎病
  • 4篇胸腰椎
  • 4篇突出症
  • 4篇盘移位
  • 4篇椎弓
  • 4篇椎弓根
  • 4篇椎间盘突出
  • 4篇椎间盘突出症
  • 4篇椎间盘移位

机构

  • 31篇广州医学院第...
  • 4篇广州医学院第...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35篇张志
  • 32篇高梁斌
  • 23篇李健
  • 21篇张亮
  • 10篇颜登鲁
  • 9篇尹飚
  • 8篇王簕
  • 7篇杨波
  • 6篇张在恒
  • 6篇谭平先
  • 6篇陈嘉裕
  • 5篇曾勉东
  • 5篇邱勤业
  • 5篇林学扬
  • 5篇宋磊
  • 4篇黄健曦
  • 4篇黄文东
  • 3篇杨健齐
  • 3篇赵洪普
  • 2篇潘永谦

传媒

  • 7篇实用医学杂志
  • 7篇中华创伤骨科...
  • 6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广州医学院学...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0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7篇2006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被引量:62
2013年
[目的]观察、评价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al plate,LPHP)治疗复杂性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1年12月41例老年肱骨近端二部分以上骨折采用骨折切开复位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其中男13例,女28例,年龄49~82岁(平均67.5岁)。按Neer分类法:2部分骨折12例,3部分骨折22例,4部分骨折7例。[结果]4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8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均得到了愈合,随访肩关节功能按Neer功能评分标准,优13例,良21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达82.9%。有1例发生肱骨头缺血坏死,2例发生肩峰撞击综合征。[结论]锁定钢板针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固定可靠,并发症少,骨折愈合良好,便于早期功能锻炼,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曾勉东谢景开杨波张志尹飚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手术治疗老年人
交锁髓内钉顺行和逆行置入治疗肱骨干骨折:18例优劣比较被引量:10
2010年
背景: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避免了因钢板置入而导致的应力遮挡和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符合现代微创骨科的观点,是一种生物学内固定方法。目的:探讨顺行和逆行置入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ussell-Taylor交锁髓内钉治疗18例肱骨骨折,其中顺行置钉10例,逆行置钉8例。术后定期行X射线片检查和肩关节功能评价。结果与结论:获得随访14例,顺行置钉8例,逆行置钉6例,随访时间8~15个月。14例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9个月。顺行置钉肩关节功能:优5例,良2例,可1例;逆行置钉肩关节功能:优5例,良1例。顺行和逆行置入交锁髓内钉都可用于肱骨干骨折的治疗,具有减少桡神经损伤,减少创伤,固定牢靠等优点,顺行置钉易致肩袖损伤,逆行置钉因需开长槽,易致骨质劈裂,故临床上选择何种方式,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尹飚杨波李健张志张亮宋磊王簕邱勤业
关键词:逆行交锁钉医学植入体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加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被引量:16
2010年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植骨加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胸腰段单节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29例有完整资料的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X线及CT检查。分析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伤椎椎体高度变化、Cobb’s角、椎管占位情况比及腰背部疼痛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1个月~3年,未发现断钉及内固定物松动,椎体高度和后凸角无明显再丢失,神经功能及腰背疼痛明显改善。结论:经椎弓根植骨加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单节段稳定性爆裂性骨折,因可早期重建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避免应力集中于后柱,防止晚期矫正角度及椎体高度的再丢失.是目前较为合理的处理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方法。
张志高梁斌李健尹飚王簕张亮宋磊邱勤业
关键词:脊柱骨折植骨手术治疗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特点、漏诊原因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2月至2006年12月应用手术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23例,其中股骨干骨折采用顺行髓内钉固定3例,逆行髓内钉固定4例,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9例,该16例患者合并的股骨颈骨折采用空心钉固定;股骨干及股骨颈骨折同时应用重建髓内钉固定4例,动力髋螺钉固定3例。结果: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的时间为1.5~6年,平均约3.18年。远期疗效按马元璋等评定标准为优8例,良11例,可4倒,优良率82.6%。1例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其余22例股骨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4~6个月,平均为4.8个月。1例股骨干骨折不愈合,1例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其余21例股骨干骨折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4~7个月,平均5.7个月。结论: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相对较少,漏诊率较高,治疗应根据股骨干骨折的部位和股骨颈骨折的移位程度来确定内固定方式。
陈嘉裕高梁斌张亮张志
关键词:股骨骨折股骨颈骨折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本院1997-2003年间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4例,根据椎间盘突出部位分为椎间孔内型与椎间孔外型,分别采用经椎板间入路与经椎板外缘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对于L3~4、L4~5间隙的椎间孔内型及L5S1间隙的椎间孔外型病例采用经单侧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28例(2例为再手术),对于L3~4及L4~5间隙的椎间孔外型突出采用经椎板侧方入路摘除髓核6例(1例为再手术)。结果:本组共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2.8年。临床症状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21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90.6%。结论: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应针对不同的突出类型分别采用经椎板间入路与经椎板外缘入路,便于操作且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
颜登鲁李健高梁斌张志谭平先张在恒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腰椎外科手术
胸腰段重度楔形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近期疗效和并发症的比较被引量:26
2012年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保守治疗胸腰段重度楔形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v)的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43例胸腰段重度楔形OVCF患者进行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根据患者意愿分别行PVP治疗(19例)和保守治疗(24例)。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用SF-36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生理功能(PCS)及心理功能(MCS);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PCS评分、MCS评分、椎体高度、后凸角度及渗漏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随访,PVP组VAS评分、疼痛缓解率、PCS评分、椎体前中壁高度、后凸角度在治疗后各时间点均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MCS评分在治疗后1个月高于保守治疗组,其他时间点两组MC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体后壁高度及新发椎体骨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VP组新发椎体骨折时间比保守治疗组提前约5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骨水泥渗漏率达52.6%(10/19),椎间盘渗漏占70.O%(7/10),均未引起严重临床并发症。结论PVP治疗胸腰段重度楔形椎体压缩骨折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其临床疗效优于保守治疗,且并不增加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风险。
刘振华张亮高梁斌张志李健杨波余博臣
关键词:脊柱骨折骨质疏松椎体成形术
保留C_7棘突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颈椎轴性症状的影响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探讨保留C7棘突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颈椎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3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C3~6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中保留C7棘突(A组),与同期28例C3~7常规单开门椎管成形术(B组)进行比较,分别记录手术前后JOA(17分法)评分、轴性症状,影像学评估颈椎活动度及椎管与椎体矢状径之比。结果:平均随访24.2个月。A组术前平均JOA评分(7.82±2.81)分,术后平均(15.00±2.73)分,B组术前平均(7.90±3.12)分,术后平均(14.70±2.88)分,两组的改善率均>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21.6%,B组为5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活动度A组平均丢失1.2°,B组平均丢失7.3°,B组丢失角度明显大于A组(P<0.01);术后椎管与椎体矢状径之比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C7棘突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获得良好神经功能减压效果的同时,可减少术后颈椎活动度的丢失、降低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高梁斌黄健曦张亮张志黄文东林学扬
关键词:颈椎病椎管成形术轴性症状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和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4
2009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以及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1例,共163个椎体,其中胸椎101个,腰椎62个。患者在C型臂X线机监测或者CT定位下行PVP治疗。将骨水泥的注射量与椎体病变体积的比例分为4级:1级充填比例〈25%,2级填充比例25%~50%,3级填充比例51%~75%,4级填充比例〉75%,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并分析骨水泥在椎体的分布,评价骨水泥的渗漏、疼痛缓解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疼痛缓解采用WHO标准进行评估。结果121例患者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4.2±0.8)mL。骨水泥填充比例具体分布为1级64个,2级72个,3级27个椎体,胸椎注射1~2mL18个,腰椎注射2~3mL11个椎体。1、2、3级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8.8%、29.2%和48.1%。1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9.8个月)随访,患者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或者消失。填充比例为1级、2级、3级各组之间的疼痛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9,P〉0.05)。填充比例为2、3级患者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及Cobb角在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的注入量与临床效果之间无必然联系,从治疗的安全性考虑,手术时应适当限量注射骨水泥(胸椎1—2mL,腰椎2—3mL),且应使骨水泥分布均匀。
高梁斌陈嘉裕张亮张志付敏
关键词:脊柱骨折压缩性骨质疏松
闭合复位及撬拨法在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及撬拨法在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中椎体高度的恢复及后凸畸形矫正的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应用闭合复位及椎体成形术中经椎弓根用穿刺针撬拨塌陷的椎体终板治疗38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用视觉模拟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变化来评价患者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参照Lee等方法观测病椎的高度和后凸畸形的改变以及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4个月。视觉模拟评分从术前平均(8.6±2.3)分降至术后平均(3.8±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指数从术前平均64.8%降至术后平均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前、中、后壁高度平均增加5.8mm、6.6mm、1.0mm,椎体后凸畸形矫正平均9.7。,椎体高度前、中、后壁恢复率平均为54.6%、58.1%、46.5%,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结合椎体成形术中撬拨法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高梁斌陈嘉裕张亮张志
关键词: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椎体成形术闭合复位
自体棘突椎间植骨在颈椎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切除的棘突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一期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自体棘突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57例,随访分析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JOA评分,影像学测量患者C6、C7棘突的长、宽、高及植入后椎间高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影像学测量C6、C7棘突的大小符合椎间植骨块的要求,随访1年~6年,平均32个月,JOA评分由术前(7.6±2.8)分提升至(14.7±1.6)分,JOA评分改善率75.5%。随访X线片显示75个节段全部获得椎间融合,椎间高度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随访无椎间高度丢失,未见植骨块塌陷移位或脱入椎管,无钛板、螺钉松动及再"关门"现象。结论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中,自体棘突可为前路椎间融合的理想植入物,避免取髂骨的并发症,减少了手术创伤。
黄健曦高梁斌张亮张志黄文东林学扬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棘突植骨融合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