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赛

作品数:5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多糖
  • 2篇皂苷
  • 2篇三七总皂苷
  • 2篇总皂苷
  • 2篇黄芪多糖
  • 1篇代谢产物
  • 1篇蛋白
  • 1篇等离子体质谱
  • 1篇等离子体质谱...
  • 1篇电感耦合
  • 1篇电感耦合等离...
  • 1篇电感耦合等离...
  • 1篇电感耦合等离...
  • 1篇学成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源
  • 1篇血小板源性
  • 1篇血小板源性生...
  • 1篇血小板源性生...
  • 1篇药物

机构

  • 5篇湖南中医药大...
  • 1篇贵州省农业科...
  • 1篇湖南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湖南省中医药...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 1篇安龙县欣蔓生...
  • 1篇湖南省药品检...

作者

  • 5篇蒋赛
  • 2篇唐映红
  • 2篇彭晓珊
  • 2篇王硕辉
  • 2篇谢月
  • 2篇黄志华
  • 1篇朱伟明
  • 1篇林厚文
  • 1篇刘杨
  • 1篇潘卫东
  • 1篇苏维
  • 1篇娄华勇
  • 1篇王炜
  • 1篇吴明开
  • 1篇谢谦
  • 1篇张妮
  • 1篇张妮
  • 1篇沈冰冰

传媒

  • 1篇浙江中西医结...
  • 1篇中国海洋药物
  • 1篇中草药
  • 1篇中医药导报
  • 1篇湖南中医药大...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黄芪多糖配伍三七总皂苷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与三七总皂苷配伍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SPF级SD大鼠60只,10只为正常对照组,50只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芪多糖组、三七总皂苷组、黄芪多糖与三七总皂苷配伍组、贝那普利组,每天给相应药物1次,连续8周。8周后测定各组大鼠24h尿总蛋白、血糖、血肌酐和尿素氮;取肾脏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24h尿总蛋白[(103.76±4.67)mg/24h比(13.82±4.49)mg/24h]、血糖[(28.44±3.74)mmol/L比(6.59±1.11)mmol/h]、血肌酐[(111.91±9.46)μmol/L比(44.78±4.12)μmol/L]和尿素氮[(10.90±1.76)mmol/h比(5.53±1.27)mmol/L]显著升高(P<0.01);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模型组大鼠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小管出现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与模型组比较,黄芪多糖组大鼠尿蛋白[(84.01±7.20)mg/24h]、血糖[(20.60±2.10)mmol/L]和肌酐[(80.58±4.52)μmol/L]明显下降(P<0.05);三七总皂苷组大鼠血糖[(21.86±4.08)mmol/L]和肌酐[(77.79±5.59)μmol/L]下降(P<0.05);黄芪多糖和三七总皂苷配伍组大鼠尿蛋白[(66.00±3.43)mg/24h]、血糖[(16.34±2.34)mmol/L]、肌酐[(68.94±3.22)μmol/L]和尿素氮[(7.43±1.48)mmol/L]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各给药组肾脏病理改变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黄芪多糖与三七总皂苷配伍对糖尿病大鼠的肾脏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优于黄芪多糖和三七总皂苷单用组。
蒋赛彭晓珊黄志华王硕辉谢月唐映红
关键词:肾功能黄芪多糖三七总皂苷链脲佐菌素
海绵共附生菌Streptomyces olivaceus LHW2444的分离鉴定及其抗青枯菌活性代谢产物研究
2023年
目的从海绵中分离培养放线菌,筛选具有抗青枯菌活性的菌株,分离鉴定活性代谢产物。方法以来源于南海西沙永兴岛附近海域的海绵Leucetta chagosensis为实验材料,采用3种选择性分离培养基分离海绵的共附生放线菌,利用16S rRNA序列分析对各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对各菌株的发酵提取物进行抗青枯菌活性筛选,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筛选到的活性菌株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NMR)、质谱(MS)等手段,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化合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分离培养海绵共附生放线菌16株,筛选得到1株具有较好抗青枯菌活性的菌株Streptomyces olivaceus LHW2444,并从该菌株的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2个吡咯类化合物、1个苯并二恶茂类化合物、2个吡喃酮类化合物,分别为吡咯-2-甲酰胺(1)、吡咯-2-甲酸(2)、1,3-苯并二噁茂-2-酮-4-甲酰胺(3)、杀菌素B(4)、杀菌素C(5),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种属放线菌分离得到。首次发现pyrrole-2-carboxylic acid对青枯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MIC值为8μg/mL。结论海绵共附生菌Streptomyces olivaceus LHW2444是潜在的植物青枯病生防菌,pyrrole-2-carboxylic acid是抗青枯菌的活性代谢产物。
孙煜炜蒋林李蕾伍斗生蒋赛罗祥超林厚文朱伟明
关键词:青枯菌放线菌代谢产物抗菌活性
采用ICP-MS法评估土家族药物白三七中重金属污染风险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为评估土家族药物白三七的重金属污染风险,建立合理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白三七中铜(Cu)、砷(As)、镉(Cd)、汞(Hg)、铅(Pb)5种重金属残留;根据中药中外源性有害残留物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指导原则对重金属污染风险进行评估。结果:建立了测定白三七中重金属和有害元素含量的方法。主成分分析发现,不同产地样品中Cd和Pb的含量有明显差别。Cd和Pb是白三七中具有高风险的元素。结论:该方法准确、灵敏,可用于白三七金属元素残留的风险评估和质量控制。
刘杨刘杨苏维沈冰冰谢谦蒋赛蒋赛刘雁鸣王炜
黄芪多糖和三七总皂苷配伍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Ⅳ型胶原及层黏连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PS)和三七总皂苷(PNS)配伍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Ⅳ型胶原及层黏连蛋白的影响。方法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PS组、PNS组、APS组+PNS组和贝那普利组,除模型组外,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8周。8周后测定大鼠24 h尿总蛋白、血糖、血肌酐和尿素氮;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糖尿病大鼠肾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Ⅳ型胶原蛋白(Col-Ⅳ)和层粘连蛋白(LN)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24 h尿总蛋白、血糖、血肌酐和尿素氮含量显著升高(P﹤0.01),肾组织中TGF-β1、PDGF-BB、Col-Ⅳ和LN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APS、PNS、APS与PNS配伍组大鼠的24 h尿总蛋白、血糖、血肌酐和尿素氮显著降低(P﹤0.01),肾组织中TGF-β1、PDGF-BB、Col-Ⅳ和LN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1),APS与PNS配伍组的作用优于APS、PNS单用组(P﹤0.05,P﹤0.01)。结论 APS和PNS配伍对糖尿病大鼠的肾脏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TGF-β1、PDGF-BB、Col-Ⅳ和LN蛋白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外基质合成有关。
蒋赛彭晓珊黄志华王硕辉谢月唐映红
关键词:黄芪多糖三七总皂苷配伍研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层粘连蛋白
黔产白及中糖苷类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研究白及Bletilla striata中的糖苷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液相色谱等现代分离方法和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黔产白及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3个糖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methyl-3-phenylpropyl-β-D-glucopyranoside(1)、1-(4-β-Dglucopyranosyl oxybenzyl) 4-ethyl (2R)-2-isobutylmalate(2)、3′,5-dimethoxy-bibenzyl-3-O-β-D-glucopyranoside(3)、syringaresinol mono-β-D-glucoside (4)、 4-O-(6′-O-glucosyl-p-coumaroyl)-4-hydroxybenzylalcohol (5)、(4-hydroxyphenyl)methyl-β-Dglucopyranoside(6)、4-methylphenyl-β-D-glucopyranoside(7)、benzyl-β-D-glucopyranoside(8)、phenyl-β-D-glucopyranoside(9)、4-[(acetyloxy) methyl] phenyl-β-D-glucopyranoside(10)、batatasin III-3-O-glucoside(11)、天麻素(12)、4-(4-β-D-glucopyranosyloxybenzyl)-(2R)-2-isobutylmalate(13)。结论化合物1是新天然产物,化合物3~6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13为首次从白及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陈长芬蒋赛蒋赛万科娄华勇吴明开夏与吴明开潘卫东
关键词:白及糖苷类天麻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