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慧敏

作品数:60 被引量:222H指数:9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农业科学
  • 8篇文化科学
  • 6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7篇荷斯坦牛
  • 16篇泌乳
  • 12篇中国荷斯坦
  • 11篇中国荷斯坦牛
  • 11篇泌乳性
  • 10篇奶牛
  • 8篇泌乳性能
  • 8篇教学
  • 6篇影响因素
  • 6篇乳房炎
  • 6篇体细胞
  • 6篇基因
  • 4篇体细胞评分
  • 4篇瘤胃
  • 4篇泌乳性状
  • 4篇SNP
  • 4篇产奶
  • 3篇动物
  • 3篇动物科学
  • 3篇动物科学专业

机构

  • 56篇扬州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江苏君乐宝乳...
  • 1篇江南大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云南省草地动...

作者

  • 56篇张慧敏
  • 50篇毛永江
  • 49篇杨章平
  • 25篇王梦琦
  • 14篇倪炜
  • 5篇朱小瑞
  • 5篇王文强
  • 4篇岑宁
  • 4篇王小龙
  • 3篇冀德君
  • 3篇樊永亮
  • 3篇卢徐斌
  • 3篇魏涛
  • 2篇刘贤慧
  • 2篇朱文政
  • 2篇周晓燕
  • 2篇梁艳
  • 2篇徐艳
  • 1篇亐开兴
  • 1篇黄必志

传媒

  • 7篇家畜生态学报
  • 6篇中国畜牧杂志
  • 4篇黑龙江畜牧兽...
  • 4篇中国奶牛
  • 4篇中国牛业科学
  • 3篇畜牧兽医学报
  • 3篇中国畜牧兽医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畜牧与兽医
  • 2篇动物营养学报
  • 2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兽医学报
  • 1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中国兽医杂志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年份

  • 2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21
  • 10篇2020
  • 10篇2019
  • 9篇2018
  • 9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荷斯坦牛与娟姗牛乳脂肪酸组成与测定日泌乳性能的差异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荷斯坦牛与娟姗牛乳中脂肪酸组成与测定日泌乳性能的差异。采集江苏省某大型奶牛场荷斯坦牛(29头)与娟姗牛(23头)乳样,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乳中脂肪酸组成,同时收集其DHI记录,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荷斯坦牛与娟姗牛乳中脂肪酸与测定日泌乳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娟姗牛乳中的月桂酸(C12:0)、中链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荷斯坦牛(P<0.05),而荷斯坦牛乳中油酸(C18:1,cis-9)、长链脂肪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娟姗牛(P<0.05);荷斯坦牛产奶量显著高于娟姗牛(P<0.05),娟姗牛乳蛋白率则显著高于荷斯坦牛(P<0.05)。荷斯坦牛与娟姗牛泌乳中期乳中油酸(C18:1,cis-9)含量均显著高于泌乳前期及泌乳后期(P<0.05),泌乳后期乳中肉豆蔻油酸(C14:1,cis-9)含量均显著高于泌乳前中期(P<0.05)。荷斯坦牛与娟姗牛乳中脂肪酸及测定日泌乳性能存在显著差异。
倪炜王梦琦张少卿樊永亮魏涛张慧敏李明勋杨章平刘洵毛永江
关键词:荷斯坦牛娟姗牛脂肪酸泌乳性能
2015年长江下游地区牧场原料乳中乳蛋白率及细菌总数的变化规律被引量:1
2017年
为提高原料乳的营养价值及卫生质量,跟踪采集2015年1月至12月长江下游地区12家小规模奶牛场的原料乳混合样,研究不同月份、不同牧场对原料乳中乳蛋白率及细菌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不同月份对乳蛋白率、细菌总数的影响明显;不同牧场的乳蛋白率之间差异显著(P<0.05),而细菌总数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提示: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乳蛋白的变化规律,调整不同月份、不同牧场的日粮结构,提高原料乳中蛋白质含量,满足人类对奶产品质量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也可根据细菌总数的变化规律,规范牧场的生产操作,降低原料乳中的细菌总数,提高原料乳的卫生质量。
夏海磊张慧敏王锦荣绪欣毛永江杨章平
关键词:原料乳乳蛋白率细菌总数
江苏省荷斯坦牛日产奶量Wood模型DHI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利用Wood泌乳曲线模型对江苏省12个奶牛场2017~2019年荷斯坦牛398449条DHI日产奶量记录数据作曲线拟合,分析牧场规模、胎次、产犊季节、产犊间隔和305 d产奶量等因素对泌乳曲线相关参数影响。测定日产奶量泌乳曲线为标准泌乳曲线,高峰产奶量为39.08 kg,高峰产奶日为88.20 d,泌乳持久力为2.85,平均拟合度为0.9920;规模在1000头以下牧场荷斯坦牛泌乳曲线拟合度最大(0.9939),规模为1000~2000头牧场拟合度最小(0.9916);1~5胎奶牛泌乳曲线拟合度随胎次增加逐渐降低;冬季产犊拟合度最高(0.9923),夏秋两季产犊拟合度最低(0.9919);产犊间隔为366~400 d时拟合度最大(0.9923),300~365 d时拟合度最小(0.9920);305 d产奶量在11001~13000 kg拟合度最高(0.9955),305 d产奶量在3000~5000 kg拟合度最低(0.9864)。Wood模型适合江苏省荷斯坦牛日产奶量变化曲线拟合分析,牧场规模、胎次、产犊季节、产犊间隔、305 d产奶量等因素对Wood泌乳曲线模型参数均有影响。
梁艳梁艳郭梦玲王海洋高启松李明勋张强杨章平毛永江
关键词:DHI荷斯坦牛
基于现代农业(牛)产业技术体系的《牛生产学》教学模式探讨
2021年
针对当下社会对畜牧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特点,高校开展相关课程的“产学研”合作已成为未来发展新趋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旨在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产学研”密切结合,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牛生产学》作为畜牧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具有理论性及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其专业性强,内容繁多且涉及面广。本文结合现代农业(牛)产业技术体系,针对《牛生产学》不同章节内容,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旨在进一步强化课程特色,建立完善的实习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孙雨佳张慧敏李明勋毛永江杨章平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牛生产学教学模式产学研
江苏省中型牧场荷斯坦牛产犊间隔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为探索胎次、初产月龄、产犊年度和产犊季节对荷斯坦牛产犊间隔的影响,本研究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对江苏省某中型牧场2010-2018年胎次为2~8胎、产犊间隔为300~600 d荷斯坦牛的9419条产犊间隔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胎次、初产月龄、产犊年度和产犊季节对荷斯坦牛产犊间隔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荷斯坦牛第4胎产犊间隔最大(394.72 d),第2胎产犊间隔最小(390.85 d);初产月龄在22月龄以下荷斯坦牛产犊间隔最大(404.71 d),初产月龄在23~30月龄产犊间隔无显著差异;2015年产犊的荷斯坦牛产犊间隔最大(400.17 d),2018年产犊的荷斯坦牛产犊间隔最小(369.52 d);夏季产犊的荷斯坦牛产犊间隔最大(417.11 d),春季产犊的荷斯坦牛产犊间隔次之(399.85 d),秋冬季节产犊的荷斯坦牛产犊间隔较小且无显著差异。由上可知,胎次、初产月龄、产犊年度、产犊季节均是影响荷斯坦牛产犊间隔的重要因素。
梁艳张强唐程郭佳禾王梦琦张慧敏李明勋杨章平毛永江
关键词:产犊间隔影响因素荷斯坦牛
水产品加工工艺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初探被引量:3
2016年
水产品加工工艺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与食品科学专业的一门交叉课程,针对水产养殖学专业的水产品加工工艺学进行教学改革,有利于改进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培养出优秀的水产品加工人才,适应我国水产行业的发展需求。本文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方法等方面,对水产品加工工艺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张慧敏毛永江杨章平
关键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泌乳早期奶牛瘤胃微生物与牛奶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2022年
旨在研究泌乳早期奶牛瘤胃微生物与牛奶脂肪酸组成的变化。本试验选取江苏省某奶牛场胎次、泌乳天数及产奶量相近的50头荷斯坦奶牛,收集泌乳7和30 d的奶样和瘤胃液样品,测定采食量、产奶量、乳成分及乳脂肪酸含量,同时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瘤胃微生物的组成。结果表明,泌乳7 d的干物质采食量(15.79 kg·d^(-1))和产奶量(26.81 kg)均极显著低于泌乳30 d的干物质采食量(18.87 kg·d^(-1))和产奶量(37.47 kg)(P<0.01),而泌乳7 d的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体细胞评分均极显著高于泌乳30 d(P<0.01);泌乳7 d乳中的C6:0、C8:0、C10:0、C12:0、C14:0、C14:1trans9、C14:1cis9、C15:1trans10、中链脂肪酸(MCFA)和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显著低于泌乳30 d(P<0.05),相反地,C17:0、C17:1cis10、C18:1trans6、C18:1trans11、C18:1cis9、C18:1cis11、C19:1trans10、C22:5cis4,7,10,13,16、长链脂肪酸(LC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反式脂肪酸(TRANS)的比例显著高于泌乳30 d(P<0.05)。16S rRNA测序结果表明,泌乳7和30 d奶牛瘤胃细菌的丰富度与多样性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在属水平上,泌乳7 d奶牛瘤胃内的瘤胃梭菌属(Ruminiclostridium_1)、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aceae_UCG_014和Ruminococcaceae_UCG_005)、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小杆菌属(Dialister)丰度显著低于泌乳30 d(P<0.05),而球藻菌属(Sphaerochaeta)、弯曲菌属(Campylobacter)和真细菌(Eubacterium_saphenum_group)属的丰度显著高于泌乳30 d(P<0.05)。此外,牛奶脂肪酸与瘤胃微生物组数据关联分析显示,瘤胃微生物对乳中MCFA含量影响较小,纤维素降解细菌(Ruminiclostridium_1、Ruminococcaceae_UCG_005)与乳中C17:0、C18:1trans6、C18:1trans11和C19:1trans10的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奶牛泌乳早期在生理和采食量上发生了变化,导致瘤胃微生物组成发生改变,进而引起微生物代谢产物和代谢路径发生变化,最终引起产奶量和乳成分的�
胡立萍沈子亮王全于紫桐张琦绮毛永江杨章平张慧敏
关键词:奶牛泌乳早期瘤胃微生物
不同乳脂率奶牛瘤胃微生物及其代谢物差异分析被引量:7
2022年
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乳脂率奶牛瘤胃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的差异。本试验基于江苏省某奶牛场2020年的中国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数据,选取胎次、泌乳天数及产奶量相近的高乳脂率奶牛(H组)及低乳脂率奶牛(L组)各5头,收集瘤胃液及奶样,测定常规乳成分指标、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与消化酶活性;通过16S rDNA测序和非靶向液相色谱-质谱(LC-MS)代谢组学技术分析瘤胃微生物组成及其代谢物。结果显示:相同饲粮条件下,H组和L组的乳脂率分别为5.82%和3.60%,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H组瘤胃液乙酸/丙酸比值显著高于L组(P <0.05)。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瘤胃内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门,且H组Kiritimatiellaeota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L组(P<0.05)。在属水平上,普雷沃氏菌属1(Prevotella_1)、解琥珀酸弧菌属(Succiniclasticum)和琥珀酸弧菌科UCG-001(Succinivibrionaceae_UCG-001)为优势菌属。2组间奶牛瘤胃菌群的丰富度与多样性无显著差异(P>0.05),但菌群组成结构存在较大差异。H组奶牛瘤胃内嗜木聚糖真杆菌群(Eubacterium_xylanophilum_group)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L组(P<0.05),而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产粪甾醇真杆菌群(Eubacterium_coprostanoligenes_group)、瘤胃球菌科UCG-010 (Ruminococcaceae_UCG-010)、丁酸弧菌属2(Butyrivibrio_2)、产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 p-1088-a5_gut_group、聚乙酸菌属(Acetitomaculum)、毛螺梭菌属10(Lachnoclostridium_10)、毛螺旋菌科ND3007群(Lachnospiraceae_ND3007_group)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L组(P<0.05)。H组瘤胃内木聚糖酶活性显著高于L组(P<0.05),但脂肪酶活性极显著低于L组(P<0.01)。代谢组学分析共发现了4种差异代谢物[差异倍数(FC)≥1.5且P<0.05],能够有效区分L组和H组。与L组相比,H组内显著上调的差异代谢物有月桂酸、琥珀酸、月桂酸�
沈子亮王全曹辉胡立萍田雨姜惠毛永江杨章平张慧敏
关键词:奶牛瘤胃微生物
中国荷斯坦牛SLC35A3-66基因SNP突变与奶牛疾病及泌乳性能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旨在研究中国荷斯坦牛SLC35A3-66基因SNP突变与疾病及泌乳性能的相关性,为加快奶牛的育种进程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866头中国荷斯坦牛SLC35A3基因编码区进行直接测序和飞行质谱分析,检测SLC35A3基因DNA序列第559位上核苷酸突变G>T,同时收集采样牛只疾病与泌乳性能等信息,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流产的相关关系,用方差分析法分析SLC35A3-66G>T突变与各胎次临床乳房炎病例数和蹄病发生次数、生产寿命及泌乳性能的相关关系,用Cox回归分析不同基因型奶牛的生存曲线。结果表明:中国荷斯坦牛SLC35A3基因编码区SNP存在1个SNP突变位点c.66G>T;SLC35A3-66G>T与乳脂率、蛋白率、脂蛋白比和总固体极显著性相关(P<0.01),与体细胞评分(SCS)和乳糖含量显著性相关(P<0.05),GT型个体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GG型个体;SLC35A3-66G>T与各胎次流产、临床乳房炎发生次数和蹄病发生次数之间无显著性相关(P>0.05);SLC35A3-66G>T与离群月龄显著性相关(P<0.05),GT型个体的离群月龄显著高于GG型个体,与生产月龄和离群胎次无显著性相关(P>0.05)。Cox回归分析表明,SLC35A3-66G>T与荷斯坦牛生产寿命显著性相关(P<0.05),GT型个体的离群月龄显著高于GG型纯合子个体;SLC35A3-66G>T与乳脂率、蛋白率、脂蛋白比和总固体极显著性相关(P<0.01),与乳糖、SCS和奶牛生产寿命显著性相关(P<0.05)。该结果为中国荷斯坦牛泌乳性能和乳房炎抗性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
王梦琦倪炜郭译蔚张慧敏杨章平毛永江
关键词:中国荷斯坦牛SNP蹄病泌乳性状
荧光定量PCR检测原料乳中粘质沙雷氏菌被引量:3
2019年
为建立检测原料乳中粘质沙雷氏菌(S.marcescens)定性定量的检测方法,本研究利用S. marcescens S-核糖基高半胱氨酸酶(luxS)基因片段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设计并建立了S. marcescens luxS基因的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可特异性检测粘质沙雷氏菌的存在,检测的最低限为6.9×10~2cfu/mL。与其他原料乳中常见的微生物均无交叉反应,比常规PCR的检测限(6.9×10~3cfu/mL)要广。对2015年11月~2016年1月长江下游地区8个牧场的原料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本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实用性。
姜鸿瑞韩紫音夏海磊王梦琦冀德君毛永江杨章平张慧敏
关键词:原料乳粘质沙雷氏菌荧光定量PCR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