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瑛
- 作品数:156 被引量:800H指数:14
- 供职机构: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法律更多>>
- 多节变形固定板在上肢创伤外固定治疗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多节变形固定板,应用于上肢创伤外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216例上肢创伤患者,其中男138例,女78例;年龄7~81岁,平均61岁。随机分成多节变形固定板治疗组110例,高分子树脂固定治疗组106例,疗效按HospitalforSpecialistSurgeon(HSS)肘关节计分法对两种不同固定方法进行比较,并分析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满意率。结果多节变形固定板治疗组骨折愈合期并发症发生率低(4.5%,5/110),患者满意率高(95.5%,105/110);而高分子树脂固定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高(35.8%,38/106),患者满意率低(64.2%,68/106)。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S肘关节计分,多节变形固定板治疗组平均97.4,高分子树脂固定治疗组平均74.9(P<0.05)。结论多节变形固定板适应于上肢创伤的外固定治疗,与高分子树脂固定相比,除对患部具有相同的外固定作用外,还具有随时调节变形的功能,而且操作简便、重量轻、透气好,患者骨折愈合期并发症发生率低、满意率高,是临床骨科创伤中较理想的外固定物。
- 宋西正碟閒林利男王文军廖瑛曹盛俊姚女兆
- 关键词:外固定治疗上肢创伤患者满意率创伤患者骨科创伤计分法
- 人工关节感染的诊治进展被引量:1
- 2005年
- 感染是关节置换术后的严重并发症,细菌形成的生物膜是造成耐药的重要机制。假体周围感染与无菌性松动临床表现非常相似,关节液白细胞计数和同位素扫描有助于术前诊断;治疗方法较多,在抗菌治疗的基础上清创,保留与不保留假体.一期与二期更换假体,逐步解析法可为手术方式提供参考。
- 张仁明廖瑛
- 关键词:人工关节
- 鹅足腱鞘炎与内侧半月板破裂的鉴别诊断与治疗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鹅足腱鞘炎与内侧半月板破裂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2005年7月~2008年12月鹅足腱鞘炎及内侧半月板破裂病例各4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两者在致病机理、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方面均有不同。[结论]认识鹅足腱鞘炎与内侧半月板破裂的致病机理,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并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仔细鉴别诊断,可提高诊断率,指导正确的治疗。
- 戴祝陈志伟廖瑛范伟杰曹盛俊
- 关键词:腱鞘炎半月板破裂膝关节
- 单切口治疗双踝骨折的临床体会被引量:11
- 2006年
- 目的评价双踝骨折的单切口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1月 ̄2003年7月,共收治24例双踝骨折患者,治疗以单切口入路,应用拉力螺钉、1/3管形钢板、腓骨远端钢板等内固定,通过10 ̄24个月的随访,了解患踝活动度、疼痛、肿胀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骨折均得到满意复位及牢固的内固定,踝关节功能满意。结论单切口行双踝骨折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及踝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是一种治疗双踝骨折的理想方法。
- 李春王晓旭廖瑛黎宇韩志
- 关键词:双踝骨折内固定单切口
- 经腓骨小头上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经腓骨小头上入路及倒“L”形接骨板治疗累及后外侧髁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4年8月,本科收治12例累及后外侧髁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经腓骨小头上入路复位并置入“L”形锁定接骨板固定胫骨平台后外侧髁,同期处理其他部位损伤。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9.2个月。[结果]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骨折愈合良好。参照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分,获69~94分,平均86.42分,其中优8例,良3例,中1例,优良率91.67%。[结论]经腓骨小头上入路及倒“L”形接骨板治疗累及后外侧髁的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操作简单方便,暴露清楚,关节面支撑稳定。
- 戴祝彭嘉斌廖瑛陈志伟
- 关键词:内固定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原因分析及防治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分析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hasty,THA)术后假体脱位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10月行初次THA患者420例,对术后脱位的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术后脱位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结果 6位患者发生住院期间脱位,发生率1.4%。患者活动超范围5例,假体位置不良1例。5例予闭合手法复位固定,1例经手术调整外展角度,改用长颈股骨头假体后获得成功。结论 THA后脱位是多个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常见为体位性因素。脱位发生后多数可通过闭合复位固定的方法得到有效治疗,但反复脱位及假体位置严重不良者应考虑手术。
- 曾自然廖瑛
-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脱位
- 机械应力失衡对大鼠软骨及软骨下骨的影响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观察关节内韧带切断后的关节不稳导致的机械应力改变引起的大鼠膝骨关节炎的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的病理变化,为明确机械应力失衡在骨关节炎致病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依据.方法:将30只3月龄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5只.其中模型组手术切断前后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术后12周,眼眶取血,颈椎脱臼法处死实验大鼠,对各组大鼠行关节软骨的组织形态学观察及Mankin评分,对软骨下骨Micro-CT及骨组织显微结构进行定量分析.采用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1、IL-6、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Ⅱ型胶原C端肽(CTX-Ⅱ)水平.结果:①模型组关节软骨层变薄,软骨表面破损,部分软骨细胞核固缩,潮线紊乱,甲苯胺蓝染色减少.模型组Mankin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显著降低,骨小梁分离度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③模型组血清IL-1、IL-6、TRACP-5b、BALP、CTX-Ⅱ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前后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切断,可以成功复制膝骨关节炎模型,模拟临床膝骨关节炎的病理变化,关节不稳所致的机械应力失衡是导致创伤性骨关节炎的重要因素.
- 刘静孙智路周君周桂娟钟培瑞成果王甜甜邓程远廖瑛
- 关键词:软骨软骨下骨
- 帕瑞昔布对膝骨关节炎大鼠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的影响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对膝骨关节炎大鼠关节软骨、软骨下骨及自噬标志物Beclin-1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假手术组仅切开膝关节皮肤,模型组与治疗组应用Hulth法复制OA模型。治疗组自术后首天起腹腔注射帕瑞昔布[10mg/(kg·d)],每周5次,连续12周。12周后处死大鼠,ELISA法检测血清IL-1、IL-6、CTX-Ⅰ、CTX-Ⅱ、TRACP-5b;关节软骨行HE、番红O染色及Mankin评分;Micro-CT扫描软骨下骨;RT-QPCR技术检测Beclin-1mRNA表达量。[结果]模型组IL-1、IL-6、CTX-Ⅰ、CTX-Ⅱ、TRACP-5b水平高于假手术组(P<0.05);治疗组IL-1、IL-6、CTX-Ⅱ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治疗组Mankin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量(Tb.N)显著降低(P<0.05),而骨小梁分离度(Tb.Sp)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量(Tb.N)降低(P<0.05),而骨小梁分离度Tb.Sp增高(P<0.05)。治疗组Beclin-1mRNA表达量高于假手术组与模型组(P<0.05)。[结论]帕瑞昔布可改善OA大鼠关节软骨退变,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细胞自噬来完成。并能促进大鼠软骨下骨骨量丢失,可能给OA治疗带来负面影响。
- 钟培瑞周君廖源孙光华刘静伍琦周桂娟廖瑛
- 关键词:骨关节炎关节软骨软骨下骨
- 负压封闭吸引治疗创伤性慢性骨髓炎的近期疗效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吸引(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敷料在创伤性慢性骨髓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2006年6月-2009年8月收治13例创伤后慢性骨髓炎有较多脓性渗出物患者,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8~56岁,平均34岁。车祸致胫骨开放性骨折9例;腓骨骨折1例;高处坠落致跟骨开放性骨折2例;股骨骨折1例,术后均合并慢性骨髓炎,病程11~35个月。于病灶清除后,先采用VSD治疗,待创面清洁、骨面有肉芽组织形成后,8例直接二期缝合伤口,4例通过带蒂肌皮瓣或皮瓣修复创面,1例采用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结果使用VSD平均吸引18d,更换VSD平均2.1次。创面渗出物逐渐减少,创面面积减小,经二期缝合、皮瓣移植等方法封闭创面。13例患者经6~31个月随访,慢性创伤后骨髓炎均治愈,无复发。结论采用VSD治疗创伤性慢性骨髓炎具有引流充分、炎症控制快、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快、骨髓炎复发率低的优点。
- 范伟杰张永虎廖瑛
- 关键词:负压封闭吸引
- 可伸缩颈椎椎弓根钉的研制及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可伸缩的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评价其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收集新鲜成人颈椎标本(C1-T1)6具,采用朱青安方法分别比较A、B、C、D、E组即完整组、破坏组、自体髂骨植骨加AO钢板固定组、自体髂骨植骨AO钢板及后路棘突钢丝固定组与椎弓根钉固定组在前屈(flexion)、后伸(extension)、左/右侧弯(lateral bending)及左/右旋转(rotation)6种运动状态下角位移,评价其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固定后3组脊柱受试单位在6个方向负载状态下的ROM较破坏组明显减少,3组内固定受试组均能达到有效的生物力学固定效果。但下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组比前路髂骨植骨AO钢板固定组更能减少生理载荷下的ROM(P<0.05)。而前路髂骨植骨AO钢板及后路棘突钢丝固定组与下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间的ROM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新设计的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器械能提供有效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用于临床。
- 陈志伟曹盛俊王文军廖瑛李春梁秋发赵卫东
- 关键词:椎弓根钉颈椎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