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东鑫

作品数:10 被引量:58H指数:4
供职机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主题

  • 5篇灌水
  • 4篇水分
  • 4篇土壤
  • 4篇沟灌
  • 4篇耗水
  • 3篇土壤水
  • 3篇土壤水分
  • 3篇垄沟
  • 3篇模糊综合评判
  • 3篇宽垄沟灌
  • 2篇冬小麦
  • 2篇玉米
  • 2篇夏玉米
  • 2篇小麦
  • 2篇灰色关联
  • 2篇灌溉
  • 2篇灌水方式
  • 2篇灌水质量
  • 2篇耗水量
  • 2篇不同灌水方式

机构

  • 10篇华北水利水电...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10篇刘东鑫
  • 8篇汪顺生
  • 4篇孟鹏涛
  • 3篇李欢欢
  • 2篇孙景生
  • 1篇王兴
  • 1篇王松林
  • 1篇史尚
  • 1篇高传昌
  • 1篇刘浩
  • 1篇王爱丽
  • 1篇胡昊
  • 1篇王湾湾

传媒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中国农村水利...
  • 2篇节水灌溉

年份

  • 3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加权灰色关联模型优选夏玉米沟灌方式被引量:8
2016年
该文建立加权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基于夏玉米耗水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长、穗周长、穗粒数、穗行数、百粒质量和产量)对沟灌方式进行优选。结果表明,同一水分控制下限,无论是产量综合评价,还是耗水及水分利用效率综合评价,宽垄沟灌种植模式的灰色关联综合评价均优于常规沟灌种植模式;其中灌水控制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70%(field water holding capacity,FC)的宽垄沟灌种植处理在第2层综合评价中耗水评价虽然位次第3,但产量评价和水分利用效率评价位次第1,在第1层综合评价中灰色关联度最大(0.852),故灌水控制下限为70%(70%FC)最佳;其次为灌水控制下限为60%(60%FC)的宽垄沟灌种植处理,关联度为0.788,60%FC与70%FC二者关联度相差较小。加权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的评判结果与大田试验结果相吻合。因此,最终方案的最终选定可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而定,对于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建议采用W70灌水方式,对于水资源相对匮乏地区建议采用W60灌水方式。研究可为灰色关联度方法在节水灌溉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汪顺生王康三刘东鑫李欢欢
关键词:灌水土壤水分灰色关联综合评价
利用加权灰色关联模型评价不同灌水方式被引量:2
2017年
针对如何评价多种灌水方式的优劣,提出了一种评价模型。在传统的灰色平均关联度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加权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模型具有保序性,评价结果更加合理。先从产量、耗水和水利用效率3个方面对不同灌水方式进行评价,再将产量、耗水及水利用效率的评价结果作为评价指标再次进行灰色关联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就产量评价结果而言,水分控制下限为80%的宽垄种植关联度最大;就耗水评价结果而言,水分控制下限为60%的宽垄种植关联度最大;就水利用效率评价结果而言,水分控制下限为70%的宽垄种植关联度最大。由最终评价可知,6种不同灌水方式中,水分控制下限为70%的宽垄种植关联度最大,关联度为0.613,即此灌水方式最佳。
汪顺生王康三孙景生刘东鑫李欢欢
关键词:灌水方式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
宽垄沟灌条件下水流特性的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被引量:4
2015年
通过对小麦、玉米周年连作宽垄沟灌试验,观测水流在灌水沟中的推进与消退过程,主要研究了不同垄宽规格对沟灌水流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流的推进速度随着垄宽规格的增大而减小,幂函数可以较好的模拟水流推进过程,相关度都较高;水流的消退速度则随着垄宽规格的增大而增大,水流的消退过程也符合幂函数关系,而且水流消退较水流推进对垄宽规格更为敏感。WinSRFR软件能较好地模拟地面水流推进与消退过程,因此可以用其模拟周年连作宽垄沟灌不同沟灌技术要素下的地表水流运动。研究结果可为改进地面灌溉方法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胡昊刘东鑫汪顺生王兴史尚
关键词:水流特性
作物宽垄沟灌耗水特性试验与模糊评判研究
本文根据2013-2014年田间试验数据、理论研究和数学分析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对不同种植模式条件下夏玉米和冬小麦的生理生态特性、耗水特性和产量进行了常规分析研究,并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一年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验证。主要研究...
刘东鑫
关键词:宽垄沟灌耗水量产量性状模糊综合评判
不同种植模式冬小麦产量与耗水量的模糊综合评判被引量:20
2016年
产量和耗水量是作物节水高产栽培的参考依据。该文采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从种植方式、灌水处理2个层次和7个指标对冬小麦的耗水量和产量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宽垄种植、水分处理为70%的控制下限的条件下,小麦的水分生产效率最高,即水分处理为田间持水量70%的宽垄种植方式为最优种植模式。水分处理为田间持水量70%的宽垄种植和水分处理为田间持水量60%的宽垄种植处理的水分生产效率分别为1.91、1.88 kg/m3,两者相差仅为0.03 kg/m3。因此,当水资源较充足时,种植灌溉方式采取水分处理为田间持水量70%的宽垄种植处理模式;当水资源较匮乏时,种植灌溉方式采取水分处理为田间持水量60%的宽垄种植处理模式。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得出水分处理为田间持水量70%的宽垄种植方式,冬小麦产能最优,与大田试验得出的结论相吻合,故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可以应用于节水灌溉评价方面。
汪顺生刘东鑫孟鹏涛王康三李欢欢
关键词:水分模糊综合评判冬小麦水分生产效率
不同沟灌方式对夏玉米耗水特性及产量影响的模糊综合评判被引量:20
2015年
为了研究模糊数学在夏玉米耗水特性和产量方面的应用,该文采用改进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综合评价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耗水量、产量构成因素(穗长、穗粒数、百粒质量)对沟灌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无论在宽垄种植模式,还是常规种植模式下,夏玉米同一阶段耗水量随灌水下限增加而呈现递增规律,作物全生育期耗水量也随灌水控制下限增加而呈递增规律,实测结果和模糊评价结果一致;灌水控制下限为70%田间持水量的宽垄种植处理的模糊综合评价指数最高,即灌水控制下限为70%田间持水量的宽垄种植处理小区产量最高,水分生产效率也为最高,达到了1.97 kg/m3,此种灌水控制下限的宽垄种植模式为最优。因此,当水资源较充足时,种植灌溉方式建议采取水分处理为70%田间持水量的宽垄种植处理模式;当水资源较匮乏时,种植灌溉方式采取水分处理为60%田间持水量的宽垄种植处理模式。模糊综合评判结果与大田试验结果相吻合,表明该方法可用于评判节水灌溉效应。该研究可为节水灌溉试验结果评价提供参考。
汪顺生刘东鑫王康三孟鹏涛
关键词:灌溉作物土壤水分
一种在周年垄作沟灌冬小麦产量预测和灌水质量评价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周年垄作沟灌冬小麦的产量的预测方法和灌水质量评价方法,根据测量得到年平均气温T,多年平均降水量R,平均日照时数H,无霜期T0以及作物全生育期耗水量等影响因子进行小麦预测产量S和灌水质量评价Index。本发...
汪顺生高传昌王爱丽刘东鑫王松林王兴史尚
文献传递
宽垄沟灌灌水水分湿润锋运移及灌水质量影响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为了反映田间灌溉土壤水分运移的实际情况,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研究周年连作沟灌条件下灌水时不同灌水技术要素(垄宽、沟宽、沟深和沟底纵坡)对湿润锋运移距离和灌水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垄宽、沟宽、沟深的增大,土体湿润运移范围逐渐增大;随着沟底纵坡的增大,沟首部分土壤水分垂向和横向运移范围逐渐减小,沟尾部分反之。通过不同灌水技术要素对灌水质量的影响评价分析,为选择合适的灌水技术参数提供参考。
汪顺生孟鹏涛刘东鑫王兴史尚
关键词:灌水技术要素灌水质量
基于模糊算法的温室番茄调亏滴灌制度综合评判被引量:11
2017年
该文研究利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在温室滴灌番茄生长、产量、品质和耗水进行综合评判的可行性。于2015和2016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综合试验基地的日光温室内,以滴灌番茄为研究对象,参考20 cm标准蒸发皿的累积蒸发量,分别在开花坐果期和成熟采摘期进行充分灌溉、轻度亏缺和中度亏缺,采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调亏灌溉制度温室番茄的生长指标、产量指标、耗水指标和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考虑阶段水分亏缺条件下,番茄的生长指标、产量指标和蒸发蒸腾量指标均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大,品质指标则相反。轻度亏缺对番茄品质指标的影响较小(两者的品质综合评判指数为0.135和0.138,0.125和0.124),采摘期轻度亏缺的生长指标和产量指标的综合评判指数高于花果期轻度亏缺处理,且全生育期蒸发蒸腾量较低;花果期中度亏缺的产量指标和品质指标的综合评判指数与采摘期中度亏缺相近,但前者的总蒸发蒸腾量低于后者。因此,推荐水资源充足地区可采用在成熟采摘期轻度亏缺的灌溉模式,而水资源短缺地区采用在开花坐果期中度亏缺的灌溉模式。研究可为温室调亏滴灌制度的优化提供参考。
龚雪文刘浩刘东鑫王湾湾孙景生
关键词:温室土壤含水率蒸发蒸腾量模糊算法调亏灌溉
不同灌水方式根层土壤水分动态及耗水规律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通过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连作种植试验,观测不同灌水方式根层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揭示了不同灌水方式和土层深度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建立不同时期、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含量变化曲线,进而研究出冬小麦、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规律。结果表明:夏玉米生育期土壤含水量波动较冬小麦频繁,周年内,水分处理越高,土壤含水量波动越大,0-20cm土层内土壤含水率波动频率大,且波动幅度也较大,随着土层加深,土壤含水量波动减小;两种作物都是拔节期到灌浆期耗水量最大,约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45%-50%;与传统畦灌模式相比,沟灌各水分处理的耗水量减少38.15-44.13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9.17%-22.73%。其中L-70处理的产量较高,耗水量适度,水分生产效率最高,小麦、玉米分别平均达到1.84、1.81kg/m3,满足节水高产的宗旨。
汪顺生王康三孟鹏涛刘东鑫
关键词:灌水方式土壤水分动态水分利用效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