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敏

作品数:14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文山学院人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文学
  • 3篇柯仲平
  • 2篇审美
  • 2篇诗歌
  • 2篇小说
  • 2篇民族
  • 2篇教学
  • 2篇海岩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当代文学教学
  • 1篇地区高校
  • 1篇蝶梦
  • 1篇短诗
  • 1篇性别
  • 1篇性别视角
  • 1篇意志
  • 1篇幽怨
  • 1篇游击
  • 1篇游击战

机构

  • 7篇文山学院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文山师范高等...
  • 2篇凯里学院
  • 1篇蚌埠学院
  • 1篇淮北职业技术...
  • 1篇运河高等师范...

作者

  • 11篇赵敏
  • 2篇赵锐
  • 1篇余飞
  • 1篇洪何苗
  • 1篇车素芳
  • 1篇李梦寅

传媒

  • 3篇文山师范高等...
  • 3篇文山学院学报
  • 1篇芒种
  • 1篇南昌教育学院...
  • 1篇教育文化论坛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柯仲平的文学形态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
2012年
中国的"革命文学"是"五四"落潮之后精神上"左"倾的知识分子寻求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另一形态。柯仲平作为革命激流中的一名"人民诗人",与同时代的革命作家们一样,裹挟着个人意气与宏大目标的话语构成了其革命文学的基本状态。在当时,他的诗歌创作充满着政治化和大众化的革命主流特征,同时也汲取了民间文艺,尤其是歌谣和说唱文学,以一种民众性的反叛和激进的姿态,
赵敏
关键词:柯仲平文学形态革命文学革命作家社会文化变迁现代民族国家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非师范类普通话口语教学模式的构建被引量:3
2014年
本文肯定了民族地区高校普通话教学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非师范类普通话口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普通话口语的实践练习与如何适应少数民族地区新型人才需求为切入口,提出了应该针对非师范学生制定建构新的教学模式的观点,强调由此不断提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非师范类普通话口语习得能力。
赵敏
关键词:少数民族普通话口语教学模式
在“人民意志”和“世俗趣味”之间——海岩小说的表述立场
2012年
在不断变化的文学写作格局下,作为商业畅销小说作家海岩,保持着一种独有的话语表述立场。这个立场既不是政治性的国家意志,也不是一味追求世俗趣味的审美系统。而是借用人民话语的严肃理想,有效地发挥了类型化通俗小说的活力,运用"时尚"制造了一种当代的都市"崇高",由此反映了时代大众对文学的述求和情绪,也显示出"适者生存"的一种写作经验。
赵敏车素芳
关键词:海岩通俗小说人民意志崇高感
海岩论
海岩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在小说与电视剧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文体模式,既有意识地创造了一种当代的精神消费,又把持着一份传统作家的崇高话语立场。这对研究大众传媒时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海岩的创作意识...
赵敏
关键词:海岩文学空间话语立场
文献传递
再读《骆驼祥子》的人道主义
2010年
老舍《骆驼祥子》中的国民性批判内涵,只是作为一个隐性主题存在于文本之中,从根本上讲,还是一部社会人性批判小说。作品中融入的老舍的"本土化平民特质",体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人文人道主义"关怀。文章通过"祥子"这一人物塑造的再解读,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老舍这种对普通人的理想、品格和尊严的高度尊重的创作态度,进而追溯了小说独特的非主流视角和平民化创作风格的价值和意义。
赵敏
关键词:人道主义老舍骆驼祥子
论柯仲平抗战时期的短诗创作——文艺上的游击战
2009年
抗战时期,柯仲平作为革命作家,在爱国热情的激荡下,创造性地把游击战术运用到诗歌创作和借诗歌进行的斗争中,写下了大量诗歌,鼓舞和激励了中国人民抗战的热情和决心。虽然战争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柯仲平将毛泽东同志的游击战术运用在短诗创作上的思路与方法,却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洪何苗赵敏
关键词:柯仲平短诗游击战
心灵的传承——试论《简爱》对《蝴蝶梦》的影响被引量:4
2001年
本文以新的视角,对欧洲两部著名文学作品《简爱》与《蝴蝶梦》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分析,并从人物刻画、结构设置和艺术处理等多方面入手,剖析了作品成功的审美因素,进而透视出了文学遗产复杂微妙的继承关系。
赵敏
关键词:创作心理审美情趣
结着“愁怨”的姑娘——中国古代女性诗歌的“幽怨”美
2007年
古代女性诗歌在古代文学里占有一定地位。虽然古代女子地位低下,所接触的生活和社会狭窄,但在其诗歌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她们各自独特的经历。女诗人们把郁积的审美心理渗入到具体的创作实践,在观照客体时常常表现出触景生悲、咏物心悲、抒怀伤悲等特征。而这些诗的落脚点也往往围绕着诗人个体的命运际遇而展开,然后表现悲剧性的历史画面和历史情绪,体现了孔子所说的"诗可以怨"的美学原则。
余飞赵敏
关键词:女性女性诗歌幽怨
论柯仲平诗歌的“群众美学”形态
2012年
在柯仲平诗歌中讨论的"群众",并非历史或者现实生活中的血肉之躯,而是一个被不断抽象的政治概念,这一概念与文学不断融合、衍变,乃至形成一种独特的表达形态。提出这一论题,旨在尝试一种解读实践,即通过阅读"群众"话语的历史形成及其在诗歌中的表现,探寻现代革命诗人在求索现代性的过程中存在的历史囧态。
赵敏赵锐
关键词:审美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当代文学教学
2013年
将社会性别视角引入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具有更开阔、更具包容性的视野,为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研究提供新的知识资源。有利于引导学生先进性别观的建立,纠正文学作品中的性别偏见,促使学生构建健康完善的人格,增强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赵锐赵敏
关键词:社会性别当代文学教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