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
- 作品数:6 被引量:41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出血分级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探讨出血分级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自拟ITP出血分级标准对225例ITP患者进行出血分级,采用双变量分析出血分级与PLT计数及疗效的关系。结果ITP最常见的出血部位为皮肤,致命性内出血少见。出血分级与PLT计数呈负相关,与疗效呈正相关,但相关关系不密切。结论ITP患者的出血危险与PLT计数不呈绝对反比,临床出血程度较PLT计数更重要;对ITP患者进行出血分级有助于监测出血,选择治疗策略,预测疗效。
- 王晓燕李晶晶陈振萍葛菁季林祥杨仁池
-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计数
- 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2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88年1月至2006年4月诊治的24例W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WM缺乏典型临床表现,且并发症多,故误诊率高。11例接受治疗的患者,7例达部分缓解,1例无效,1例失访,2例死亡。疗程最长达12年。结论WM好发于老年人,男性多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出血、体重减轻、神经系统症状及肝、脾、淋巴结大。自身免疫现象是其显著特征。化疗为其主要治疗手段,预后较差,病程长短不一。
- 王晓燕季林祥杨仁池
- 关键词: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自身免疫现象
- 联合化疗治疗成人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评价小剂量联合化疗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I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小剂量联合化疗31例成人难治性TI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长期随访。结果31例患者中13例(41.9%)完全缓解(血小板≥100×10^9/L);9例(29.0%)部分缓解(血小板〉50×10^9/L);9例(29.0%)未缓解(血小板〈50×10^9/L)。联合化疗有效率为71.0%。3例失访;在28例获得随访患者中12例(42.9%)完全缓解,7例(25.0%)部分缓解,9例(32.1%)未缓解,联合化疗有效率为67.9%。28例中有10例完全缓解和3例部分缓解的患者在未接受其他治疗的情况下到随访结束时仍持续缓解,其中4例持续缓解超过60个月,5例超过36个月,1例超过12个月,3例少于12个月(分别为3月、6月和9月)。在随访患者中,有4例在化疗数月后因持续的血小板减少而导致中枢和/或胃肠道出血而死亡。结论对于糖皮质激素和脾切除治疗无效的某些难治性TIP患者,小剂量联合化疗可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陶洁黄颖李洪强王婷婷王晓燕季林祥杨仁池
-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化学疗法
- Lag-3基因rs870849多态性和CD_4基因rs2515733多态性与ITP易感性之间的联系
- 2008年
- 目的分析CD4基因rs2515733多态性和Lag-3基因rs870849多态性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分析157例ITP患者和136例正常人的基因分型。结果CD4基因rs2515733多态性位点基因频率和Lag-3基因rs870849多态性位点基因频率在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ITP患者和正常人CD4基因rs2515733多态性和Lag-3基因rs870849多态性基因频率的分布类似,这两个基因的多态性与ITP易感性无关。
- 刘爱娟许剑辉陈晓梨陈振萍葛菁王晓燕杨仁池
- 关键词:紫癜特发性多态性自身免疫疾病
-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治疗进展被引量:3
- 2006年
-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产生单克隆IgM的淋巴样浆细胞淋巴瘤。在过去的15年里发现了几种新的治疗方法,包括血浆置换、烷化剂、核苷类似物、单克隆抗体、大剂量化疗及干细胞移植、生物制剂及脾切除等。本文就此作一综述,以期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提供治疗选择。
- 王晓燕杨仁池
- 关键词: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 汉族人群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活性水平及活性缺乏发生率的研究被引量:25
- 2012年
- 目的探讨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AT)活性水平在中国汉族健康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观察此3种天然抗凝蛋白缺乏的发生率。方法国内四家医学中心参加此研究,采集汉族健康献血员或常规体检者的外周静脉血标本,分别测定血浆PC、AT和PS的活性,前两者采用发色底物法,后者采用凝固法。结果共募集3493名汉族志愿者。女性人群血浆PS和PC活性低于男性人群,以PS活性尤为显著(P〈0.01);PC活性在不同性别人群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但在50岁后的男性人群中则呈下降趋势;PS活性在50岁前的人群中随年龄的变化不明显,但在50岁后的男性和女性人群中分别呈下降和上升趋势;AT活性在女性人群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增加,而在50岁后男性人群明显下降。根据年龄和性别,PC、PS和AT缺乏的总发生率分别为1.15%、1.49%和2.29%。结论在中国汉族健康人群中,PC、PS和AT的活性水平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明显,应根据年龄和性别制定参考值范围和判断是否存在活性缺陷。
- 朱铁楠赵永强丁秋兰白霞王晓燕王学锋杨仁池王兆钺华宝来魏旭倩阮长耿Nicole Schlegel
- 关键词: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