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元林

作品数:4 被引量:4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生活型
  • 2篇太湖
  • 2篇氨挥发
  • 1篇氮肥
  • 1篇氮肥利用
  • 1篇氮肥利用率
  • 1篇稻麦
  • 1篇稻麦轮作
  • 1篇多样性
  • 1篇植物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生物量
  • 1篇农学
  • 1篇纬度
  • 1篇纬度梯度
  • 1篇物量
  • 1篇物种
  • 1篇物种组成
  • 1篇利用率
  • 1篇轮作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郑州高富肥料...

作者

  • 4篇姚元林
  • 2篇宋亮
  • 2篇尹斌
  • 2篇刘文耀
  • 2篇田玉华
  • 2篇张敏
  • 1篇朱兆良
  • 1篇马文章
  • 1篇黄俊彪
  • 1篇陈克
  • 1篇裴凤娟
  • 1篇赵淼

传媒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土壤
  • 1篇亚热带植物科...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云南哀牢山国家保护区几个过渡带树干附生苔藓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被引量:6
2012年
对环境变化敏感的附生苔藓植物是亚热带潮湿生境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之一。为了解不同类型植物群落间过渡带附生苔藓植物多样性与分布特征,我们对哀牢山徐家坝地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也称为原生林)与3类不同类型森林(苔藓矮林、次生的栎类萌生林和滇山杨(Populus bonatii)林)之间的过渡带内树干附生植物的物种组成、多样性、生活型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原生林与苔藓矮林过渡带的物种丰富度(68)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3.46)低于其相邻的原生林(分别为85和3.69)和苔藓矮林(分别为92和3.98)。而在原生林与栎类萌生林、滇山杨林两类次生林的过渡带上,物种的丰富程度高于各自的次生森林但低于原生林。有些物种的分布仅限于过渡带,如亮叶光萼苔(Porella nitens)和细枝刺枝藓(Wijkia surcularis)的分布仅限于原生林-滇山杨林过渡带,狭叶厚角藓(Gammiella tonkinensis)仅出现于原生林-苔藓矮林过渡带,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我们认为边缘效应产生高生物多样性这一特征对于过渡带树干附生苔藓植物群落而言并不符合。
姚元林刘文耀马文章宋亮
云南树干附生苔藓生物量沿纬度及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被引量:2
2017年
为探讨不同森林群落树干附生苔藓的生物量及其组成沿纬度、海拔梯度的变化格局,采用样地调查法,对云南热带(勐腊县)、亚热带(镇沅县)及亚高山(丽江玉龙县)不同海拔不同森林类型中树干附生苔藓的总生物量、优势组分生物量和不同生活型组分生物量的分布格局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纬度、海拔的升高,3种代表性森林类型单位面积树干附生苔藓植物的生物量上升,以丽江亚高山针叶林最高(3.57 g·400 cm^(-2));镇沅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次之,为2.00 g·400 cm^(-2);勐腊热带森林最低,仅为0.53 g·400 cm^(-2)。(2)3种森林类型树干附生苔藓植物的优势组分中无相同物种。(3)随着纬度、海拔的上升,单位面积附生苔藓植物平均生物量上升,优势种类的相对生物量占比有所下降,勐腊热带森林、镇沅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丽江玉龙雪山亚高山针叶林树干附生苔藓优势组分的生物量分别占总生物量的92.3%、75.6%和85.2%。(4)随着纬度和海拔的上升,3种森林类型树干附生苔藓植物群落不同生活型组分的生物量存在明显的分异规律。细平铺型、扇形和丛集型分别为勐腊热带森林、镇沅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丽江玉龙雪山亚高山针叶林的优势附生苔藓生活型。
裴凤娟宋亮刘文耀黄俊彪石贤萌姚元林陈克
关键词:生物量生活型纬度梯度海拔梯度
改善农学管理措施减少太湖稻麦轮作NH_3和NO排放被引量:6
2015年
在太湖稻麦轮作体系下,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法和静态箱-化学发光法对空白(不施氮肥)、当地常规(农民习惯管理方式)和保产增效(与当地常规相比,改善作物种植、水分和养分管理方式)3个田间小区下的氨(NH_3)挥发和一氧化氮(NO)排放通量进行原位观测,并对作物产量和氮利用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当地常规处理相比,保产增效处理在施氮量减少25%的情况下,总作物产量没有降低,且农学利用率提高了39%;NH_3挥发量在稻季和麦季分别减少了26%和44%;NO排放量在稻季较低(N,(0.75±0.03)kg/hm^2),与空白和当地常规处理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在麦季则显著降低了49%。因此,保产增效措施不仅能保障高产和提高氮利用率,还能减少NH_3和NO排放,值得在太湖地区推广。
赵淼田玉华张敏姚元林尹斌朱兆良
关键词:氨挥发稻麦轮作
聚脲甲醛缓释肥对太湖稻麦轮作体系氨挥发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3
2019年
【目的】通过研究尿素和聚脲甲醛缓释肥(MU)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体系氨挥发、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为新型缓释肥料的推广和降低农田氨挥发损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小区试验在江苏苏州进行,种植制度为水稻小麦轮作,供试聚脲甲醛缓释氮肥有两个,MU70 (含氮量39%)和MU50 (含氮量40%),供试土壤为潜育型水稻土。除对照外,施氮量稻季为N 270 kg/hm^2,麦季为N 190 kg/hm^2。以施用普通尿素为对照,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100%MU50 (单施缓释肥)、100%MU70、50%MU50 (缓释肥配施尿素)、50%MU70、当地常规(U)和对照(CK)。各处理中缓释肥全部用于基施,尿素分三次追施。施肥后的第二天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稀硫酸吸收法测定田间氨挥发通量。收获期测产,计算各处理的经济收益。【结果】氨挥发主要发生在稻季,稻季施用MU可降低稻田的氨挥发损失,表现为100%MU50≈100%MU70 <50%MU50≈50%MU70
赵蒙曾科姚元林张敏杜林岚田玉华胡建民尹斌
关键词:氨挥发氮肥利用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