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江凯

作品数:21 被引量:122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2篇文学
  • 10篇代文
  • 10篇当代文学
  • 7篇中国当代文学
  • 5篇余华
  • 3篇文学研究
  • 3篇小说
  • 3篇《兄弟》
  • 2篇中国文学
  • 2篇中国文学研究
  • 2篇文学批评
  • 2篇写作
  • 2篇美学
  • 2篇国文
  • 2篇国文学
  • 2篇汉学
  • 2篇汉学家
  • 2篇访谈
  • 1篇当代诗
  • 1篇当代诗歌

机构

  • 12篇浙江师范大学
  • 11篇北京师范大学
  • 5篇波恩大学

作者

  • 19篇刘江凯
  • 1篇胡佳倩
  • 1篇陈凤霞

传媒

  • 4篇文艺争鸣
  • 4篇当代作家评论
  • 2篇南方文坛
  • 2篇理论与创作
  • 1篇神州学人
  • 1篇小说评论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文学评论
  • 1篇戏剧(中央戏...
  • 1篇党政干部学刊
  • 1篇东吴学术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关于中国文学研究与中国当代文学——顾彬教授访谈录被引量:2
2010年
访谈时间:二O一O年七月八日一八月四日,分五次完成。 访谈地点:波恩大学汉学系办公室 一、从怀疑开始的回应 刘江凯:教授您好.很高兴能有机会跟随您进行联合培养博士计划.在完成了对您的专节研究后。我有很多问题想当面向您请教,也希望您能通过这次访谈对我的研究提出指导和反批评.其中一些问题.我相信也是部分大陆学者比较关心的,您也可以借此机会对他们做出一些学术回应。
刘江凯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文学研究访谈录大陆学者
发现并重建“善良”——余华《第七天》的“经典”与“当代”问题被引量:6
2014年
我们认为余华作品《兄弟》《第七天》争议本身就是一个“经典”的中国“当代”问题.也许可以这么说,《兄弟》及《第七天》的争议绝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文学”问题,而有着更为深刻和丰富的“当代”内涵;不是单独作家作品的“经典”标准问题,而是包含了整个社会结构变化的基础问题.
刘江凯胡佳倩周紫渝
关键词:余华善良社会结构变化《兄弟》作家作品
本土性、民族性的世界写作——莫言的海外传播与接受被引量:61
2011年
莫言是中国最富活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内数量不算很多的当代作家海外传播研究的文章中,关于莫言的研究相对较多。海外中国当代作家研究,莫言无疑是一个重镇。本文以莫言的海外传播为研究重心,围绕着莫言作品的海外翻译出版、接受与研究状况展开,希望通过对这一案例的整理与研究,揭示和探讨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可能问题。
刘江凯
关键词:本土性民族性中国当代文学写作
巴别塔上补天——中国当代诗歌的翻译与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西方的《圣经》里讲到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希望修建能通往天堂的高塔①,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特意变乱人的口音,使人类说不同的语言,相互之间不能沟通,并且把人分散到世界各地,
刘江凯
关键词:中国当代诗歌补天《圣经》天堂
中国留学生的海外文化角色
2016年
前不久,一位海外留学生的来稿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印象颇为深刻“其实对我来说,学习一门语言最初、最原始的动机无非是掌握一种一般人不会具备的、能够直接阅读另一种文化的工具,然后再给自己戴上一顶漂漂亮亮的大帽子,美其名日要做文化传递的使者。只是帽子戴久了,学习时间长了才体会得到、文化传递谈何容易。文,是千百年的生存磨合中民族共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积淀:化,是将那千百年的积淀由内而外形成的独特表达。一个民族的文化已是融于血液的共通认知,没有共同的生存体验,传播谈何容易。”
刘江凯
关键词:海外留学生文化角色中国留学生节日文化传递
“经典化”的喧哗与遮蔽:余华小说创作及其批评被引量:6
2015年
当代文学的"经典化"应该在历史化和国际化两个向度展开,并且这种历程不仅仅涉及文学作品,还应该包括文学批评。在此格局中,不论是对国内创作与批评关系的分析,还是对国际间文学品质的判断,都会帮助我们在一片喧哗声中看到某些被遮蔽的内容。余华作为当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其创作大体可分为初创、先锋、传统、当代性写作四个阶段,而批评则经历了发现、震惊、经典化、经典质疑四个波次。文章以余华作品重读为基础,结合中外批评反应进行分析比较,对余华创作与批评关系中的问题与现象提出自己的解释,并认为当代文学只有同时经历了历史化和国际化的检验,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作品。
刘江凯
关键词:文学批评小说创作余华遮蔽
《蛙》:“生育疑案”中的“含混”与清晰被引量:1
2015年
自从《蛙》问世以来,关于其寓意的评论已有不少,但在笔者看来,这部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主题,其中作为知识者的自我反思的主题,并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阐释。而这正是莫言小说近年来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即,他更多地从批判社会反思文化指向了主体自身,或者至少,他是在表达对于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忧思的同时,也开始了对于批判者主体的反省。假如说一个作家的精神与思想轨迹是不断变化的话,那么这个变化对于莫言来说,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刘江凯
关键词:含混疑案生育莫言小说批判社会
通与隔——中国当代文学海外接受的问题被引量:10
2013年
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海外接受的过程中,我尝试着和许多海外学者进行了书信沟通,如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邓腾克(Kirk Denton)教授、马里兰大学的刘剑梅教授、康涅狄克大学的黄亦兵副教授等,他们热情的回复给予我极大的帮助。利用去美国访学的机会,除了查找资料外,也和哈佛大学的王德威教授进行了一次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访谈。在这之前,
刘江凯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外接副教授海外学者
关于中国文学研究与中国当代文学——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访谈被引量:5
2011年
一刘江凯(以下简称"L"):教授,您好。您因为批评中国当代文学而在中国迅速走红,您也讲过自己有学者作家、翻译家三重身份,有没考虑过对中国当代小说的评论,其实是用学者的身份说出了作家的标准?顾彬(以下简称"G"):是这样,有些小说我作为作家会说没有意思,但作为学者来说,可能还有意思。
刘江凯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文学研究汉学家中国当代小说
枳橘之间——顾彬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11年
谈到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人们自然地会把他与"炮轰"中国当代文学联系起来。2006年底暴发的"垃圾论"事件,不仅使这位从前在中国并不十分引人注目的知名汉学家成为了媒体"大红人",由"顾彬现象"引发的一系列争论也成为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件盛事。浏览了国内对顾彬的相关报道与评论,发现印象式批评居多,多数是话题评论,能集中、
刘江凯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当代文学研究当代文坛汉学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