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向明 作品数:35 被引量:129 H指数:6 供职机构: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蚌埠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合并腹膜神经胶质瘤1例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卵巢未成熟畸胎瘤(OIT)合并腹膜神经胶质瘤病(GP)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例OIT合并GP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CT示腹盆腔内一巨大囊实性肿块影。术中见肿瘤23.0 cm×12.0 cm×10.0 cm,呈囊实性,有蒂,且与左附件粘连,盆腔、网膜表面布满直径0.1~0.3 cm灰白色小结节。镜下肿瘤由3个胚层分化而成的成熟和未成熟组织组成,含大量神经胶质组织。盆腔、网膜和肿瘤包膜上密集的粟粒样结节,镜下均为成熟的神经胶质组织,边界清楚,无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腹膜神经胶质结节GFAP(+)、S-100(+)和vimentin(+),结节表面被覆的间皮细胞CK(+)。临床行大部分大网膜和肿物切除,术后未予治疗,随访2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OIT合并GP罕见,腹膜种植分化成熟的神经胶质提示OIT可能有分化成熟的趋势,其预后好。治疗主要根据OIT的分期及分级,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和/或化疗。 汪向明 张帆 顾倩 蔡兆根 李佳嘉关键词:畸胎瘤 卵巢 病理 间皮性/单核细胞性偶发性心脏赘生物43例文献复习并1例报道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间皮性/单核细胞性偶发性心脏赘生物(mesothelial/monocytic incidental cardiac excrescences,MIC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并复习文献,以提高对此罕见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文献报道的43例MICE和作者医院1例MICE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结果本文及文献报道共44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1例,中位年龄61.5岁(5-80岁);发生部位包括心腔27例、心包10例、升主动脉内2例、升主动脉外周1例、腹腔动脉1例、胸膜1例、腹腔1例、另1例部位无法确定;20例患者既往有心导管术史;32例通过心瓣膜置换或修复术从而被发现。组织学主要由呈片状分布的组织样细胞构成,其间见呈条索状、管状、乳头状的上皮样细胞,混杂有不等量的炎细胞和纤维素。免疫表型:组织样细胞表达CD68、LCA等组织细胞表型;间皮样细胞表达CKpan、CK5/6、MC、calretinin等指标,证实病变主要由组织细胞和间皮细胞构成。44例患者中20例获得随访信息,无复发报道。结论 MICE是罕见的良性病变,易误诊为转移癌或其他肿瘤,了解这一病变的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能够对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焦南林 张伟 王文军 汪向明 刘银华 徐国祥 张帆关键词:形态学 免疫表型 前哨淋巴结绘图联合病理超分期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绘图联合病理超分期在子宫内膜癌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以提高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妇科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34例,术前10min宫颈注射亚甲蓝2ml,腹腔镜手术先切除前哨淋巴结再行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后病理超分期检测。结果:3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SLN检出率79.4%(27/34),双侧SLN显影19例,单侧SLN显影8例,双侧显影SLN检出率55.9%(19/34),高于单侧显影SLN检出率23.5%(8/34)。SLN检测盆腔淋巴结微转移的灵敏度100%(1/1),特异度100%(26/26),准确性100%(27/27),SLN假阴性率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100%。结论:前哨淋巴结联合病理超分期用于子宫内膜癌安全可行,以检测出传统病理染色不能发现的淋巴结微转移,为子宫内膜癌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对于经济能力有限的患者可选择宫颈注射亚甲蓝用于显示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 朱诚程 汪向明 倪观太 孙青 施素华 丁华峰关键词:子宫内膜癌 20例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分析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对20例IMT进行临床资料分析、肿瘤大体及镜下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及随访。结果本组发病年龄为7~70岁,中位年龄41.5岁;男性12例,女性8例。发生部位包括肺、肠系膜、躯体软组织、腹膜后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块及其引起的压迫症状。光镜下主要表现为梭形的纤维母细胞与肌纤维母细胞混合增生,排列杂乱,间质见大量炎细胞弥漫浸润,可见不同程度的玻璃样变及多量细小血管形成的黏液疏松背景。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阳性率100.0%(20/20),SMA90.0%(18/20),Desmin75.0%(15/20),ALK-126.1%(6/23),CK17.4%(4/23);myoD-1、CD34、CD117及S-100均为阴性。随访14例,12例无瘤生存,2例肿瘤复发。结论IMT是以炎症为背景、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主的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少数具有复发倾向及恶变潜能。IMT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需与其它多种梭形细胞肿瘤进行鉴别诊断,其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染色可帮助鉴别。单纯依靠组织学图像预测其预后很困难,患者术后的定期随访非常重要。 蔡兆根 于东红 汪向明 冯振中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卵巢交界性肿瘤中b-FGF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BOTs)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FGF-2)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7例BOTs组织中b-FGF的表达水平,并与17例正常卵巢组织、25例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31例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组织中b-FGF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并检测BOTs组织中CD34的表达。结果:b-FGF在BOTs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4.4%,而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及恶性上皮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8%、24.0%和77.4%。与BOTs相比,卵巢癌组织中b-FG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率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正常卵巢组织与良性卵巢肿瘤中b-FGF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b-FGF阳性表达BOTs组织中的MVD高于阴性表达BOTs组织中的MVD(P<0.01)。b-FGF的表达与BOTs组织学类型、临床病理分期、腹腔种植和患者年龄无关(P>0.05)。结论:b-FGF可能参与BOTs新生血管形成,在BOT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检测,有助于BOTs的早期诊断、治疗,为判断BOTs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李小飞 张帆 顾倩 汪向明 刘银华 马少平 李佳嘉关键词:卵巢交界性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MRI对实验性闭袢性小肠梗阻肠壁缺血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MRI多序列扫描对实验性闭袢性小肠梗阻肠壁缺血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4只大白兔实验性闭袢性小肠梗阻模型分为3组,每组8只:A组(缺血1~1.5h)、B组(缺血2~2.5h)和C组(缺血5~6h),对照肠壁组织病理改变分析MRI表现。结果A组、B组和C组测量的肠壁厚度分别是(0.135±0.033)cm、(0.185±0.030)cm、(0.383±0.060)cm,肠壁厚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8只、B组5只闭袢肠壁增强扫描出现持续强化,C组闭袢肠壁均无强化。肠壁无坏死组出现持续强化征象明显高于肠壁坏死组(P〈0.05)。结论MRI多序列扫描可评价肠壁不同时间的缺血。 宣家文 翟建 陈远军 张峥嵘 丁治民 汪向明关键词:小肠梗阻 磁共振成像 动物 微结节性胸腺瘤伴有淋巴样间质1例的临床病理观察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2018年 微结节性胸腺瘤伴有淋巴样间质(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胸腺肿瘤,1999年由Suster等[1]首先报道发现。该肿瘤大约占所有胸腺瘤的1.0%-1.4%,国内外报道均不多见[2],目前已发表的国内文献报道仅9例[3-7]。本文现报道我院确诊的1例MNT,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学表型。 徐五琴 汪向明 卢林明关键词: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组织起源及临床病理特点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组织起源。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应用免疫组化检测CKpan、EMA、TTF-1、Napsin-A、Vimentin、ER、PR、CD34、Calretinin、Syn、CgA、CD56及Ki-67在硬化性血管瘤中的表达。结果:21例中女性16例,男性5例;肿瘤主要由实性区、乳头状区、血管瘤样区和硬化区四种结构组成,衬覆的立方上皮和多角形细胞均为瘤细胞,其中2例圆形细胞中见少量脂肪细胞。ER、PR、TTF-1和EMA在两种细胞均表达,Napsin-A和CKpan表达于立方细胞,Vimentin表达于多角形细胞,Syn、CgA、CD56及Ki-67在多角形细胞中部分表达,CD34和Calretinin在两种细胞均不表达。结论:PSH可能起源于原始呼吸道上皮,形态学结合EMA、CKpan、TTF-1、Napsin-A、Vimentin、ER、PR等免疫组化标记可以有效诊断和鉴别诊断PSH,ER、PR的高表达,与女性发病率高密切相关,激素治疗PSH的可能性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黄曦 张帆 汪向明 徐国祥关键词:肺硬化性血管瘤 免疫组化 雌激素 孕激素 苯那普利及己酮可可碱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 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己酮可可碱及两药联合应用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42只SD大鼠随机取出6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余下经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制备肾病模型,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造模成功的大鼠(24 h蛋白尿>100 mg)随机分为模型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组(苯那普利)、PTX组(己酮可可碱)、联合治疗组(苯那普利加己酮可可碱)。8周后处死大鼠,经腹主动脉取血,检查生化指标;取肾皮质作HE染色,巨噬细胞趋化因子-1(MCP-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结果:联合组与单独用药组比较能有效降低阿霉素肾病大鼠血压[模型组(141±5)mm Hg,PTX组(134±6)mm Hg,ACEI组(130±5)mm Hg,联合治疗组(126±5)mm Hg]。各治疗组均显著降低蛋白尿,ACEI组疗效略优于PTX组,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独治疗组(P<0.01),且可以显著抑制MCP-1、TGFβ-1的表达(P<0.01)。结论:己酮可可碱、苯那普利及两药联用可更好地保护阿霉素肾病大鼠,其机制与其降低尿蛋白、抑制肾脏炎症及抗肾间质纤维化有关。 杨沿浪 张道友 汪向明 崔明春 吴小东关键词:阿霉素 肾病 苯那普利 己酮可可碱 转化生长因子-Β1 吴茱萸次碱对肺动脉高压大鼠右心室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观察吴茱萸次碱(Rut)对野百合碱(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PH)大鼠右心室重构的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48只适应性喂养一周,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MCT组、MCT+Rut(20 mg/kg)及MCT+Rut(40mg/kg)剂量组(n=12)。MCT(60 mg/kg)皮下注射诱导PH大鼠模型。连续给药4周后,右颈外静脉插管测定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VSP)、平均肺动脉压(mPAP)。分离大鼠右心室(RV)、左心室+室间隔(LV+S)并称重,剥离大鼠胫骨并测量其长度,计算RV/(LV+S)及RV/胫骨长度的比值。HE染色观察右心室病理学变化,Masson染色观察右心室胶原沉积的变化。比色法测定右心室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含量。Real time 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检测右心室NADPH氧化酶4(NOX4)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Rut连续给药4周后能明显降低MCT诱导的PH大鼠RVSP及mPAP,减轻RV/(LV+S)及RV重量/胫骨长度的比值,改善右心室病理变化,降低右心室胶原的沉积及collagen I、collagen III的表达,提高右心室T-AOC水平,降低右心室NOX4的表达及MDA含量。结论:Rut能够缓解野百合碱诱导的PH大鼠右心室重构,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OX4的表达,进而降低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李先伟 汪向明 李曙 杨解人关键词:吴茱萸次碱 肺动脉高压 NOX4 氧化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