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钰佩

作品数:10 被引量:46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肝炎
  • 4篇病毒
  • 3篇药物
  • 3篇药物诱导
  • 3篇自身免疫
  • 3篇自身免疫性
  • 3篇自身免疫性肝...
  • 3篇免疫性
  • 3篇免疫性肝炎
  • 2篇毒性肝炎
  • 2篇乙型
  • 2篇乙型病毒
  • 2篇乙型病毒性肝...
  • 2篇细胞
  • 2篇慢性
  • 2篇慢性丙型
  • 2篇慢性丙型肝炎
  • 2篇急性乙型
  • 2篇急性乙型病毒...
  • 2篇肝炎患者

机构

  • 6篇天津市第二人...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 3篇天津市传染病...

作者

  • 10篇刘钰佩
  • 5篇王瑞
  • 5篇梁树人
  • 3篇段毅力
  • 3篇王会清
  • 2篇刘均娟
  • 2篇刘国旺
  • 2篇陆伟
  • 2篇曹武奎
  • 2篇钱静
  • 2篇李嘉
  • 1篇钱静
  • 1篇赵研
  • 1篇郭朝辉
  • 1篇于爱平
  • 1篇李顺天
  • 1篇周莉
  • 1篇李谦
  • 1篇高敏
  • 1篇张宁宁

传媒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河北医药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天津医药
  • 1篇药品评价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及转归多因素分析
2010年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虽然属于自限性疾病,但仍有10%左右慢性化,免疫调节方法在病毒感染性疾病治疗方面正在被深入探讨研究,或可能成为攻克此类疾病的关键。本文总结了我院收治的65例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就可能影响疾病转归的因素如病初表现、性别、年龄、用药及有无合并症等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其临床表现及转归多因素间关系。
王会清刘钰佩段毅力曹武奎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乙型临床转归
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与原发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比较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DIAIH)与原发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临床资料,为DIAIH和AIH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病案管理软件收集25例DIAIH患者(DIAIH组)及20例AIH患者(AIH组)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免疫学指标及组织病理资料,并进行比较。随访6~12个月,每3个月检测肝功能。结果DIAIH和AIH患者中年女性多见。DIAIH发病的首因是中药,且无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治疗前,与AIH组比较,DIAIH组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碱性磷酸酶(ALP)水平高(P均<0. 01)。治疗后,与AIH组比较,DIAIH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GT、ALP、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低(P <0. 05)。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为DIAIH与AIH共有的自身抗体指标,但DIAIH组免疫球蛋白G(Ig G)、γ球蛋白水平及AIH诊断积分均低于AIH组(P <0. 01)。DIAIH组病理学改变多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11/25,44. 0%)、褐色颗粒沉着的库普弗细胞(6/25,24. 0%)、小泡性脂肪变性为主的肝细胞脂肪变性(13/25,52. 0%)、肝细胞和(或)毛细胆管性淤胆(9/25,36. 0%)、小胆管增生(7/25,28. 0%)等;AIH组病理学改变主要表现为玫瑰花结样改变(6/20,30. 0%)。治疗后,DIAIH组多数肝功能恢复正常。AIH患者中部分肝功有波动,且死亡1例。结论 DIAIH、AIH发病的病因、家族史、免疫学指标、病理学改变及预后不同。DIAIH发病的首因是中药,且无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免疫学指标低,病理学改变多样,预后好;AIH多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免疫学指标高,病理学改变多表现为玫瑰花结样,预后相对差。
刘钰佩王瑞梁树人马艳红赵研李卫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
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特征及外周血FoxP3+T-regs的表达情况
目的: 分析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drug-induced autoimmune hepatitis,DIAIH)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临床、实验室检查、病理学等特点的比较...
刘钰佩
关键词:调节性T细胞
文献传递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后肝细胞癌发生的危险因素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感染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 SVR)后肝细胞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9年4月在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慢性HCV感染患者, 回顾性分析其肝细胞癌新发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影响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结果 644例慢性HCV感染患者中, 慢性丙型肝炎421例(65.4%), 丙型肝炎肝硬化223例(34.6%), 新发肝细胞癌34例, 均发生于肝硬化患者。Cox比例风险多因素分析显示:Child-Pugh分级B级以上[风险比(hazard ratio, HR)=6.050, 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2.658~13.771,P<0.001]、饮酒史(HR=3.077, 95%CI 1.428~6.634, P=0.004)、恶性肿瘤家族史(HR=2.376, 95%CI 1.155~4.888, P=0.019)、年龄≥60岁(HR=3.301, 95%CI 1.563~6.974, P=0.002)、受控衰减参数>292 dB/m(HR=3.842, 95%CI 1.543~9.565, P=0.004)是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结论慢性丙型肝炎尤其是肝硬化患者获得SVR后仍有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对于年龄≥60岁、Child-Pugh分级B级以上、存在重度脂肪肝、有饮酒史或恶性肿瘤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患者, 更需加强肝细胞癌监测。
周莉郭洁刘钰佩高敏李谦曹颖李嘉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持续病毒学应答
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比较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究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DIAIH)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临床比较。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5例AIH患者与25例DIAIH作为研究对象,其中AIH为对照组,DIAIH为研究组,观察两组患者各项生化指标、免疫球蛋白、病理学特征、自身抗体滴度。结果:两组患者在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数据上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在1:320系列上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上均低于研究组,对照组各项免疫球蛋白检测数据均高于研究组,对照组各个病理学特征发生率100.00%、96.00%、16.00%均低于研究组48.00%、76.00%、0.00%,对照组1:100(52.00)、1:1000(52.00)、1:3200(20.00)均高于研究组8.00%、16.00%、0.00%,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DIAIH与AIH两种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其免疫学指标与病理学检查均存在明显差异,临床可增加后续研究,为后期诊断治疗提供意义。
刘钰佩梁树人王瑞马艳红
关键词:AIH生化指标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腹水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25
2018年
目的分析活动性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SBP)患者腹水培养的细菌学及耐药变化趋势,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诊断符合SBP且腹水细菌学培养阳性患者140例,根据腹水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革兰阳性(G^+)菌感染组50例和革兰阴性(G-)菌感染组90例。分析其临床资料、细菌学资料及耐药情况。结果从2012至2016年G^+菌感染在SBP细菌谱中的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为3、4、10、12、21例),SBP条件致病菌比例逐年增多,从2012年的33.3%增长到2016年的41.9%。G^+菌感染组血中性粒细胞比例(N)、腹水白细胞计数(WBC)、多核粒细胞数、降钙素原(PCT)均较G-菌感染组明显减少(均P〈0.05)。从2012年至2016年G菌感染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50.O%(45例),其中耐药率较低的3种抗菌药物为头孢哌酮/舒巴坦(0)、亚胺培南(3.33%)、阿米卡星(7.78%),头孢菌素类耐药率最高,依次是头孢唑林、头孢呋辛钠、头孢他啶分别为47.78%、38.89%、34.44%;G^+菌感染葡萄球菌33例(占64.7%)、肠球菌13例(占25.5%)、链球菌4例(占7.8%),耐药率较低的3种抗菌药物为替加环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分别为0、4.0%、8.0%,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为0,肠球菌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为0。结论对于SBP患者,致病菌仍以菌为主,但G^+菌感染比例呈上升趋势;治疗首选的药物包括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和β-内酰胺类抗菌药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头孢哌酮/舒巴坦,肾功能较好者可加用阿米卡星;经验治疗效果欠佳,需要考虑应用抗G^+菌的药物。
钱静刘均娟王瑞刘钰佩刘国旺张宁宁陈岭岭梁树人陆伟
关键词:活动性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细菌培养
老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老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共77例,年龄≥55岁患者36例为观察组,年龄<55岁患者41例为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观察病毒学应答、生化学应答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第12、24、48周时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2、SVR24、SVR48)分别为80.6%、93.5%、96.7%、80.6%、80.6%、64%;对照组患者RVR、EVR、ETVR、SVR12、SVR24、SVR48分别为85%、92.5%、92.5%、90%、85%、87.5%,两组SVR4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中,乏力发生率观察组为94.4%,对照组为73.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症状发生率观察组为30.6%,对照组为12.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化学应答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使用常规剂量的聚乙二醇干扰素及利巴韦林,在控制基础病基础上,只要能够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多数患者能够坚持完成治疗,仍可获得较高的有效率和较好的耐受性。
王瑞刘钰佩王会清钱静赵研段毅力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老年聚乙二醇干扰素
胸腺肽α1治疗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观察胸腺肽α1治疗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2例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护肝治疗+胸腺肽α1)和对照组(护肝治疗)20例,检测治疗前、治疗后2、4、6周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及HBV DNA定量等指标,比较2组在各个时期的恢复率。结果:治疗4周时治疗组HBeAg转阴率和HBV DNA转阴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时治疗组HBsAg转阴率和HBV DNA转阴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肝功能恢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胸腺肽α1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胸腺肽α1能加快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清除,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减少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的发生。
王会清于爱平刘钰佩段毅力曹武奎
关键词:胸腺素
肝硬化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抗生素治疗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合并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ESBL)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抗生素应用情况.方法:收集2006-2011年我院住院肝硬化合并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患者的资料,对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特征、抗感染治疗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65例次肝硬化住院患者共发生911例次感染,感染部位细菌培养阳性患者455例,其中共有50例肝硬化无重复合并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感染患者,有23(46%)例患者首用喹诺酮类(主要为左氧氟沙星),16(32%)例首用三代头孢,11(22%)例首用内酰胺类/内酰胺酶抑制剂(以下简称酶抑制剂),3组患者临床转归未见明显差异(P>0.05).56%的患者换用抗生素.出院时28(56%)例治疗有效,13(26%)例未愈,死亡9(18%)例.感染患者生存组与死亡组相比,肝硬化分级Child-Pugh A(P<0.05)、首用喹诺酮(P<0.05)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相比,菌血症(P<0.05)、肝硬化分级Child-PughC(P<0.05)存在明显差异.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在生存与死亡组差异不明显.结论:肝硬化产ESBLs大肠埃希菌初始经验应用抗生素疗效有效率较低.喹诺酮类较三代头孢更适合第一线用药.抗感染的同时应积极予保肝支持治疗.微生物室应及时提供准确的细菌鉴定和药敏报告,为临床进行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刘钰佩梁树人郭朝辉李顺天李嘉
关键词:肝硬化大肠埃希菌抗生素
肝功能衰竭患者发生脓毒症的危险因素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分析肝功能衰竭发生脓毒症患者的病原学特点,探讨肝功能衰竭患者发生脓毒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诊断明确的221例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脓毒症分为两组.观察脓毒症患者血培养病原学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血小板计数(PLT)、血乳酸(La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肝功能衰竭患者发生脓毒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221例患者中有27例资料不全,予以排除,最终194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脓毒症组52例,非脓毒症组142例.2014至2018年每年肝功能衰竭脓毒症患者血培养阳性例数分别为11、12、11、11和8例,其中革兰阳性菌(G+菌)阳性比例呈逐年升高趋势(2014至2018年每年G+菌阳性例数分别为2、3、4、5和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史等人口学和病史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非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组患者Neut、Lac、CRP、PCT均明显升高〔Neut:0.81±0.09比0.74±0.15,Lac(mmol/L):3.04±0.61比2.00±0.43,CRP(mg/L):44.09±8.37比40.54±8.37,PCT(μg/L):0.34±0.12比0.31±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WBC、P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Lac是肝功能衰竭患者发生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58.286,95%可信区间(95%CI)=16.633~204.247, P=0.000〕.结论肝功能衰竭脓毒症血培养G+菌比例有逐年升高的趋势;Lac升高是肝功能衰竭患者发生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钱静刘国旺王瑞刘均娟刘钰佩梁树人陆伟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脓毒症LOGISTIC回归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