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林枫

作品数:19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动脉
  • 7篇颈动脉
  • 5篇手术
  • 4篇动脉内
  • 4篇动脉内膜
  • 4篇动脉内膜切除...
  • 4篇切除
  • 4篇切除术
  • 4篇主动脉
  • 4篇综合征
  • 4篇膜切除术
  • 4篇内膜
  • 4篇内膜切除
  • 4篇内膜切除术
  • 4篇颈动脉内
  • 4篇颈动脉内膜
  • 4篇颈动脉内膜切...
  • 4篇颈动脉内膜切...
  • 3篇动脉狭窄
  • 3篇血栓

机构

  • 19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荆州市第一人...

作者

  • 19篇张林枫
  • 17篇李震
  • 15篇化召辉
  • 10篇马珂
  • 9篇曹辉
  • 8篇徐鹏
  • 8篇李浩
  • 6篇王志伟
  • 5篇焦周阳
  • 5篇王煜杰
  • 4篇蔡高坡
  • 3篇汪忠镐
  • 3篇张帅
  • 3篇黄必润
  • 2篇李明省
  • 2篇岳永强
  • 1篇丁鹏绪
  • 1篇李楠
  • 1篇张玮
  • 1篇张麒

传媒

  • 4篇中国血管外科...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血管与腔内血...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华老年多器...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壁间动脉瘤近中期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总结主动脉壁间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近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本科收治的16例经全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合并壁间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1处壁间动脉瘤,分别在发病时和发病后1、3、6个月和1年复查主动脉CTA,观察壁间动脉瘤的变化情况和壁间血肿的吸收情况。结果 1例患者在随访3个月时壁间动脉瘤扩大,2例合并主动脉穿透性溃疡患者在随访期间壁间血肿无吸收,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后1周壁间动脉瘤血栓化消失。随访3个月时,14处壁间动脉瘤消失或血栓化,7例患者壁间血肿吸收;6个月时,32处壁间动脉瘤消失或血栓化,13例壁间血肿吸收;1年时,38处壁间动脉瘤消失,3处部分血栓化,14例壁间血肿完全吸收,2例血肿大部分吸收。结论主动脉壁间动脉瘤大部分随着血肿的吸收能自愈,但临床需要与穿透性主动脉溃疡相鉴别。
李浩王志伟化召辉徐鹏曹辉刘仕睿马珂张林枫王煜杰李震
关键词:主动脉壁间血肿随访
肾病综合征合并肾静脉血栓的溶栓方式体会
张林枫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及管理策略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术后30 d内并发症数据并探讨其管理策略。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11月632例行CEA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组,分为发生组(n=62)和未发生组(n=570)。统计并比较围手术期并发生症(主要和次要)发生情况。结果632例CEA患者,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7.7%(11/62);次要并发症发生率为82.3%(51/62)。主要并发症中脑梗死5例、脑出血2例、急性血栓形成1例、急性喉头水肿1例,死亡2例,1例为颈部血肿窒息死亡、1例为术后心肌梗死死亡。次要并发症高灌注反应33例、颈部血肿11例、神经损伤7例。选择不同CEA术式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并发症发生率,术前严格的适应证选择,规范的围术期评估与管理,可有效减少CEA并发症的发生。
化召辉张林枫徐鹏焦周阳曹辉刘仕睿张麒张帅李震张玮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并发症围手术期手术方式
无溃疡样变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无溃疡样变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IMH)的保守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8例无溃疡样变的Stanford B型IM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在出院前、出院后3、6个月和1年复查主动脉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观察有无症状复发和血肿的厚度、范围变化情况。结果 28例患者均无症状出院。随访期间,3个月时,17例IMH完全吸收;6个月和1年时,28例IMH完全吸收,无症状复发者。结论对主动脉壁无溃疡样变的Stanford B型IMH患者进行严格的药物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
李浩王志伟化召辉徐鹏曹辉刘仕睿马珂张林枫李震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假性动脉瘤
椎动脉开口狭窄诊疗的进展与争议
2024年
近年来,脑卒中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1]。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从2012年的1.89%上升至2019年的2.58%,脑卒中发病人数近1704万[2]。其中,后循环缺血导致的脑卒中占患者总数的25%~40%,但相关死亡率达20%~30%,明显高于前循环缺血[3,4]。椎动脉狭窄是椎动脉管腔狭窄或被压缩导致的疾病,约20%的后循环缺血性卒中与之相关[5,6]。引起椎动脉狭窄的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外伤、纤维肌发育不良、大动脉炎、神经纤维瘤病、异常骨压迫等[7,8]。
李震张林枫
关键词:神经纤维瘤病大动脉炎椎动脉狭窄后循环缺血脑卒中发病
基于高血压相关基因构建腹主动脉瘤破裂的分子诊断模型
2023年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来识别腹主动脉瘤破裂相关基因与高血压差异基因, 筛选出共同关键基因并建立腹主动脉瘤破裂的分子诊断模型。方法所有样本数据均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GEO)下载。对36例样本(高血压组28例, 对照组8例, 2015年由法国图卢兹大学心脏病研究所测序获得)的全转录组数据进行差异分析以得到差异基因;对48例腹主动脉瘤样本(17例破裂, 31例未破裂, 2017年由德国慕尼黑大学检验医学研究所测序获得)的转录组数据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来识别与腹主动脉瘤破裂最为相关的基因模块。随后对得到的基因取交集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Lasso回归)筛选出腹主动脉瘤破裂的关键基因。利用关键基因构建诊断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诊断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该研究中利用未配对的学生t检验和Wilcoxon检验来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对高血压组及对照组样本进行差异分析共得到444个差异基因。对腹主动脉瘤样本利用WGCNA显示当软阈值为7时符合无尺度网络, 淡绿色模块正相关性最高, 包含848个基因。将444个基因与848个基因取交集共得到28个基因。利用Lasso回归对28个基因进行筛选, 共得到4个关键基因(MAP2K1、KLF9、UTP4、RHOU)。利用这4个基因构建诊断模型来预测患者是否容易发生动脉瘤破裂。利用ROC曲线评估该诊断模型预测腹主动脉瘤破裂的效能, 发现曲线下面积为0.825。结论利用MAP2K1, KLF9, UTP4, RHOU构建的诊断模型有助于腹主动脉瘤破裂的预测。
化召辉周保宁张帅张林枫岳永强李震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高血压关键基因
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陈旧性血栓的腔内治疗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评价下腔静脉(IVC)型布加综合征(BCS)合并IVC陈旧性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14年4月因膜性或短段闭塞性IVC型BCS合并IVC陈旧性血栓形成于本院行介入治疗的1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行小球囊预开通治疗及可回收支架治疗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 119例患者中,56例接受小球囊预开通治疗(预开通组),63例接受可回收支架治疗(可回收支架组)。除可回收支架组有1例患者术中发生支架断裂、经外科手术外,其余118例患者介入手术均成功。术后两组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预开通组与可回收支架组两组间尿激酶用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1),预开通组花费更低(P〈0.001)。术后11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8~66个月,平均44.2个月。随访期间,预开通组及可回收支架组分别有6例患者发生原闭塞处的再次狭窄闭塞,预开通组与可回收支架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23)。复发患者经再次扩张治疗后未再发生管腔狭窄和血栓形成。结论小球囊预开通技术及可回收支架技术治疗IVC型BCS合并IVC内陈旧性血栓的效果满意,且前者更经济安全。
刘仕睿李震丁鹏绪化召辉王志伟曹辉徐鹏黄必润李浩张林枫马珂汪忠镐
关键词: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血栓可回收支架溶栓
肠系膜上动脉夹角与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相关性研究
李浩李震王志伟化召辉张林枫马珂蔡高坡刘仕睿王煜杰王创威
复合手术在症状性全程颈总动脉闭塞的应用评价
2020年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开通症状性全程颈总动脉闭塞的手术技术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6月应用复合手术技术开通的14例症状性颈总动脉全程闭塞患者(16条闭塞动脉)资料,其中动脉粥样硬化闭塞6例,大动脉炎8例,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14例患者复合手术重建全程颈总动脉闭塞均顺利完成,开通15侧闭塞颈总动脉,1例双侧病变患者一侧开通失败,技术成功率93.8%。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围术期发生高灌注综合征2例。平均随访时间(16.2±10.1)个月,2例患者再狭窄,均为轻度狭窄,未见严重脑梗死,无死亡病例。结论复合手术是治疗症状性全程颈总动脉闭塞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随访疗效满意。
化召辉张林枫徐鹏焦周阳曹辉刘仕睿李震
关键词:颈总动脉动脉闭塞复合手术疗效
个体化选择颈动脉体瘤手术方式的疗效分析
2021年
目的分析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手术切除的安全性及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腔内血管外科手术切除的21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对CBT分型,选择外科或复合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颈动脉是否阻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完成单纯CBT切除术4例与CBT切除+人工血管重建术3例,术前单纯弹簧圈栓塞颈外动脉+CBT切除术5例,微球栓塞颗粒+弹簧圈栓塞颈外动脉+CBT切除术4例,临时球囊阻断颈外动脉+CBT切除术5例,所有瘤体顺利剥离,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早期出现脑梗塞3例,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四肢肌力恢复,未留后遗症;有神经损伤表现的患者4例(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21例中无死亡病例,复合手术患者围术期内支架内血流通畅,1例术后1年复查支架闭塞。分析结果显示单纯切除与"栓塞+切除"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栓塞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重建情况颈内动脉修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Viabahn覆膜支架优于其它两种情况。不同重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型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II型CBT手术时间最长、出血量最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结论据CBT病变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及降低颈动脉阻断的风险。
原京李震化召辉焦周阳徐鹏曹辉刘仕睿张林枫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外科手术复合手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