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建勋

作品数:1 被引量:55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细颗粒
  • 1篇细颗粒物
  • 1篇纳米
  • 1篇纳米尺寸
  • 1篇纳米毒理学
  • 1篇颗粒物
  • 1篇剂量-效应
  • 1篇超细颗粒
  • 1篇超细颗粒物
  • 1篇雾霾

机构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篇徐殿斗
  • 1篇杨国胜
  • 1篇陈瑞
  • 1篇赵宇亮
  • 1篇徐建勋
  • 1篇胡彬
  • 1篇陈春英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5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雾霾超细颗粒物的健康效应被引量:55
2015年
大气细颗粒物暴露与肺癌和心血管疾病及其死亡率增加的因果关系,已经在过去几十年欧美国家所开展的长期研究中得到确认.但是,细颗粒物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m的所有颗粒的统称,包括对消光、致霾贡献很大的亚微米颗粒物和纳米级的小颗粒物(<100 nm,超细颗粒物).以质量浓度(即颗粒物的重量)测量,细颗粒物中微米尺度颗粒物的浓度最大;但以颗粒物数浓度(即颗粒物的数目)测量,超细颗粒物的浓度最大.与大尺寸的颗粒物相比,超细颗粒物具有不同的吸附能力、表面化学反应能力、分散与团聚能力等.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和方法,科学家们只能推测雾霾中的超细颗粒物有可能是雾霾健康损害的主要贡献者.近年来,伴随着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纳米毒理学得以兴起并受到广泛关注.尽管大气超细颗粒物的成分、尺寸等远比人造纳米颗粒复杂,但是,纳米毒理学所建立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学可以在二者的研究中共享.本文根据过去15年发展起来的纳米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获得的知识,从毒理学研究角度针对雾霾超细(纳米级)颗粒物在肺部的沉积和吸收、呼吸系统急性毒性反应、清除、炎症反应等健康效应,以及心血管系统对超细颗粒物的急性毒性反应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针对我国雾霾特征提出了开展雾霾超细颗粒物健康效应系统研究的优先方向.
胡彬陈瑞徐建勋杨国胜徐殿斗陈春英赵宇亮
关键词:雾霾超细颗粒物纳米毒理学剂量-效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