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24
- 2017年
- 目的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15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氨酸(Hcy)、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血液流变参数变化,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统计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评价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浆Hcy、D-二聚体、hs-CRP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Hcy、D-二聚体、hs-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病人在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等不良反应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以有效改善病人的血清水平,降低血液黏稠度,效果显著,同时不良反应少。
- 房阁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丹参多酚酸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
- 男性危重患者血清睾酮水平及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 2018年
- 目的 探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男性危重患者血清睾酮(TT)水平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之间的关系。〖HTH〗方法〓〖HTSS〗选择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6-05~2018-03 ICU收治的75例男性危重患者,入ICU后24 h内进行 APACHEⅡ评分,根据分值分为两组:A组<20分(n=25)和B组≥20分(n=50),比较TT水平;根据年龄分为两组:C组<50岁 (n=28),D组≥50岁 (n=47),比较TT水平;并将T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进行 Pearson 相关性分析。 结果 根据APACHEⅡ评分分组,A组TT水平[(5.39±1.83)ng/dL]明显高于B组[(2.68±2.04)ng/dL], P<0.01) ;根据年龄分组,两组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具有相关性,呈显著负相关(r=-0.70,P=0.00)。 结论 男性危重患者TT越低,病情越重,与APACHEⅡ评分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对男性危重患者及早监测TT水平对评估病情有一定参考价值。
- 惠智艳房阁张旭袁清霞
- 关键词:危重患者
- 持续性血液滤过联合高流量吸氧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 2019年
- 目的:探讨持续性血液滤过联合高流量吸氧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接诊的60例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采用持续性血液滤过联合高流量吸氧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持续性血液滤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氢离子浓度指数(pH)值、呼吸频率(RR)、心率(HR)、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76.67%,显著高于对照组(50.00%,P<0.05)。两组治疗后PaO2、PaCO2、氧合指数、pH值、RR、HR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PaO2、氧合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pH值、RR、HR、血清CRP、IL-6、IL-8及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36.67%,P<0.05);观察组死亡1例(3.33%),对照组死亡6例(20.00%),观察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性血液滤过联合高流量吸氧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明显优于单用持续性血液滤过治疗,可能与其更有效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 陈亚强刘巧艳王子正邵泽斌房阁
- 关键词:高流量吸氧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炎症因子
- 氢化可的松治疗早期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氢化可的松治疗早期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的早期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一组接受氢化可的松静脉注射治疗(50mg/次,1次/6h,连续治疗7d)(观察组),另一组接受等剂量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安慰剂(对照组),各40例。记录2组患者治疗后氧合指数、肺损伤评分及死亡情况的变化。应用单因素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28d生存率的因素。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潮气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组余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7d与14d后,观察组氧合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肺损伤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d后:(226±12)mmHg(1mmHg=0.133kPa)比(192±11)mmHg、(1.82±0.23)分比(2.26±0.65)分,治疗7d后:(313±15)mmHg比(289±15)mmHg、(1.03±0.06)分比(1.35±0.09)分,治疗14d后:(332±14)mmHg比(305±16)mmHg、(0.92±0.04)分比(1.22±0.12)分](均P〈0.05);2组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1I)评分是影响早期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28d生存率的因素(P〈0.05);氢化可的松治疗并不会提高患者的28d生存率(P〉0.05)。结论氢化可的松治疗早期脓毒症相关ARDS可以提高患者氧合指数,降低肺损伤,但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APACHEII评分是影响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28d生存率的因素。
- 房阁宋根红林小艳
- 多巴胺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 观察多巴胺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9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多巴胺组、山莨菪碱组、联合组,每组66例。3组均给予有效液体复苏,后经中心静脉持续泵入相应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组给予多巴胺3 μg/(kg?min);山莨菪碱组给予山莨菪碱10 μg/(kg?min);联合组给予多巴胺3 μg/(kg?min)和山莨菪碱10 μg/(kg?min)。治疗前和治疗后2、4、6 h分别检测3组患者的心率、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脏指数、氧供指数、氧耗指数、氧摄取率;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心率、SVRI、心脏指数、氧供指数、氧耗指数、氧摄取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4、6 h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时间越长,改善效果越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2、4、6 h心率明显低于[(120±13)次/min比(125±12)、(124±11)次/min,(112±11)次/min比(121±11)、(118±11)次/min,(104±12)次/min比(118±9)、(110±12)次/min],而SVRI、心脏指数明显高于单独用药的多巴胺组和山莨菪碱组;氧供指数明显低于,而氧耗指数、氧摄取率明显高于单独用药的2组[治疗后2 h:(823±64)ml/min比(830±67)、(824±64)ml/min,(212±45)ml/min比(191±43)、(197±46)ml/min,(0.27±0.04)比(0.25±0.03)、(0.26±0.04);治疗后4 h:(837±65)ml/min比(902±65)、(847±61)ml/min,(232±46)ml/min比(201±44)、(216±45)ml/min,(0.30±0.03)比(0.27±0.04)、(0.28±0.03);治疗后6 h:(852±64)ml/min比(915±68)、(889±68)ml/min,(254±45)ml/min比(214±46)、(228±49)ml/min,(0.33±0.04)比(0.30±0.04)
- 房阁林小艳沙海旺杨喜明
-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多巴胺山莨菪碱
-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对急性脑梗死NIHSS、Glasgow评分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6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31例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计算颈动脉狭窄率,同时记录患者卒中量表(NIHSS)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评分。结果 231例患者中,重度狭窄(狭窄率≥70%)11例(4.76%),中度狭窄(狭窄率50%~69%)21例(9.09%),轻度狭窄(狭窄率1%~49%)133例(57.58%),无狭窄(狭窄率0%)66例(28.57%)。各组NIHSS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Glasgow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狭窄率与NIH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422,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有一定影响,颈动脉狭窄率越高,患者NHISS评分越高,但对Glasgow评分无显著影响。
- 高亚军房阁韩秀平
-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
- 早期给予右美托咪定对重症监护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苯二氮 类药物需求量的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评估右美托咪定的早期给予对重症监护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苯二氮 类药物需求的影响。方法:重度酒精戒断综合征成年患者60例,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30例。A组接受苯二氮 类药物的同时早期给予右美托咪定,B组只接受常规苯二氮 类药物治疗。记录患者第一次注射右美托咪定后24 h对苯二氮 类药物的累计需求量、ICU和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情况、低血压和心率过缓发生率等。结果:A组患者注射后24 h对苯二氮 类药物的需求明显低于B组[(8.6±1.2)mg vs(25.6±4.9)mg,P<0.05]。两组患者使用机械通气的例数相近,但A组患者插管持续时间明显低于B组[(24.9±3.1)h vs(48.8±6.9)h,P<0.05]。A组患者相对于B组表现出更高的心动过缓发生率(57%vs 13%,P<0.05)。结论:作为治疗戒酒综合征的辅助用药,早期给予右美托咪定可显著降低ICU患者对苯二氮 类药物的需求。
- 房阁
- 关键词:酒精戒断综合征类药物
- 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性复苏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通过对早期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目标导向性治疗(EGDT)方案和常规治疗对比,观察患者90d内的治疗结局,探讨EGDT方案治疗的意义。方法:收集以我院为主的多家医院早期脓毒性休克患者1 00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EGDT组512例、常规治疗组489例。根据90d内全因病死率观察临床结局。结果:EGDT组死亡165例(32.2%),常规治疗组死亡163例(33.3%),相对危险度为0.97,P=0.9;EGDT组的绝对危险度降低了-1.1个百分点。包括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比例(EGDT组4%,常规治疗组6.3%,P=0.58),EGDT组与常规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在严格的EGDT指导下进行静脉应用抗菌药物,液体复苏,血流动力学监测管理不能改善预后。
- 宋根红房阁
-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
- 急性左心衰竭治疗中无创正压通气应用效果观察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观察急性左心衰竭治疗过程中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急性左心衰竭患者1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3例。两组均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解痉、镇静、鼻导管给氧、抗感染、纠正水电解紊乱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早期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治疗后7 d评价临床疗效,记录病情好转时间、再插管率、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及病死率,监测治疗前及治疗后2、24 h的Pa O2、Pa CO2、Sa O2、呼吸频率、心率,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2 h血浆钠尿肽(BNP)、肌钙蛋白T(Tn T)、乳酸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89%,对照组78.09%,P<0.05;观察组、对照组病情好转时间分别为(4.2±2.4)、(8.3±4.7)h,再插管率分别为5.65%、28.26%,有创机械通气时间(7.2±3.9)、(18.3±8.4)h,病死率分别为3.65%、17.28%,P均<0.05。两组治疗后2、24 h的Pa O2、Sa O2明显升高(P均<0.05),Pa CO2、呼吸频率、心率明显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2、24 h观察组Pa O2、Sa O2明显升高(P均<0.05),Pa CO2、呼吸频率、心率明显降低(P均<0.05)。治疗后两组血浆BNP、Tn T、乳酸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治疗后2 h观察组血浆BNP、Tn T、乳酸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早期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常规药物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可在短时间迅速改善患者严重低氧血症,快速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减轻心脏负荷,改善组织缺氧程度,提高临床有效率,减少再插管率及病死率。
- 房阁白智远赵静韩刚
-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急性左心衰竭钠尿肽肌钙蛋白T
- 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血管粘附蛋白-1及血浆多配体蛋白聚糖-1水平变化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研究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血管粘附蛋白-1(VAP-1)及血浆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0例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性休克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治疗前、后第1、3、5天血VAP-1及SDC-1水平变化,同时比较观察组生存患者和死亡患者入院第1天时血清VAP-1及血浆SDC-1水平差异及APACHEⅡ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5天血清VAP-1及血浆SDC-1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观察组血清VAP-1及血浆SDC-1水平在治疗后第1、3天升高,治疗后第5天明显低于第3天(均P<0.05);观察组中35例生存患者在入院第1天血清VAP-1、血浆SDC-1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15例死亡患者(均P<0.05)。结论:早期联合检测血VAP-1及SDC-1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 宋根红房阁
-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