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娟
- 作品数:22 被引量:130H指数:7
- 供职机构: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死亡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01~2013—12—3193例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28d预后分为死亡组(54例)和存活组(39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原发疾病构成比、科室来源、入院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II(APACHEII)评分及血流感染当日APACHEⅡ评分、入院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及血流感染当日SOFA评分、细菌耐药性、抗生素使用情况。以预后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影响预后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预测决定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血流感染当日APACHEII评分、SOFA评分均高于存活组[(27.1±8.2)分VS.(13.4±5.3)分,(11.8±4.7)分VS.(4.2±2.9)分;P均〈0.001)];胃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抑酸剂使用率、糖皮质激素使用率死亡组亦高于存活组(96.3%VS.76.9%;74.1%VS.41.0%;88.9%vs.66.7%;100.0%VS.92.3%;53.7%VS.12.8%;P均〈0.05);死亡组抗鲍曼不动杆菌抗生素开始治疗时间显著晚于存活组[(5.5±3.7)dVS.(2.5±1.6)d;P〈0.001)],而抗生素治疗持续时间显著小于存活组[(9.8±7.6)dvs.(22.9±13.4)d;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流感染当日APACHEII评分、抗鲍曼不动杆菌抗生素开始治疗时间及抗生素治疗持续时间为决定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OR分别为0.640、0.230及1.612,P均〈0.05)。结论侵入性操作和治疗会增加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的病死率,早期、及时、合理及持续的抗鲍曼不动杆菌药物治疗能够改善患者预后。
- 周文杰杨小娟王晓红杨晓军张小亚张珺刘勤富马希刚
-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预后因素
- 基于16SrDNA测序技术分析重症肺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被引量:23
- 2019年
- 目的用16SrDNA测序技术分析重症肺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特征.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12月住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医学科(ICU)16例重症肺炎患者入院2 d内自然排便或灌肠所得的粪便标本,以及10例健康体检者的粪便标本,采用16SrDNA测序技术对粪便菌群进行检测并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①对重症肺炎患者和健康者粪便样本进行16SrDNA测序共得到1015475条有效序列,样本序列平均有效长度为458.35 bp,总样本平均序列条数为39056.73条.②肠道菌群α多样性分析显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重症肺炎组患者肠道菌丰度指数Ace指数、Chao指数及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显著下降〔Ace指数:167.23(143.14,211.26)比227.71(214.53,247.05),Chao指数:152.38(138.09,182.54)比228.25(215.49,248.95),Shannon指数:2.37(1.68,2.89)比3.39(3.03,3.63),均P<0.01〕,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显著升高〔0.21(0.11,0.33)比0.07(0.06,0.12),P<0.01〕,提示重症肺炎患者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下降.③肠道菌群β多样性分析(采用主坐标分析)显示,健康对照组菌群结构相似度高,重症肺炎组菌群结构差异较大.Adonis分析显示,重症肺炎组与健康对照组菌群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R2=0.061,P=0.05).④门水平差异菌分析显示,重症肺炎组厚壁菌门比例较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27.36(18.12,39.28)%比52.25(38.36,63.82)%,P=0.02〕,而放线菌门、互养菌门和梭杆菌门的比例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加〔2.30(0.30,4.80)%比0.02(0.00,0.06)%,0.36(<0.01,0.57)%比<0.01(<0.01,<0.01)%,0.01(<0.01,0.08)%比<0.01(<0.01,<0.01)%,均P<0.05〕.⑤属水平差异菌分析显示,重症肺炎组有益共生菌属双歧杆菌属、瘤胃球菌属、假丁酸弧菌属、粪球菌属、毛螺菌属、普氏菌属比例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0.18(0.01,0.25)%比3.40(0.46,5.78)%,0.01(<0.01,0.29)%比2.26(0.84,4.86)%,0.01(<0.01,0.02)%比2.73(1.87,5.74)%,0.02(<
- 张小亚杨小娟张振祺雷萌萌张小彬王晓红杨晓军
- 关键词:重症肺炎肠道菌群肠道微生态
- 一种用于脓毒症中计算动态静息能量消耗值的方法
-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脓毒症中计算动态静息能量消耗值的方法包括: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LR;从数据库获取目标数据,所述目标数据包括:目标人群的身高、体重、性别以及温度信息;获取第一静息能量消耗值;将获得的所述目标数据进行预处...
- 杨晓军杨小娟
- 文献传递
- 间接测热法与HB公式法测定多发伤机械通气患者能量消耗的一致性研究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 评估间接测热法(IC)与HB公式法测定多发伤机械通气患者24 h能量消耗的差异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住院治疗的140例多发伤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IC法重复测量患者入ICU后1、3、5、7 d的24 h能量消耗,并以IC法测量的24 h能量消耗作为"金标准",计算出24 h公斤体重能量消耗.以IC法测量的第1天24 h能量消耗值与用HB公式法计算的24 h能量消耗预测值进行分析,用Bland-Altman法检测两种测量方法的一致性,用Pearson法分析两种测量方法的相关性并拟合线性方程.结果 用IC法重复测量患者1、3、5、7 d的24 h能量消耗共501次,各时间点间24 h能量消耗值(kJ/d :分别为8 163.1±1 599.4、8 221.1±1 694.7、8 445.8± 1 756.4、8 707.0±1 820.7,F=2.451,P=0.063)和24 h公斤体重能量消耗值(kJ·kg^-1·d^-1:120.5±18.9、121.4± 19.7、122.7±19.3、121.4±19.3,F=0.252,P=0.8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患者第1周能量代谢变化不明显.以第1天IC法测量的24 h能量消耗值〔(8 163.1±1 599.4)kJ/d〕与用HB公式法预测的24 h能量消耗值〔(6 568.8±782.0) kJ/d〕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间存在明显的偏倚,平均偏倚-(1 591.8±121.4)kJ/d,但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存在线性相关(r=0.439,P=0.000),使用一元回归拟合线性方程为:Y=2 270.5+0.897X (X为HB公式法预测的24 h能量消耗).结论 多发伤机械通气患者1周内能量代谢变化不明显;HB公式法明显低估了患者的24 h能量消耗,可以使用预测方程校正HB公式法以提高预测患者24 h能量消耗的准确性.
- 王丽娟赵兰菊杨小娟马希刚
- 关键词:多发伤机械通气能量消耗间接测热法
- 动态静息能量代谢测算指导脓毒症患者目标能量的对比研究
- 目的 探讨不同静息能量代谢方法指导脓毒症患者目标能量存在的差异,及不同目标能量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比研究方法,选择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2015 年1 月至2015 年10 月期间转入或新入重症监护病...
- 杨小娟
- 胃肠道手术后高乳酸血症对患者预后的评估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胃肠道术后高乳酸血症对预后的评估价值及胃肠道手术不同手术部位术后高乳酸血症发生情况。方法选择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实施胃肠道手术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216例患者,依据术后初始动脉血乳酸值分为:高乳酸血症组(Lac>2mmol·L-1,100例)和乳酸正常组(Lac≤2mmol·L-1,116例),记录并比较两组基线资料、预后相关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依据手术解剖部位,将纳入患者分为4组(食管组、胃组、十二指肠及小肠组、大肠组),比较各组间术后乳酸值的差异。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乳酸正常组比较,高乳酸血症组术后APACHE II评分、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28d死亡率均升高(P均<0.05);在预测28d死亡率方面,术后即刻乳酸值具有预测价值(AUC 0.851),其中动脉血乳酸值2.550 mmol·L-1预测28d死亡率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64.4%;不同手术部位患者术后乳酸值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χ2=11.032,P=0.012),其中大肠部位手术后较少发生高乳酸血症(P<0.05)。结论胃肠道术后患者高乳酸血症可作为评价预后的指标之一。手术部位影响术后高乳酸血症的发生。
- 杨小娟张珺张楠王晓红
- 关键词:高乳酸血症胃肠道手术预后
- 急性胰腺炎早期胰液细菌培养的特征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23年
- 背景与目的:急性胰腺炎(AP)病程中发生感染是导致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的主要因素,但是严重的感染相关并发症多表现在发病2周之后,疾病早期的体液细菌培养阳性率较低,使得早期的抗生素使用缺乏指导依据。盲目预防性用药可能面临真菌及耐药菌感染的风险,使病情雪上加霜。以往研究发现,在疾病早期已经存在细菌感染,肠道菌群通过各种途径迁移至胰腺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通过胰液细菌培养可能为疾病早期的抗生素使用提供参考依据,但目前相关的病原学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胰液细菌培养,寻找AP早期存在感染的证据,为AP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19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行胰液细菌培养的AP患者,记录并分析细菌培养的结果及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有156例患者被纳入研究,64例(41.03%)的胰液细菌培养阳性。共培养出94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菌(58.51%)最多,其次是革兰阳性菌(38.30%)和真菌(3.19%)。胆源性AP、高脂血症性AP和特发性AP的胰液细菌分布及构成比相似。胰液细菌培养阳性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APACHEⅡ评分及炎症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胰液细菌培养阴性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也明显长于胰液细菌培养阴性的患者(均P<0.05)。21例患者后期发生胰腺感染性坏死(IPN),其中19例早期胰液培养阳性,9例IPN患者进行了经皮穿刺引流,引流液培养与早期胰液培养结果一致率为100%(9/9)。在胰液细菌培养阳性患者中,非致病组的年龄明显大于致病组,并且非致病组胆源性AP占比也明显较大(均P<0.05)。在老年胆源性AP患者中,胰液培养阳性和阴性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炎症指标水平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AP早期胰液中的细菌主要为肠道菌群,且与患者病情相关,若能针对性用药可能对病情转归具有积极意义,但�
- 赵成思陈安宁白慧杨小娟杨晓军黄李雅姚维杰王佐正
- 关键词:胰腺炎胰液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胰液、胆汁中细菌、真菌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患者胰液、胆汁中细菌、真菌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接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下胰管支架置入治疗且同期行胆汁、胰液细菌培养的ABP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202例患者,其中男性102例,女性100例,年龄(54±16)岁。以是否发生胰腺感染将患者分为两组:胰腺感染组(n=20)和非胰腺感染组(n=182)。在76例胆汁细菌培养阳性患者中,将60例胰液细菌培养阳性者作为胰液培养阳性组,16例胰液培养阴性者作为胰液培养阴性组。对比患者培养出的细菌种类及分布、并发症、合并感染情况等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胰腺感染的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因素的评估价值。结果:共送检标本404份(胰液、胆汁各202份),其中152份(37.6%)培养阳性,152份阳性标本分离出菌株174株,革兰阴性菌96(55.2%)株,革兰阳性菌70(40.2%)株,真菌8(4.6%)株。与胰液培养阴性组相比,胰液培养阳性组患者的中性粒与淋巴细胞比值、发热持续时间、Balthazar CT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发生胰腺坏死、胰腺感染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风险均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胰腺感染组患者相比,胰腺感染组患者入院时的发热持续时间、禁食时间,以及合并SISR、胆汁培养阳性、胰液培养阳性和糖尿病者的比例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胰液培养阳性(OR=6.699,95%CI:1.159~38.725)和入院时糖尿病(OR=4.625,95%CI:1.304~16.394)是后期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胰液培养阳性和糖尿病两项指标联合预测患者后期胰腺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8,特异度为59.30%,灵敏度为90.00%。结论:ABP患者胰液与胆汁细菌培养结果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早期的胰液及�
- 赵成思姚维杰王佐正杨小娟杨晓军白慧黄李雅陈安宁
- 关键词:胰腺炎胰液胆汁细菌
- 血管外肺水指数监测在严重急性左心衰患者液体管理中的运用
- 目的 通过对严重急性左心衰心衰患者血管外肺水(extravascular lung water,EVLW)监测,对严重急性左心衰患者液体进行精确的管理,避免血管外肺水增加,改善心功能及呼吸功能.方法 选取23例严重急性左...
- 荆忻杨小娟杨少兵姚再先
- 呼吸间接测热法和HB系数法指导脓毒症患者目标能量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分别以呼吸间接测热法和HB系数法所得目标能量的营养支持对患者营养、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对比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10月期间于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且适宜营养支持并具备呼吸间接测热条件的脓毒症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的脓毒症患者分为呼吸间接测热组(30例),以呼吸间接测热所得静息能量消耗(REE)为目标能量给予营养支持;HB系数法组(30例),以HB系数法(Harris-Benedict公式×应激系数)计算所得REE为目标能量给予营养支持。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于营养支持第0、3、7、14天获得患者的营养及免疫相关指标,其中营养支持第0天患者的营养、免疫指标为其基础值,营养支持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营养及免疫指标同基础值差值为"Δ"。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支持第3天、第7天、第14天营养及免疫指标"Δ"间的差异。结果营养支持治疗3 d,呼吸间接测热组Δ白蛋白、Δ前白蛋白、Δ总T淋巴细胞、Δ辅助/诱导T细胞、ΔIgG较HB系数法组升高(P<0.05);营养支持治疗7 d,呼吸间接测热组Δ白蛋白、Δ总T淋巴细胞、ΔIgM较HB系数法组升高(P<0.05);营养支持治疗14 d呼吸间接测热组Δ转铁蛋白、Δ抑制/细胞毒T细胞、ΔIgG、ΔIgA、ΔC3、ΔC4均较HB系数法组升高(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营养支持2周内,以呼吸间接测热法指导目标能量的营养支持对患者营养及免疫改善程度更大,呼吸间接测热法更适合指导脓毒症患者的目标能量。
- 杨小娟张珺张珺王丽娟
- 关键词:脓毒症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