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婷婷
- 作品数:3 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残端神经瘤动物模型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2017年
- 背景残端神经瘤模型是研究截肢后疼痛(post-amputationpain,PAP)机制及其防治策略的重要工具,目前对该动物模型的构建缺乏统一的方法。目的探计残端神经瘤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建模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为有效建立模型提供参考,内容按照损伤神经的不同,对残端神经瘤的动物模型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趋向关于神经瘤模型的建立,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化疗法,但研究者可根据自身实验目的的不同选择适合的残端神经瘤模型。
- 田金阁于婷婷张昕杜冬萍
- 关键词:自噬现象动物模型
- 大鼠胫神经瘤移置模型的建立及其神经系统中神经营养素的表达变化
- 2017年
- 目的·建立大鼠胫神经瘤移置(TNT)模型,观察损伤神经水平及背根神经节(DRG)和脊髓内神经营养素(NTs)家族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外周神经损伤后NTs表达变化对神经瘤形成和疼痛相关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将大鼠胫神经横断并经皮下隧道移置在外踝上方皮下,建立TNT模型。于术后不同时间点应用Von Frey纤维丝测量神经瘤压痛和足底机械刺激反应阈值(PWT);实验终点处死大鼠,取损伤胫神经断端,Neurofi lament-200荧光标记神经纤维观察胫神经断端神经瘤形成情况。再次造模,并分别于第7、21、42、49日处死大鼠,取损伤侧胫神经、DRG和脊髓,ELISA检测胫神经和DRG中NGF和BDNF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中NGF和BDNF的表达变化。结果·术后第7日,神经瘤压痛反应频率和评分显著升高;术后第3日,足底外侧缘PWT开始降低且神经瘤压痛和足底外侧机械痛持续整个实验周期;但足底中部PWT无明显变化。胫神经免疫荧光染色表明损伤神经断端神经瘤形成。ELISA检测结果显示:胫神经内NGF表达增加,BDNF在术后第7、21日表达升高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DRG内NGF在术后第7、21日表达升高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BDNF在术后第7日表达升高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在脊髓水平,在术后不同时间点NGF和BDNF的表达均升高并持续整个实验周期。结论·TNT可导致大鼠损伤神经断端神经瘤形成及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瘤压痛和足底机械痛觉高敏),其发生和发展过程可能与NGF和BDNF有关。
- 田金阁于婷婷张昕杜冬萍
- 关键词:神经营养素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与病理性疼痛相关的微RNA部分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5年
-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程度且个体差异很大。按照疼痛发生的原因,可将疼痛分为生理性疼痛和病理性疼痛。生理性疼痛因刺激的存在而存在,并随刺激的消失而迅速消失,因此作为一种天然的防御机制使个体免受潜在的危害,对机体具有保护和预警作用。病理性疼痛则会使损伤的周期延长而干扰正常的生活和劳动,使患者的生存质量下降,因此需要临床干预。
- 于婷婷张昕杜冬萍
- 关键词:病理性疼痛微RNA情感体验主观感觉疼痛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