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金

作品数:9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西医结合科研计划课题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康复
  • 3篇功能磁共振
  • 3篇磁共振
  • 2篇等速训练
  • 2篇腰椎
  • 2篇腰椎间盘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椎间盘
  • 2篇椎间盘突出
  • 2篇卒中
  • 2篇疗法
  • 2篇脑卒中
  • 2篇计算机辅助训...
  • 2篇成像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等速肌力
  • 1篇等速肌力测试
  • 1篇等速肌力训练
  • 1篇顿抑
  • 1篇多裂肌

机构

  • 8篇天津市人民医...
  • 3篇昆明医科大学
  • 2篇天津中医药大...
  • 2篇天津体育学院
  • 1篇河北工业大学
  • 1篇天津市环湖医...
  • 1篇天津市北辰医...

作者

  • 9篇陈金
  • 5篇杜金刚
  • 3篇王静
  • 2篇敖丽娟
  • 2篇王文龙
  • 2篇张颖
  • 2篇王勇军
  • 2篇陈素莲
  • 2篇杨菲菲
  • 2篇李咏梅
  • 1篇孙长城
  • 1篇金书晓
  • 1篇于斌
  • 1篇石志鸿
  • 1篇赵建国
  • 1篇王春芳
  • 1篇王莹莹

传媒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中国康复
  • 1篇针灸临床杂志
  • 1篇计算机应用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穴位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尿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观察穴位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外伤后SCI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采用单纯膀胱功能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穴位刺激治疗,具体包括针刺治疗、艾灸治疗及电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及治疗6个月后进行尿动力学检查、肾功能评定、尿路感染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压力、残余尿量、尿素氮水平、血肌酐水平、肾功能受损情况、尿路感染情况、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及6个月后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压力、残余尿量、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最大逼尿肌压力[(42±17)cmH2O]、残余尿量[(63±27)ml]、BI评分[(74±22)分]较组内治疗3个月后最大逼尿肌压力[(65±19)cmH2O]、残余尿量[(81±26)ml]、BI评分[(65±20)分]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BI评分[(71±25)分]高于组内治疗3个月后BI评分[(62±24)分](19〈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除BI评分外,剩余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除膀胱容量、BI评分外,剩余指标均较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优异(P〈0.05)。治疗前,患者均采用尿管导尿。治疗后,研究组反射性排尿、叩击排尿、腹压排尿人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能够显著改善外伤后SCI患者的尿流动力学,减少患者肾功能损伤及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
张颖苏严慧金书晓陈金王静杜金刚
关键词:穴位刺激尿流动力学膀胱功能脊髓损伤
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肌力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下肢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加悬吊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患侧下肢等速肌力训练(膝关节)。两组均治疗4周,每周5 d,每天1次。比较治疗前后日本矫形外科协会下腰痛(JOA)评分、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和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分,并观察双下肢屈伸肌最大峰力矩值(PT)、屈伸肌相对峰力矩[PT/体质量(BW)]和屈伸肌峰力矩比值(F/E)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JOA,ODI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患侧下肢膝关节屈PT、伸PT、屈PT/BW、伸PT/BW均较健侧明显下降;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患侧肌力仍明显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侧下肢屈PT、屈PT/BW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侧屈PT、屈PT/BW、伸PT/BW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悬吊运动疗法不仅能明显缓解LDH患者腰腿疼痛症状,提高其功能,更能明显增加患侧下肢肌力恢复。
丁晓晶陈金王勇军王文龙周宇赵健杜金刚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速训练悬吊运动疗法等速肌力测试
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的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构建
2021年
针对骨折治疗中传统复位方法(手法复位、牵引复位、手术复位)存在的二次损伤、肌能失调、患肢僵硬、破坏血运及术后矫正动态性能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人-机-物融合的信息物理系统(CPHS)用于指导机器人的复位动作。首先,从CPHS的数字孪生、信息感知、系统集成、手术流程、模拟复位等方面论证了并联机器人信息物理系统的构成,将机器人的高定位精度及可重复性与微创方法有效结合,从而指导医生完成仿真规划及术中监控等一系列操作;其次,根据临床骨折复位过程,在机器人操作下对5组不同骨折姿态的模拟骨折病例进行了复位实验;最后,计算出每组实验复位后的移位残余及角度误差,并与传统复位方法的相应数据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CPHS骨折复位机器人相较于传统复位方法,在骨折复位过程和患者术后康复上均有着明显的优势。
傅卓鑫孙昊陈建文郭悦陈金
关键词:信息物理融合系统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腰椎多裂肌肌纤维变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健侧和患侧腰椎椎旁多裂肌形态及纤维类型的差异,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对腰椎多裂肌肌纤维的影响。方法选取需腰椎手术的单侧病灶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5例,于术中取其L4~L5、L5~S1水平双侧椎旁多裂肌,冷冻组织后切片,然后行改良肌球蛋白三磷酸腺苷酶(ATP)组织化学染色。采用显微镜观察切片中心和4个周边视野,共5个视野,计数5个视野内I、II型肌纤维的数目,并采用显微镜刻度尺随机测量20条I型肌纤维和20条II型肌纤维的直径,取其平均值为肌纤维的最小直径。结果5个视野下,患侧I型肌纤维个数为60个,健侧I型肌纤维个数57个,两侧的I型肌纤维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II型肌纤维个数为39个,健侧II型肌纤维个数40个,2侧的II型肌纤维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微镜刻度尺测量,患侧I型肌纤维和II型肌纤维的最小直径均显著低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患侧椎旁多裂肌的I型肌纤维和II型肌纤维的最小直径均显著低于健侧,即患侧与健侧多裂肌的组织学特性不同,均发生了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改变。
陈金石志鸿于斌王文龙张颖杜金刚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在计算机辅助的上肢功能训练治疗脑梗死上肢偏瘫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训练上肢对脑可塑性的可能作用。方法: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10例,均进行计算机辅助训练,治疗前后采用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Fulg-Meyer上肢评定(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及患者屈伸腕关节时进行功能核磁共振扫描(fMRI)。结果:治疗6周后,10例患侧的上肢功能评定FTHUE-HK、FM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后患侧上肢功能评定变化明显提高(P<0.05)。fMRI扫描示:患者健侧手运动脑功能激活区主要位于对侧初级运动皮质区(SMC)及同侧小脑,患者健手在康复训练后脑激活区增多,包括对侧SMC区及同侧小脑、部分边缘系统;患者治疗前患侧手运动激活区分布广泛,而对侧SMC激活减少,同侧SMC激活增多,另主要还见辅助运动区激活增多;治疗后可见双侧SMC及辅助运动区激活,对侧SMC激活较治疗前增多,另主要还见对侧顶上小叶激活增多。结论:计算机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诱发大脑皮质功能重塑是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金敖丽娟杨菲菲李咏梅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功能磁共振
经皮低频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抑郁事件相关电位的观察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经皮低频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抑郁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抑郁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经皮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对照组20例,只进行康复宣教。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进行康复宣教,每周3次,共2周;治疗前、后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HAMD)、P300来观察组内、组间差异。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组内及组间HAMD评分明显降低,P300潜伏期(缩短)、波幅(增大)差异均具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明显。结论:低频穴位电刺激、康复宣教两种方法对脑卒中后抑郁都有改善,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康复宣教疗效更好,P300评定相对更客观。但样本量小,疗效和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王勇军陈素莲王春芳孙长城陈金杜金刚王静赵建国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康复宣教
计算机辅助的上肢功能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康复疗效评估
[目的]计算机辅助技术是一种新的康复训练技术,但是,它如何诱导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目前还不清除,本研究探讨计算机辅助训练上肢对脑可塑性的可能作用。 [方法]于2007年11月—2008年6月,选择12名正常志愿者(对照组)...
陈金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计算机辅助训练功能磁共振康复
文献传递
等速训练结合作业疗法对偏瘫侧上肢功能的康复效果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观察等速训练结合作业疗法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2组均进行常规作业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等速运动训练。治疗前后采用上肢Fugl-Meyer量表(FMA)和Brunnstrom分级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上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上肢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达Ⅲ期及以上者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等速训练结合作业疗法可作为偏瘫患者上肢训练的有效方法,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帮助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王勇军陈素莲王莹莹陈金王静杜金刚
关键词:偏瘫上肢功能等速训练作业疗法
计算机辅助上肢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与正常人脑可塑性影响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对比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训练上肢对脑卒中患者与正常人脑可塑性的可能作用。方法:对5名正常志愿者(对照组)及5例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实验组)进行6周的计算机辅助训练,每周训练5次,在训练前、训练后分别在受试者屈伸左右腕关节时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并对实验组进行Fulg-Meyer上肢功能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定。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运动左侧腕关节时,激活脑区主要在左额中央前回(同侧的感觉运动皮质区);治疗后,运动左侧腕关节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激活脑区在同侧感觉运动皮质区,但激活强度及体素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降低。治疗前,运动右腕关节时,两者的激活脑区的部位相似,均在对侧的SMC区及同侧的小脑,但激活强度和体素较对照组小;治疗后,运动右腕关节时,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计算机辅助训练可诱导出大脑皮质功能区的重组与代偿,使其趋向正常化。
陈金敖丽娟杨菲菲李咏梅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训练功能磁共振神经可塑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