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雄

作品数:10 被引量:129H指数:5
供职机构:华东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政治法律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秸秆禁烧
  • 3篇禁烧
  • 2篇行动逻辑
  • 2篇人类学
  • 2篇自治
  • 2篇乡村
  • 2篇逻辑
  • 2篇逻辑与
  • 2篇科层组织
  • 2篇村民
  • 2篇村民自治
  • 1篇党政
  • 1篇新媒介
  • 1篇拥挤
  • 1篇政党
  • 1篇政党下乡
  • 1篇政绩
  • 1篇政治
  • 1篇政治权威
  • 1篇执政

机构

  • 9篇华东理工大学
  • 3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田雄
  • 2篇王伯承
  • 2篇郑家昊
  • 2篇曹锦清
  • 1篇郑家昊

传媒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现代城市研究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公共管理学报
  • 1篇社会建设
  • 1篇中国研究

年份

  • 2篇2017
  • 6篇2016
  • 1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虚置与重构:村民自治的主体缺失与制度干预——以苏北黄江县为例被引量:24
2015年
文章在以县域为分析单元的基础上认为,在城乡差距现状尚未根本扭转的现实下,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出导致农村基层组织出现了"虚置"状态。村干部权力来源合法性缺失,权力日常运作缺乏农民的有效监督,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缺乏农民有效参与。以村民自治制度为支撑的农村治理体制与变动的农村社会不相适应,村民自治制度文本与日常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张力。在村民自治研究热潮冷却之后,重新回顾和反思这一制度,犹未过时。文章提出,国家制度设置应与转型期农村社会基础相适应,以政党下乡和干部下乡为主要途径,实现村干部专职化,强化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力度和国家基层治理能力,有着强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田雄
关键词:村民自治国家干预政党下乡
单边委托与模糊治理:基于乡村社会的混合关系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当前,乡村社会利益主体之间关系呈现出复杂多变而非理性合作的态势。其中,县乡干部与村干部形成"共事与共谋"关系,村干部与村民形成"支持、互利、冷漠和反对"等四种关系。乡村利益主体之间多种混合关系形成的原因在于村级组织"半国家半社会""半控制半自主",以及村干部"半干部半农民"的模糊特征,这使村干部能在不同的场景和规则之间自主切换角色。这些混合关系、模糊特征和角色切换正是因为国家在乡村社会采取的公共权力单边委托和"模糊治理术"而形成的。事实上国家已认识到了村民自治制度的缺陷和农村基层"小官巨腐"的严重性,然而,并未进行相关制度的重构,这不但与国家治理的有效性目标相矛盾,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单边委托和"模糊治理术"的运用,形成了制度的非良性循环。
田雄王伯承
关键词:村民自治
被裹挟的国家:基层治理的行动逻辑与乡村自主——以黄江县“秸秆禁烧”事件为例被引量:44
2016年
为深化国家基层治理过程中的官僚组织运作方式,以及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关系研究,本文融合"国家人类学"视角和"制度与生活"视角,以黄江县"秸秆禁烧"事件为案例,分析了基层官僚组织的内部动员及政策实施过程,力争弥补以往研究中忽视民众反作用力对官僚组织治理方式影响的不足。研究发现,国家希望通过官僚组织体系的"运动式治理"要求民众执行上级命令,实施秸秆禁烧政策,进而要求农民行为与国家目标保持一致,但国家治理逻辑与基层干部及农民的行动逻辑并非完全一致,导致了国家基层治理低效和"被裹挟的国家"状态的形成。型塑"被裹挟的国家"的原因既来自乡村社会的自主性,也与国家治理体系自身改革迟滞密切相关。由此,在社会复杂性增强的情势下,基层官僚组织体系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去不断调适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以提升基层治理成效。
田雄郑家昊
关键词:民众行动逻辑
“事件团结”与村庄生活共同体再造--基于一起乡村事件的实证分析被引量:31
2016年
村庄共同体在承载生态多样性,维系乡村社会秩序,弥补国家基层治理不足等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乡村人口分化和流动的背景下,以自然村为单位的村庄既不是滕尼斯式的村庄共同体,也不是原子化状态,而是呈现出介于二者之间,但趋向原子化的一种状态。文章通过个案研究发现,村庄精英借助村庄差序格局关系的内部社会资源和自身具备的外部资源,以行动干预方式,塑造并发起具有共同情感的符号和集体认同的村庄事件,发挥新媒介对村庄资源的整合功能,弥补国家基层组织应有的利益分配和社会治理功能,使"事件团结"再造村庄生活共同体和推进乡村建设具有可行性。但也应看到,村庄生活共同体再造还需国家有条件的制度干预,最终实现村庄集体利益的公正分配,这是推进乡村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基础。
田雄曹锦清
关键词:村庄精英新媒介
“被裹挟的国家”与基层治理困境被引量:2
2016年
中国30多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使GDP增长成了衡量地方领导政绩的主要指标,这种"晋升锦标赛"模式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地方领导的积极性,但也使一些地方付出了极大的生态成本。而大气污染成了最直观、最显著的民生问题,如何应对生态危机成为执政党推进国家治理的重大目标之一。与此同时,随着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原本用作燃料饲料的秸秆如今却被农民原地焚烧,产生大量烟雾。为此。
田雄郑家昊
关键词:生态成本政治权威秸秆禁烧官僚体系秸秆焚烧执政环境
县域科层组织规则与农村网格化管理悖论--以长三角北翼江县为例被引量:15
2016年
撤村并组后,村庄社会和地理空间扩张,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增多,而村干部数量却同步减少,国家主导的农村网格化管理手段试图解决人少事多的问题,从而达到管控全方位、服务精细化的目的。但从县域基层实际来看,农村网格化管理并未有效整合科层组织之间分割的资源和降低基层治理成本,存在着"准村干部"式的参与和科层组织转嫁行政任务相促进的悖论。这种悖论形成的逻辑是科层组织除了GDP增长的政绩目标之外,还有非经济增长的政绩目标追求。为此,他们把城市网格化管理方式简单复制到农村地区,且以管控为实质目的,使村级组织承担了更多自上而下的行政任务,最终产生"行政吸纳社会"现象,导致网格化管理目标与手段偏离、科层组织价值取向与民众实际需求之间出现错位等后果。
田雄曹锦清
关键词:社会空间网格化管理
基层治理的行动逻辑与乡村自主——以黄江县“秸秆禁烧”事件为例被引量:1
2017年
国家非常态化的"运动式治理"研究未能将社会的因素作为分析重点,国家常态化的治理结构与治理方式特征与民众的关系探讨也较为宏观。本文将"国家人类学"视角和"制度与生活"视角相结合,通过秸秆禁烧事件来探讨国家与乡村社会当前呈现的关系特征,试图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在国家与社会重叠领域的乡村,国家仍希望通过官僚组织体系常态化的"运动式治理"来组织动员基层干部执行上级命令,进而要求农民行为与国家目标保持一致,但国家治理逻辑与基层干部以及农民行动逻辑并非完全一致,其结果是形成了治理"内卷化"。这种"内卷化"和目标差异化源于乡村社会的自主性,导致其与国家产生博弈,进而使国家有着不同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这种"被裹挟"的状态与国家自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改革迟滞密切相关。
田雄郑家昊
关键词:基层干部行动逻辑博弈
集体欢腾与大型集群活动踩踏风险——以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件为例被引量:4
2016年
现代风险弥漫的社会如何整合,这是社会秩序何以可能的时代发问。在传统社会,涂尔干提出了"集体欢腾"的概念,意指在集体意识的凝合下,社会秩序得以形成。然而,"集体欢腾"行动在风险社会背景下的逻辑路向却是:随着个体化意识的增强和社会成员自主性的提高,社会个体在脱离了传统社会形式庇护的情势下,集体欢腾被置于一种"悬浮"的状态,原有的社会秩序不复存在,集体欢腾进而演变为一触即发的社会风险。回顾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我们在反思制度缺失的同时,更应注意到个体化带来的社会失序问题。而现代性语境中新型社会共同体的重建,或许能够实现风险处境中"失范"的个体重新纳入社会秩序的可能。
王伯承田雄
关键词:社会秩序个体化风险社会社会失序
经济发展主义:县域党政科层组织的行为方式研究--以东部地区沧浪县为例
田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