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华
- 作品数:19 被引量:67H指数:5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技专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免疫表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抑癌基因TP53缺失分析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表型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1ymphoma,DLBCL)抑癌基因TP53缺失情况的差异。方法根据淋巴瘤细胞免疫标志物CD10、Bcl-6及MUM-1的表达情况,将57例DLBCL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分为GCB(生发中心样B细胞)与non-GCB(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淋巴瘤两类,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GCB与non-GCB类中TP53缺失情况。结果 24例GCB类中有4例(16.7%)TP53缺失,33例non-GCB类中有14例(42.4%)TP53缺失。二者TP53缺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on-GCB类患者TP53缺失发生率较高,TP53缺失是non-GCB类预后差的可能原因之一。FISH可以快速、准确、灵敏地检测出TP53的缺失。
- 姚玉华史伟峰戴丽曹祥山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荧光原位杂交
- 葡萄球菌对糖肽类抗生素敏感性的调查被引量:13
- 2003年
- 史伟峰王玉月姚玉华何彩珍沈丽
- 关键词:葡萄球菌糖肽类抗生素药物敏感性替考拉宁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3q14缺失的基因检测
- 2010年
- 目的研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13q14缺失的情况。方法运用位于13q14的序列特异性DNA探针RB1、D13S319、D13S25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技术对26例初发的B细胞CLL患者进行染色体13q14的检测。结果 26例B-CLL中14例(53.8%)有13q14缺失,阳性细胞率为30.0%~90.0%,其中RB1缺失2例(7.7%),D13S319缺失11例(42.3%),D13S25缺失13(50.0%);RB1、D13S319、D13S25同时缺失2例,D13S319、D13S25同时缺失有8例(30.7%)。结论 CLL患者13q14缺失区域是不恒定的。
- 王志林姚玉华曹祥山钱新瑜
- 关键词:荧光原位杂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3Q14缺失
- 检测多发性骨髓瘤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的两种方法比较分析
- 2017年
-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浆细胞单克隆恶性增殖性血液肿瘤, 有贫血、 肾功能受损、 M蛋白、 骨骼破坏等临床症状.MM自然病程差异较大, 治疗预后高度异质性. 目前国际上已提出MM的危险分层体系并根据该体系进行分层治疗, MM分子细胞遗传学是危险分层的主要依据.
- 姚丽娜姚玉华顾建文
- 关键词:分子细胞遗传学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异常肾功能受损
- 持续高产AmpC酶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8
- 2005年
- 目的调查持续高产AmpC酶在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中的携带率和流行趋势。方法用头孢西丁药敏纸片法(K-B法)和头孢西丁三维试验作AmpC酶的筛选、确证试验,对AmpC酶阳性者进行质粒接合试验。结果11种抗生素中亚胺培南的抗菌活性最强,耐药率仅为1.1%。头孢西丁纸片筛选法阳性率为84.4%,三维试验阳性率为32.2%。与三维试验相比,纸片筛选法总的假阳性率为54.4%,两种方法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01)。AmpC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AmpC酶+ESBLs阳性率分别为24.4%、54.4%和7.8%,其中以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阳性率最高,达33.3%。大肠埃希菌ESBLs阳性率最高,达70.0%。29株AmpC酶阳性菌中,5株耐药质粒转移成功。结论AmpC酶可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但以染色体介导为主。头孢西丁三维试验可准确检出持续高产AmpC酶,对指导临床用药有积极意义。
- 姚玉华史伟峰王玉月赵艳
- 关键词:AMPC酶头孢西丁持续高产AMPC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染色体介导头孢西丁
- 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假阳性分析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探讨血清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特异性抗体检测的价值及其临床应用。方法采集2020年3月17日至4月20日入院患者4 825例血液标本。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SARS-CoV-2 Ig M和Ig G抗体,荧光定量PCR检测抗体阳性患者咽拭子标本核酸。结果 4 825例血清标本中11例SARS-CoV-2 Ig M阳性,111例SARS-CoV-2 Ig G抗体阳性,经SARS-CoV-2核酸检测、CT检查及流行病学特点判为假阳性,Ig M和Ig G抗体总的假阳性率分别为0.23%(11/4 825)、2.30%(111/4 825)。1 471例<50岁患者中Ig G抗体假阳性率为0.75%(11/1 471),3 354例>50岁患者中Ig G抗体假阳性率为2.98%(100/3 35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11例Ig G假阳性病例中,以肿瘤(57.66%)、血液病(10.81%)等患者居多。结论SARS-CoV-2 Ig M和Ig G抗体检测存在较高的假阳性,须与核酸检测协同使用,并不适用于复工复产复学人群或一般人群筛查。
- 巢蓓范小杰姚玉华周寅史梅彭阳周围马锦洪史伟峰
-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假阳性
- EV71感染横纹肌肉瘤细胞与MAPK信号通路分子基因差异表达的相关性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横纹肌肉瘤(RD)细胞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RK)信号通路分子的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按感染复数(MOI)=5的病毒量感染RD细胞,用台盼蓝染色观察不同时间的细胞存活率,annexin V-FITC/PI染色法检测凋亡细胞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感染后不同时间细胞因子(IL-4、IL-10和TNF-α)水平变化,PCR芯片技术检测感染后8 h和12 h MAP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台盼蓝染色结果显示,RD细胞存活率随EV71感染时间延长明显下降,感染组IL-4、IL-10和TNF-α浓度随感染时间延长明显增加,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V71感染RD细胞8 h时,88种MAPK相关基因中,FOS、JUN分别上调3.34和3.19倍,而IL-1A、IL-1B、MAP2K3、IRAK1、NGF、IL-4、MAP3K1、MAP3K10、MAP3K11、MAP3K14、MAPK3下调2~5倍。EV71感染RD细胞20 h时,ELK1、FGF1、FOS、JUN、IRAK1、NGF、IL4、MAP3K1、MAP3K10、MAP3K11、MAP3K14、MAPK3、PIK3CG、STAT1和TNF明显上调。结论 EV71感染激活RD细胞MAPK信号通路,产生炎症细胞因子,与细胞凋亡有关。
- 侯学伶李祥彭宏君史梅姜庆波刘息平季云姚玉华何彩珍史伟峰
- 关键词:肠道病毒71型横纹肌肉瘤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 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为了解本院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ESBL s菌株的分布及耐药特点 ,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用 KB法检测了2 84株克雷伯菌、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等的 ESBL s,并对其耐药性进行了检测。结果 :ESBLs总阳性率为 35 .2 % ,以 ICU病房最高 ,其次为呼吸科 ,产 ESBL s菌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 86.1%~ 94.0 % ,明显高于非 ESBL s菌 ( P<0 .0 1) ,所有菌株均对亚胺培南敏感。结论 :合理使用抗生素特别是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 ESBL s菌引起的感染 ,应用亚胺培南、头霉素类、含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或其他药敏试验敏感的抗生素。
- 王玉月史伟峰姚玉华周寅
- 关键词: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性菌株分布药敏试验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分类与c-MYC重排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免疫表型分类与c-MYC重排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淋巴瘤细胞免疫标志物CD10、B细胞淋巴瘤原癌基因-6(BCL-6)及多发性骨髓瘤原癌基因-1(MUM-1)的表达情况,将46例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与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2类,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GCB类与non-GCB类中c-MYC重排情况。结果 46例标本中共有4例(8.7%)发生c-MYC重排,其中20例GCB类中发现4例(20.0%)c-MYC重排,而26例non-GCB类中未发现c-MYC重排。GCB类和non-GCB类中c-MYC重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B类DLBCL患者c-MYC重排发生率较高,c-MYC重排是一部分GCB类DLBCL预后差的原因。FISH技术能快速、准确、灵敏地检测出c-MYC重排。
- 王志林姚玉华李桑孙冠星
-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荧光原位杂交
-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的研究被引量:15
- 2005年
- 目的调查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特点及β-内酰胺酶基因类型.方法用Phoenix-100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头孢噻肟等6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用PCR法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并对耐药基因测序分析.结果247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耐药率仅为3.2%和4.1%,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其余14种抗生素耐药率为31.9%~67.2%.20株多重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中17株具TEM基因,任选3株经DNA测序为TEM-1型基因,与GeneBank(χ 54604)比较,共有4处同义突变.未检出SHV、OXA、CTX-M、PER和VEB型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除与TEM型耐药基因有关外,可能还与其他耐药机制有关.
- 史伟峰姜建平姚玉华
-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TEM-1型琼脂稀释法基因类型美洛培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