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内镜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翼管
  • 1篇翼腭窝
  • 1篇入路
  • 1篇枢椎
  • 1篇鞘管
  • 1篇寰枢
  • 1篇寰枢椎
  • 1篇寰椎
  • 1篇内镜检
  • 1篇内镜检查
  • 1篇解剖学
  • 1篇经口
  • 1篇经口入路
  • 1篇镜检
  • 1篇鼻内
  • 1篇鼻内镜
  • 1篇鼻内镜检查

机构

  • 2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卢永田
  • 2篇谢畅
  • 1篇颜滨
  • 1篇孙焕吉
  • 1篇孟庆国
  • 1篇伍小六
  • 1篇张宝莹

传媒

  • 2篇山东大学耳鼻...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腭鞘管后部的浅沟:定位腭鞘管的解剖标记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腭鞘管后部的浅沟(以下简称后沟)在翼腭窝入路内镜手术及翼腭窝区域横断面CT中定位腭鞘管的解剖标记作用。方法选取20例颅骨标本,将探针置入腭鞘管以明确该管。在多层螺旋CT(MSCT)上观测腭鞘管及后沟并测量数据,并与传统方法定位腭鞘管的正确率比较。内镜下解剖颅骨和尸头的腭鞘管及后沟,进一步显示后沟的解剖标记作用。结果颅骨后沟的出现率为100%(40/40),腭鞘管后口附近为半管状,较浅者26侧,较深者14侧;前后外观呈细管状24侧,长椭圆形凹陷状16侧。影像学上腭鞘管与硬腭的夹角为(53.14±5.48)°,后沟与硬腭的夹角为(20.93±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沟法对腭鞘管的定位准确率高于传统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解剖、颅骨CT图像、CT横断面上两种定位腭鞘管方法对比显示了腭鞘管与后沟的解剖关系,提示后沟在经鼻翼腭窝入路内镜手术及翼腭窝区域横断面CT中帮助定位腭鞘管的优越性和解剖标记作用。
孟庆国卢永田伍小六李建兴孙焕吉张宝莹谢畅
关键词:翼管翼腭窝鼻内镜检查多层螺旋CT
内镜经口入路寰枢椎解剖及临床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通过内镜经口入路研究寰枢椎解剖,探索寰枢椎腹侧病灶清除、减压及临床内固定应用可行性。方法在5具完整灌注尸头标本上行内镜模拟手术,并行寰枢椎CT测量。结果 1内镜经口可显露寰枢椎腹侧,包括:寰椎、枢椎椎体,寰椎前弓、侧块,齿突及两侧椎动脉;2上方常规可显露至寰椎前弓上缘或斜坡下部,下方可显露至C2/3椎间盘或C3椎体上部,两侧安全边界可界定:上方为寰枢侧块关节外缘,下方为枢椎体外缘。3 CT数据测量结果示:寰椎前弓长度(19.5±2.8)mm、寰椎前结节厚度(8.0±0.4)mm、寰椎侧块横径(左)(12.7±2.3)mm、寰椎侧块横径(右)(12.7±1.6)mm、寰椎侧块矢状径(左)(15.0±2.5)mm、寰椎侧块矢状径(右)(15.3±1.4)mm、寰椎横突孔内侧间距(47.2±1.6)mm、寰椎横突孔外侧间距(60.4±1.4)mm、齿突后倾角(10.2±1.3)°、枢椎横突孔内侧间距(29.2±1.7)mm、枢椎横突孔外侧间距(44.3±1.6)mm。结论内镜经口寰枢椎手术入路简单、视野清晰、操作方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符合当前临床发展趋势。
谢畅颜滨李建兴卢永田
关键词:寰椎枢椎解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