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邢佩

作品数:18 被引量:101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市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气候
  • 5篇气象
  • 4篇城市
  • 3篇小冰期
  • 3篇冰期
  • 3篇城市规划
  • 2篇地表
  • 2篇日数
  • 2篇通风
  • 2篇气温
  • 2篇重污染
  • 2篇污染
  • 2篇精细化
  • 2篇高温热浪
  • 1篇地表气温
  • 1篇冬季气温
  • 1篇有效积温
  • 1篇元数据
  • 1篇云杉
  • 1篇设计技术

机构

  • 17篇北京市气候中...
  • 3篇京津冀环境气...
  • 3篇北京城市气象...
  • 2篇清华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上海市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北...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北京市城市规...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京市气象探...

作者

  • 18篇邢佩
  • 14篇杜吴鹏
  • 14篇党冰
  • 9篇杨若子
  • 8篇房小怡
  • 8篇程宸
  • 5篇刘勇洪
  • 5篇张硕
  • 4篇轩春怡
  • 1篇黄弘
  • 1篇高云
  • 1篇赵宗慈
  • 1篇栾庆祖
  • 1篇高燕虎
  • 1篇黄建斌
  • 1篇段建平
  • 1篇郭文利
  • 1篇郭伟
  • 1篇罗勇
  • 1篇张学珍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地理科学
  • 1篇气象
  • 1篇气象科技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沙漠与绿洲气...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地理科学研究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面向适应的精细化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气象评估技术研究及应用
杜吴鹏房小怡刘勇洪程宸党冰邢佩王昕媱张硕黄宏涛杨若子
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大量的人工建筑代替了原有的自然下垫面,造成了城市局地气候的显著变化,其中近地层风场的变化是城市化影响局地气候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物的存在增加了城市下垫面的粗糙度,降低了城市街区内部的空气流通效率,...
关键词:
关键词:城市热岛效应
基于模态逼近的EOF重构算法重建公元1250年以来北半球地表气温空间格局被引量:6
2015年
随着气候场重建数据在揭示气候动力机制以及与数值模式模拟相结合等方面的应用,它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因此,关于空间格局重建方法的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气候场重建方法,即模态逼近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该方法利用代用资料与器测资料不同空间模态之间的协调性,采用模态逐次逼近,从而实现对过去无器测资料覆盖的气候场的重建.基于该方法,本文利用549个树轮序列重建了北半球(22.5°N以北)公元1250年以来的地表气温空间场.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设计了多组验证试验,结果均表明该重建方法能够较好的再现器测数据的年代际尺度变率特征.最终重建结果表明,与已有研究结果相比,该方法重建出的北半球小冰期(1400~1700年)平均气候状态的空间格局特征与基于多组气候模式集合平均在该时段的模拟结果更为接近.另外,为体现重建结果对外强迫的响应特征,本文比较了在不同强度(强、中等、弱)典型火山年的空间格局差异,发现高纬度地区对火山外强迫相比于中低纬地区更加敏感,这与已有的基于数值模式模拟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综合以上讨论,证明了该方法在气候场重建方面的有效性和应用潜力.
邢佩陈欣田沁花罗勇赵宗慈黄建斌
关键词:北半球EOF小冰期
1961—2017年华北地区温度相关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特征分析
2023年
利用华北地区85个气象站1961—2017年地面均一化日值资料,统计分析了华北地区年平均最高(低)气温、极端最低气温、高温热浪以及寒潮、霜冻等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年平均最低气温升温速率(0.45℃/10 a)高于最高气温升温速率(0.27℃/10 a),气温日较差以0.18℃/10 a的速率减小。最高气温在内蒙古中部及北部部分地区和山西中南部地区的增加趋势相对更大,最低气温在内蒙古大部、山西东北部、河北中部和京津地区的增温更明显。(2)年平均高温热浪日数呈明显增加的趋势(0.44 d/10 a),20世纪90年代之后尤为明显。高温热浪日数的大值区集中在华北南部和西部;除河北南部部分地区趋势值为负外,华北大部分地区高温热浪日数呈增加趋势。(3)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0.53℃/10 a),冷夜天数显著下降(-4.7 d/10 a),暖夜天数显著上升(3.8 d/10 a),冷日天数呈下降趋势(-2.4 d/10 a)。年平均寒潮频次显著减少(-0.5次/10 a),呈“北部多、南部少”的空间分布。平均霜冻日数以3.5 d/10 a的速率减少,20世纪80年代之后尤为明显;除山西西北部和内蒙古东南部个别地区外,华北大部分地区霜冻日数呈减少趋势。(4)不同分区的对比结果显示,天津对气候暖化响应最敏感,其次是内蒙古西部;山西最不敏感(尤其是对低温相关要素指标),其次是河北(尤其是对高温相关要素指标)。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华北地区温度相关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的区域性特征。
邢佩杨若子杜吴鹏轩春怡党冰熊飞麟
关键词:极端气候高温热浪寒潮霜冻
1961—2017年华北地区高温日数及高温热浪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25
2020年
利用华北地区85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华北地区高温日数及高温热浪(频次、持续时间、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华北地区年高温日数整体呈增加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年均高温日数明显增多;高温多出现在华北地区的南部和西部,华北地区大部分站点的高温日数呈增加趋势。②就气候平均态而言,高温初日有略提前趋势,高温终日则明显推迟;空间上,绝大多数台站的高温终日呈推迟的趋势,其中京津冀中北部地区尤为明显。③累计高温热浪次数、轻度和中度热浪次数均整体增加,并在1990年左右明显由少变多,重度热浪次数增加趋势更为显著;1987年之后,平均每次高温热浪事件的高温有效积温明显增加,表明高温热浪的平均强度增大。④不同等级高温热浪总频次的空间分布特征相近,高频次区域均集中在内蒙古西部、山西西南部和河北南部;热浪累计频次的变化趋势在内蒙和山西以增多为主,在京津冀地区以减少为主。除山西南部和河北南部的个别站点以外,绝大多数站点的热浪平均持续天数和平均高温有效积温的变化呈增多增强趋势。总体来看,华北大部分区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温日数及热浪事件明显增强,同时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华北高温的区域性特征。
邢佩杨若子杨若子党冰杜吴鹏熊飞麟
关键词:高温日数高温热浪频次持续时间
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和小冰期中国华北与北美西南部年代际干湿变化的关系
2023年
百年尺度冷、暖背景下不同区域年代际干湿变化的关系是历史气候变化领域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研究利用基于历史文献重建的中国华北干湿指数(Dry-wet index)和基于树轮年表重建的北美西南部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采用100年窗口的滑动相关分析,计算了两地年代际干湿变化的相关关系,对比了中世纪气候异常期(MCA)和小冰期(LIA)两地相关关系的差异,并利用PMIP3和PMIP4共11个模式的过去千年气候变化模拟数据,诊断了其成因。研究发现:1)代用资料展示出MCA期间中国华北与北美西南部年代际干湿变化为正相关(r=0.32,p<0.05),LIA期间则为负相关(r=-0.27,p<0.05);2)GISS-E2-R模式基本再现了代用资料揭示的工业革命前两地干湿变化相关关系的变化特征,尤其是MCA和LIA的差异;3)MCA期间,中国华北与北美西南部年代际干湿变化正相关主要是因两地水汽条件同时匮乏所致,这可能是源于负位相太平洋-北美(PNA)遥相关的影响;LIA期间,中国华北与北美西南部年代际干湿变化负相关主要是因中国华北水汽匮乏,而北美西南部水汽充沛所致,这可能是源于负位相北太平洋涛动(NPO)遥相关的影响。上述结果为深入辨识百年尺度冷、暖背景下中国华北与北美西南部年代际干湿变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证据,为预估未来全球升温情景下中国或北美年代际干湿特征提供预警信号。
白孟鑫张学珍邢佩邢佩
关键词:小冰期
面向适应的精细化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气象评估技术研究及应用
2019年
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大量的人工建筑代替了原有的自然下垫面,造成了城市局地气候的显著变化,其中近地层风场的变化是城市化影响局地气候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物的存在增加了城市下垫面的粗糙度,降低了城市街区内部的空气流通效率,恶化了城市局部地区的通风环境,增强了城市热岛效应.
杜吴鹏房小怡刘勇洪程宸党冰邢佩王昕媱张硕黄宏涛杨若子
关键词:通风环境精细化气象
城市规划气候评估与通风廊道设计技术研究与应用
房小怡杜吴鹏苗世光刘勇洪任希岩何永郭文利程宸任超贺健张硕邢佩党冰马京津杨若子
1.研究目的:气候是一种自然资源,是城市赖以发展的重要载体,如不重视气候与城市间的相互协调,很可能会造成难以逆转的严重后果。相反,若在城市规划中前瞻性地考虑气候,可为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气候对城市规划的引...
关键词:
关键词:城市规划方法计算方法
面向特大城市的风环境容量指标和区划初探——以北京为例被引量:6
2017年
利用气象观测、高分辨率城市地理信息和卫星遥感数据,通过将气象类指标与城市类指标相结合,开展了北京地区风环境容量指标和区划的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水平风速和大气混合层厚度两个指标在空间上均呈北部和东部地区高、中心城区和西南地区低的特征;中心城核心区和卫星城的地表粗糙度长度较高,二环内老城区建筑多为平房,地表粗糙度长度小于二环外其他中心城区,形成较明显的空心环状结构;在中心城区外的植被地区,北部和西部山区粗糙度长度明显高于平原区;加权综合水平风速、大气混合层厚度和地表粗糙度长度3个指标,计算不同等级风环境容量指数阈值,在空间上西南地区的房山、门头沟、海淀、石景山、丰台以及中心城区的东城和西城等地风环境容量指数较低,其中二环至四环范围是风环境容量指数最低区域,这与北京经济、金融和商业中心空间分布一致;延庆、怀柔、密云的北部以及通州的绝大部分地区为风环境容量指数高值区,其他平原区多为中等风环境容量指数区。
杜吴鹏房小怡刘勇洪贺健程宸党冰邢佩
关键词:混合层厚度
1971─201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洪涝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性防涝排涝部署提供依据。【方法】基于1971─201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426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资料,通过分析洪涝发生频率、洪涝强度和洪涝发生站次比,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度洪涝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和覆盖水稻关键生育期洪涝灾害时空演变特征。【结果】研究区中度、重度洪涝发生频率所占比最大,中度洪涝发生频率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江西、浙江;重度洪涝发生频率集中在湖南、江西、浙江;特涝发生频率集中在安徽北部与江苏。同时,1971─2012年间研究区域洪涝发生影响范围总体年际尺度变化不明显,洪涝强度20世纪90年代最强,但整体有降低趋势。从研究区水稻物候期来看,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大集中发生在7─8月,早稻与一季稻分别处于灌浆成熟期与拔节孕穗期。【结论】在研究区域加强农业气象监测密度,重点可在研究区内(安徽北部、江苏、湖南、江西、浙江)早稻进入灌浆期与一季稻拔节孕穗期前期进行水利设施建设,依靠研究区地势特点与农田生态自身环境稳定性,预防和排除水稻洪涝灾害。
王慧芳吴立栾庆祖郭伟王芊邢佩张硕高燕虎
关键词:水稻洪涝时空分布特征
城市近地面高分辨率快速风场模型构建与应用被引量:4
2019年
介绍了城市近地面高分辨率快速风场模型的构建,以中尺度模式结果作为背景驱动场,5m分辨率建筑物资料作为模型数据输入,通过区块处理、分区函数插值和质量守恒约束,实现了在较短时间(2~3 h)内获得可覆盖城市尺度的高分辨率(10 m左右)的近地面风场。基于该模型对北京四环内主城区(20 km×19 km)在8个典型时刻的10 m分辨率风场进行了模拟和检验,结果如下:(1)在风速方面,模拟值与观测值相比往往会偏大些,夏季4个时刻模拟的准确率在90%以上,冬季4个时刻模拟的准确率在60%以上;在风向方面,8个时刻的准确率均在40%以上。(2)基于该风场模型模拟得到的高分辨率风场能够反映出北京主城区风的山谷风日变化特征;明显的风速大值区往往对应着粗糙度较小的下垫面,而一些密集高层建筑区域始终是流场凌乱的风速小值区。(3)以东二环某一区块为例,该高分辨率风场模型还可对重点街区的精细化风场特征进行展示,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流场因建筑物分布产生的分流、汇合、局部环流,以及尾流。综上所述,该城市风场模型为实现短时间内获得覆盖城市尺度的高分辨率近地面风场提供了有效途径。掌握城市尺度的精细化风环境特征,有助于识别亟需改善或限制开发的关键区域,辅助城市通风廊道的合理构建和实施,从而达到优化城市内部通风性能、缓解城市热岛、增加风环境舒适度的最终目标。
邢佩房小怡房小怡张宁程宸刘勇洪刘勇洪杜吴鹏杨若子
关键词:高分辨率下垫面建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