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波

作品数:17 被引量:73H指数:6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庆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6篇建筑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篇地震
  • 4篇拱效应
  • 3篇地震动
  • 3篇地震动响应
  • 3篇地质
  • 3篇余震
  • 3篇双排
  • 3篇双排桩
  • 3篇土拱效应
  • 3篇排桩
  • 3篇抗滑
  • 3篇抗滑桩
  • 2篇地质灾害
  • 2篇多层土
  • 2篇影响因素
  • 2篇受力
  • 2篇斜坡
  • 2篇滑坡
  • 2篇加速度反应
  • 2篇加速度反应谱

机构

  • 12篇成都理工大学
  • 7篇重庆交通大学
  • 1篇重庆科力建设...

作者

  • 17篇赵波
  • 11篇王运生
  • 6篇王羽
  • 5篇申通
  • 3篇罗永红
  • 2篇韩立明
  • 1篇杨锡武
  • 1篇刘克
  • 1篇何泽
  • 1篇翟永超
  • 1篇王富强
  • 1篇陈明

传媒

  • 2篇工程地质学报
  • 2篇中外公路
  • 1篇公路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人民长江
  • 1篇地震工程与工...
  • 1篇山地学报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防灾减灾工程...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重庆交通大学...
  • 1篇公路工程
  • 1篇土木建筑与环...
  • 1篇河南城建学院...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年份

  • 3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有限差分法的h型抗滑桩结构计算模型被引量:7
2015年
目前关于h型抗滑桩的结构计算尚无成熟的模型和方法。提出基于有限差分法的h型抗滑桩结构计算模型,把h型桩分成滑动面以下和以上两部分分别建立差分方程,以边界条件为基础,推演出适用于h型抗滑桩计算的有限差分方程组,并进行计算分析。同时,进行h型抗滑桩大型结构模型试验,验证对比了有效差分分析方法。结果表明:采用有限差分法得到的h型抗滑桩关键点的位移和应力数据与结构模型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说明采用有限差分求解h型抗滑桩的位移、应力等桩身参数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度;h型抗滑桩前、后排桩的桩身应力均呈交变状态,有效降低了桩的最大应力值,克服了传统单排桩桩身应力过于集中的问题;h型抗滑桩前排桩和后排桩在同一高度上的桩身位移基本相等,具有较优的结构协同工作能力。
王羽赵波王强华祥瑞翟永超
关键词:有限差分法
生活废旧塑料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研究了掺量为6%和8%的原状造粒及裂化生活废旧塑料改性中海油70#和茂名90#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性能、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抗磨耗能力及疲劳寿命等路用技术性能。结果表明:裂化生活废旧塑料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稳定度超过15 k N,提高率超过40%;原状造粒生活废旧塑料和裂化生活废旧塑料改性沥青混合料的TSR>80%,动稳定度DS>3 000次/mm,疲劳寿命和抗磨耗能力均显著高于基质沥青混合料;裂化生活废旧塑料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技术性能优于原状造粒生活废旧塑料改性沥青混合料的。
杨锡武刘克何泽赵波
关键词: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
甘草村古滑坡形成机制及堆积体稳定性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甘草村滑坡是大渡河中游一典型的巨型花岗岩质古滑坡,为研究此滑坡的形成过程及堆积体稳定性,在现场大比例工程地质测绘的基础上进行了滑坡调查,建立了滑坡堆积体地质模型,并采用FLAC^3D进行堆积体稳定性数值模拟。得出甘草村古滑坡的形成机制为:高位坡体卸荷产生大量的节理裂隙在强震作用下使得坡体失稳,造成堰塞后经历了翻坝侵蚀,形成了现有的两岸堆积地貌。FLAC^3D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该古滑坡堆积体在自然状态下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不会发生大规模的古滑坡复活。通过监测点及位移云图发现:两岸堆积体前缘有局部小区域发生小型浅表层位移变形现象,易发生小规模的滑塌,这与现场调查情况吻合。该研究对在强震区域滑坡的形成机理以及堆积体的治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江伟王运生金刚赵波向超
关键词:古滑坡
门架式双排桩结构模型试验与计算模型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为了提高对门架式双排桩结构特性的认识,首先对门架式双排桩的结构计算模型进行探讨,基于传统的普通抗滑桩的计算思路,得出门架式双排桩的差分计算模型。然后进行门架式双排桩结构模型试验,对门架式双排桩的结构受力特性进行分析。从理论计算和模型试验两个方面来对门架式桩结构特性进行研究,最后得出:有别于传统的双排桩结构,门架式双排桩由于桩顶连系梁的存在,使其超静定结构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有效降低了桩身最大应力,避免了应力过于集中,比传统的双排桩可以承载更大的滑坡推力,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支挡结构。
赵波王运生王羽申通
关键词:受力特性
双排桩多层土拱效应分析及计算理论被引量:5
2015年
为了解决滑坡推力在双排桩上的分配及前排桩桩土土抗力确定等问题,从双排桩的多层土拱效应入手,分析了2种类型的土拱(端承拱、摩擦拱)在拱脚处的力学特性,推导出2种类型的土拱所能承载的极限承载力,然后对滑坡推力在前排桩的分配、桩前土抗力、前后排桩间距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当双排桩能够完全抵挡滑坡推力时,桩前土抗力几乎不存在,后排桩承担的滑坡推力大于前排桩承载的滑坡推力;当双排桩不能够完全抵挡滑坡推力,桩前土体存在抗力,前、后排桩承载的滑坡推力相同;且前、后排桩间距不应小于前排桩端承拱的矢高加半个拱厚.最后通过算例对得出的结论进行了验证.
王羽赵波
关键词:双排桩
丘陵地貌区斜坡强震动响应特征--以四川省长宁县为例被引量:5
2020年
前人对高山峡谷地貌区高位斜坡动响应研究较多,但对低山、丘陵地貌区斜坡强震动响应研究很少。并且,研究这类地区顺倾斜坡的地震动响应对揭示长宁Ms6.0级地震丰富的次生山地灾害动力机理具有一定意义。在四川省长宁县丘陵地貌区典型顺倾斜坡不同部位安置强震监测仪器,捕捉到40多次余震,通过SeismoSignal软件处理典型余震数据,分析峰值加速度、阿里亚斯强度、傅里叶频谱、加速度反应谱,进而采用水平/竖直向谱比法分析局部场地效应,最后对比分析低山、丘陵地貌区与高山峡谷地貌区的斜坡动响应。结果表明:坡顶峰值加速度可达4.171 m·s^-2,最大位移可达0.00805 m,当峰值加速度大于1.0 m·s^-2时,阿里亚斯强度出现陡增的趋势;局部地形的放大效应使得地质灾害以沿山脊的裂缝及小型崩塌为主,在低频2~5 Hz处,斜坡中上部易发生山体共振。以上研究揭示了砂、页岩顺倾斜坡高位放大效应,为地震山地灾害易发性区划提供地震监测资料。
王运生明伟庭刘江伟赵波
关键词:地震动响应斜坡丘陵加速度反应谱
h型抗滑桩结构机理与工程数值分析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在门架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h型抗滑桩具有优越的抗滑性能和经济优势,但其结构机理和抗滑能力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此,以桩土作用为出发点对h型桩的结构受力形式进行分析,揭示其受力规律。以滑坡实例为研究对象,采用FLAC^(3d)软件,对滑坡进行稳定分析。建立h型桩的三维模型,掌握h型桩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效应,明确h型桩的桩身位移和弯矩的分布情况。最后同门架式桩进行对比,显示h型桩更具优良的支挡性能,为此类结构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王羽赵波
关键词:受力机理FLAC^3D桩土作用
抗滑桩土拱效应的离散元分析
2017年
采用离散元方法对抗滑桩的土拱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拱效应的发育,抗滑桩的承载力随之增加,并在土拱效应最为发育时,抗滑桩的承载力达到最大,随后土拱效应遭到破坏,承载力随之降低形成残余承载力,并随着坡体的持续变位趋于稳定;随着桩间距的增大,抗滑桩的土拱效应逐渐减弱;当摩擦系数增大时,离散土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使得土拱效应得到增强;随着孔隙率的升高,离散土颗粒的致密性降低,使得土拱效应逐渐减弱。
张婧赵波
关键词:抗滑桩土拱效应离散元影响因素
基于土拱效应双排桩不同布置方式对支挡性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采用基于非连续介质的离散元软件PFC2d,对双排抗滑桩可能的布置方式(平行布置和交错布置)所形成的土拱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并基于土拱效应研究前后排桩间距及双排桩间距对每种布置方式下双排桩的支挡效果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交错布置的双排桩由于前排桩可以直接用来作为后排桩"溢出"荷载的拱脚,比平行布置的双排桩具有更优的支挡性能;随着双排桩间距的增大,两种布置方式的双排桩所能承载的荷载均呈现降低的趋势,同时交错布置的双排桩比平行布置的双排桩的极限和残余支挡荷载均要大;前后排桩间距对两种布置方式的双排桩支挡性能影响较大。建议使用交错布置来浇筑双排桩,其中双排桩间距和双排桩前后排桩间距不宜大于4倍的桩径。
赵波王羽
关键词:双排桩颗粒流布置方式土拱效应
长宁Ms4.6级地震斜坡地震动响应监测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长宁-珙县地区特殊的斜坡结构为斜坡地震动监测提供理想的试验场。为研究斜坡地震动放大规律及传播介质的地震响应特征,通过在四川省长宁县登云亭斜坡体安装的强震监测仪器,2019-06-23日成功监测到Ms4.6级余震,数据分析表明:傅里叶频谱与水平与竖直谱比方法显示覆盖层场地与地震波在高频处易共振。将加速度反应谱与规范标准谱比较,并结合现场调查,坡顶与覆盖土层附近地震烈度超过了Ⅶ度。覆盖层阿里亚斯(Arias)强度放大系数可达23.38,坡顶部处的PGA放大系数在1.49~3.44。结合珙县Ms5.4级地震监测数据,根据实测地形特征和震源位置,证实了斜坡地震动的方向效应。客观揭示砂页岩顺倾斜坡地震动放大规律及不同介质的地震响应特征。
明伟庭王运生赵波罗永红刘江伟金刚
关键词:覆盖层频谱特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