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有军

作品数:32 被引量:33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合作作者

文献类型

  • 3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艺术
  • 4篇文化科学
  • 4篇文学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1篇秦腔
  • 9篇易俗社
  • 8篇戏剧
  • 6篇戏曲
  • 6篇媒介
  • 5篇媒体
  • 4篇新媒体
  • 4篇叙事
  • 4篇媒介传播
  • 4篇民国
  • 3篇秦腔艺术
  • 3篇民国时期
  • 2篇血泪
  • 2篇演出
  • 2篇移风易俗
  • 2篇艺术生产
  • 2篇中国戏曲
  • 2篇身份
  • 2篇审美
  • 2篇视阈

机构

  • 24篇西北大学
  • 8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榆林学院
  • 1篇陕西省艺术研...

作者

  • 32篇李有军
  • 1篇白丽云

传媒

  • 9篇当代戏剧
  • 7篇戏曲艺术
  • 3篇艺术百家
  • 3篇戏曲研究
  • 2篇渭南师范学院...
  • 1篇文艺评论
  • 1篇编辑之友
  • 1篇戏剧艺术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西部大开发
  • 1篇榆林学院学报
  • 1篇艺术评论
  • 1篇现代传播(中...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6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夏声剧社京剧艺术生产体制探賾被引量:1
2022年
1938年,刘仲秋、郭建英、封至模、任桂林等人以救助难童和改良国剧为动机,在西安发起创办了夏声剧社。“董事改组事件”后,夏声剧社四个附属机构仅存夏声戏剧学校。1943年,夏声戏剧学校离开西安,前往重庆、成都、上海等城市“旅行公演”。夏声剧社在经费拮据的情况下培养了马科、齐英才等京剧名家,开创了颇具现代意识的京剧艺术生产体制。“民主共和制”的运行体制规避了传统京剧“班主制”的弊端。夏声剧社制定的管理机制与夏声戏剧学校推行的“实验戏剧教育”培养机制,均成为剧社运行体制的有效补充。夏声戏剧学校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尽管“顶层设计”艺术生产体制存在执行的“完成度”问题,但作为战时京剧改良组织的“制度空间”无疑是富有现代意义的。
李有军李静茹
民国西安易俗社剧场对秦腔传播的影响
2016年
西安易俗社是近代戏剧改良运动在陕西实践产物,亦是清末民初中国社会亘古未有变局下的“革命成果”。剧社迥异于传统秦腔班社的艺术生产机制、管理机制等对秦腔的现代转型影响深远,而易俗社新式剧场的演出使用则对秦腔的媒介传播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表征秦腔传播渐次由传统神庙剧场、宗祠剧场和会馆剧场正式步入现代都市剧场。
李有军
关键词:媒介传播易俗社剧场秦腔民国戏剧改良
以人民为中心:《讲话》指引下的延安戏曲创作及其启示被引量:1
2022年
毛泽东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对解放区戏曲改革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更从“为了谁”和“如何为”两个大的方面给延安文艺的“人民性”方向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引。《讲话》高度肯定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形构新的历史主体“人民”的创作方法,其后,各解放区涌现出一批具有“人民性”精神新质的戏曲作品。这些作品不但起到了政治动员作用,鼓舞了人民的革命与抗战热情,而且从日常生活层面给解放区民众带来了“心灵革命”,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民众的思想观念。“文艺为人民大众”的精神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仍然被充分阐述。两个重要讲话所倡导的“人民性”文艺观是当前戏曲生产必须遵循的理论纲领,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有军
关键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性
“十七年”戏曲电影理论思辨与观念演进——以1956、1959、1962年戏曲电影座谈会为中心被引量:1
2021年
"十七年"时期,中国戏曲界与电影界先后组织召开了三次戏曲电影座谈会,与会专家聚焦戏曲电影本体、戏曲与电影关系等议题展开论争。三次会议既是"十七年"戏曲电影生产经验的总结,又对当时戏曲电影拍摄问题做出了有效回应。座谈会为戏曲电影生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推动了"十七年"时期戏曲与电影艺术形态的融合。重返"十七年"三次戏曲电影座谈会"现场",管窥与会专家"论争"的焦点议题,能够抉发有关戏曲电影本体、戏曲与电影"主次"等问题的理论思辨与观念演进。有关戏曲电影的论争不只关涉电影类型的本体问题,有着更为深刻的话语逻辑和广阔的历史背景。政治文化场域中戏曲电影生产者的身份问题进一步走向"前台",戏曲电影本体论争渐次"波及"戏曲电影生产者身份问题的探讨。以是,揭橥"十七年"戏曲电影意识形态"转喻",方可纵深理解"十七年"三次戏曲电影座谈会的多重意味。
李有军
关键词:戏曲电影
关中“印象”的乡土书写与“情理”困境——党益民长篇小说《阿宫》审美评述被引量:1
2018年
陕籍军旅作家党益民的长篇小说《阿宫》以独具匠心的叙事结构,将十四个自成一体的短篇小说以"伏线"(阿宫腔)巧妙地架构起来,俨然一部突破时间与空间线性属性,"折射"关中渭北人事变迁的"胶片电影"。作家以极具历史感与文学性的笔触,在充盈着阿宫腔的渭北地区,异常"理性"地"勾勒"了关乎人性本体的"情"与"理"、"灵"与"肉"、"荒诞"与"悲剧"的悖论性"存在",却又在理性书写的背后无法遮蔽自我有意构建的"秦之子"身份表征。
李有军
关键词:叙事结构身份认同
新媒体场域媒介生态与主体身份延异被引量:13
2020年
新媒体媒介生态重构了主体的交往空间和交往范式,使得人的现实生存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融为一体。囿于影响身份建构多元因素,新媒体主体身份表征呈现"流动"症候。依据"在场"文化逻辑,互联网虚拟社区"圈子"持续分化与聚合,形成主体交往空间的"敞开"与"封闭",助推了网络"孤岛"滋生。超越网络"孤岛"效应,重构"电子人"时代具有公共理性审美精神的"想象的共同体",成为人们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追求。
李有军
关键词:孤岛延异
空间·范式·边界:新媒体视阈下戏曲主体嬗变与审美省思被引量:6
2020年
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凝结了华夏民族的美学思想。戏曲发展的历史印证了戏曲的发展变化与时代进程、媒介变革休戚相关。戏曲发展史可谓戏曲假借不同媒介的传播史,戏曲艺术形态伴随媒介传播变化,最终形成了集音乐、唱腔、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类型。
李有军
关键词:中国戏曲媒介传播综合性艺术媒介变革
话剧“陕西现象”
2022年
陕西戏剧艺术历史悠久,以秦腔为代表的地方戏曲文化更是底蕴厚重,千百年来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陕西话剧创作精品迭出,呈现井喷现象,一时间形成戏曲与话剧一体两翼的陕西戏剧生产发展格局。
李有军
关键词:戏剧艺术戏曲文化精神文化需求话剧创作秦腔
秦腔《三滴血》经典化建构
2019年
易俗社范紫东先生秦腔剧作《三滴血》历经百年演绎,至今依然占据秦腔舞台中心。囿于民国与新中国迥异的时代语境,《三滴血》剧本建国后被集体性改编。全剧讽喻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旨归契合了延安文艺以来国家对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批判。《三滴血》精妙的戏剧构思,颇具世俗审美的舞台艺术趣味和彰显华夏民族审美精神的文化品格,赓续了传统戏曲的经典化路径。戏曲电影《三滴血》全国公映与掌握文化领导权中共高层推进的三大秦班“十三省巡演”,更在戏曲媒介传播维度促推了秦腔《三滴血》经典化建构。
李有军
关键词:易俗社《三滴血》剧本改编媒介传播
解构抑或建构?——新媒体视阈女性形象表征探微被引量:2
2016年
新媒体业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诉求的主要途径,日益影响受众的思维模式和审美接受。新媒体视阈形塑的女性新形象呈现出迥异于以往两性关系的性别模态和性别形象符号表征。女性全面地拥有了话语权,得以在新媒体平台"自由自主"地宣扬主体意识与身体语言。亦在身体的自我解放中开拓了审美心理空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性别认同。与此同时,需要冷静反思的是女性在完成对于传统两性关系形象消减的同时,又在"自由自觉"中落入了消费文化与男权主义合谋建构的"陷阱"。透过众声喧哗的话语言说,"新"女性形象隐秘地充当男权主义的欲望客体,荒诞地再次沦为"他者"窘境。故而,女性形象及其受众在两性关系中的"他者"境遇并未因新媒体的出现而发生本真层面的改观。
李有军
关键词:解构女性形象性别意识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