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岩

作品数:7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胶质
  • 3篇细胞
  • 3篇母细胞
  • 2篇神经胶质
  • 2篇肿瘤
  • 2篇细胞瘤
  • 2篇母细胞瘤
  • 2篇基因
  • 2篇胶质瘤
  • 2篇胶质母细胞
  • 2篇恶性
  • 1篇多形
  • 1篇多形性
  • 1篇多形性胶质母...
  • 1篇肉瘤
  • 1篇软脑膜
  • 1篇神经胶质瘤
  • 1篇神经系
  • 1篇神经系统
  • 1篇顺铂

机构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李岩
  • 4篇李文斌
  • 4篇康勋
  • 3篇陈建新
  • 3篇李珊
  • 2篇李珊珊
  • 2篇石蕊
  • 2篇陈静
  • 2篇张玉祥
  • 2篇赵凯红
  • 1篇康庄
  • 1篇李相辉
  • 1篇赵博
  • 1篇邱晓光
  • 1篇张俊平
  • 1篇张秀芳
  • 1篇滕颖
  • 1篇王泽生
  • 1篇张红梅
  • 1篇齐雪岭

传媒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神经肿瘤...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VM-26和DDP联合化疗对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治疗体会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采用替尼泊甙(teniposide,VM-26)和顺铂(cisplatin,DDP)治疗复发恶性胶质瘤,探讨其治疗效果并评价其不良反应。方法从2012年5月1日至2014年4月30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脑胶质瘤科收治的,已经过STUPP方案[术后放疗加同步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化疗]及之后6个疗程规范TMZ辅助化疗,经头颅MRI和/或手术后病理确诊的,复发恶性胶质瘤患者共30例,均给予VM-26联合DDP化疗。探讨其治疗效果并评价其不良反应。结果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分级Ⅲ级:有效率为9.1%,生存期为43个月。WHO分级Ⅳ级:有效率为5.3%,生存期为16个月。总有效率6.67%,总生存期为18个月。结论 VM-26联合DDP对复发高级别胶质瘤是有一定的疗效,可以选用此方案治疗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
李岩石蕊陈建新李珊康勋陈静赵凯红李文斌
关键词:替尼泊甙顺铂
Egfr基因启动子区的DNaseⅠ高敏感位点定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用一种新方法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启动子区脱氧核糖核酸酶Ⅰ高敏感位点(DNaseⅠhypersensitive site,DHS),找出确切DNaseⅠ酶切位点,进而预测可能与DHS相结合的转录因子,探索egfr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方法本研究以宫颈癌细胞系HeLa(EGFR+)、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EGFR+)和阴性对照白血病细胞系K562(EGFR-)为模型,在用浓度为5kU/L、10kU/L DNaseⅠ消化细胞核中染色质后,采用连接介导PCR(ligation-mediatedPCR,LM-PCR)的方法,检测出egfr基因启动子区DHS,并进行测序。通过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确定egfr基因启动子区DHS的具体位置。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所得DHS进行分析,预测与之结合的转录因子。结果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得到确切DNaseⅠ酶切位点。在egfr基因表达阳性的宫颈癌细胞系HeLa、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中,DHS位于转录起始点上游300bp至500bp的启动子区内;而在egfr基因表达阴性的白血病细胞系K562中未发现DHS。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用转录元件搜索软件(transcription element search software,TESS)对DHS进行分析,找到16个可能与egfr基因启动子区DHS序列相结合的转录因子。结论在egfr基因表达阳性的细胞系中,egfr基因启动子区存在DHS,可能是转录因子的结合区。这些实验结果为研究egfr基因启动子区空间构象、预测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提供了部分实验依据。
李珊珊李相辉李岩赵博张秀芳王泽生张玉祥
关键词:EGFR基因启动子
胶质肉瘤七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6年
胶质肉瘤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1895年由病理学家Stroebe首次提出。据统计,胶质肉瘤的发病率低于全部颅内肿瘤的0.5%。胶质肉瘤由双相组织学构成,已证实有神经胶质和肉瘤两种成分,神经胶质成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Ⅳ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细胞学标准;肉瘤成分通常类似纤维肉瘤,有时其形态学表现则与纤维肉瘤不同,如类似骨肉瘤、软骨肉瘤、血管肉瘤或横纹肌肉瘤等。
赵凯红李岩邱晓光康勋李文斌
关键词:胶质肉瘤文献复习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神经胶质纤维肉瘤
髓母细胞瘤多处转移1例并文献回顾
2015年
目的分析髓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髓母细胞瘤转移病人的临床资料,行肿瘤切除及化疗后出现转移。结果术后明确诊断为髓母细胞瘤转移骨和淋巴结,采取环磷酰胺联合依托泊苷化疗方案,随访14个月,病情稳定。结论髓母细胞瘤多发转移较少见,了解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及危险度分层可判断预后并更好地指导个体化治疗。
沙娅.玛哈提李岩李珊陈静陈建新康勋石蕊李文斌
关键词:髓母细胞瘤肿瘤转移化学治疗
一种高效扩增小片段DNA方法的建立
2011年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扩增小片段DNA的方法。方法 本方法利用单链DNA连接酶(single strand DNA ligase,ssDNA ligase)可以连接单链DNA的性质将小片段DNA自连成环,随后利用phi29DNA聚合酶进行恒温的滚环复制,将扩增产物进行酶切,得到了扩增后的小片段DNA。结果 单链DNA连接酶可以有效的将30bp的小片段DNA自连成环,phi29DNA聚合酶可以扩增出大于10kb的DNA片段,扩增产物经酶切后又可进行第二轮扩增,并且证明了其成环方式为自成环。结论 通过单链成环后滚环复制的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将小片段DNA进行扩增,解决了PCR无法扩增小片段DNA的问题,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李岩李珊珊张玉祥
恶性神经胶质瘤脑膜 脊髓播散转移15例临床病例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通过分析15例发生脑膜脊髓播散转移的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对其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脑胶质瘤科2011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15例发生脑膜脊髓播散转移的脑胶质瘤患者,其中WHOⅡ级5例,Ⅲ级6例,Ⅳ级4例;原发于脑干1例,原发于脊髓2例,原发于幕上12例。15例患者中行活检术1例,近全切除4例,完全切除10例。结果:患者出现的症状包括:腰背疼痛、浅感觉异常、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二便失禁、癫痫发作等。出现脑膜脊髓播散的中位时间为10(1.5~80)个月。发生脑膜脊髓播散后患者接受的治疗手段包括:全身化疗,全脊柱放疗,椎管内鞘注化疗,靶向治疗。15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0(9~83)个月,自发生脑膜、脊髓播散至死亡的中位生存期为6(2~48)个月。结论:恶性神经胶质瘤患者发生脑膜脊髓播散转移后生存期短,预后不佳,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放疗、化疗及鞘内注射化疗等多种治疗方法可使某些患者生存获益。
李珊陈建新李岩康庄康勋张红梅李文斌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软脑膜脊髓
人原发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NF-κB、TP53及MGMT甲基化与MGMT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背景与目的:胶质瘤化疗敏感性与一些分子表达相关。本研究检测和分析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患者肿瘤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突变型P53(TP53)及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MGMT蛋白表达的相关性,以探讨调控MGMT蛋白表达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 (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检测我院收治的120例原发性GBM患者肿瘤组织标本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F-κB、TP53、MGMT蛋白表达情况。采用SPSS17.0软件及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组化表明NF-κB、TP53表达与MGMT表达呈正相关(r=0.244,r=0.271,P均<0.05),NF-κB与TP53表达亦呈正相关(r=0.329,P<0.05)。MSP结果显示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与MGMT蛋白表达强度无相关性。结论:转录因子NF-κB与TP53对原发性GBM肿瘤组织中MGMT蛋白表达可能存在正调控作用,而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与MGMT蛋白表达强度无相关性。
张钧滕颖齐雪岭李岩于春江张俊平
关键词:NF-ΚBTP53MGMT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